绿林网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锦集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锦集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由吴国盛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7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一):人的科学还是科学的人?

久闻《科学的历程》大名,终于有幸得以一睹装帧精美,印刷优质的第三版,十分欣喜。书到之后,立刻读了起来,即被吴先生简洁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不禁揣测,吴先生当年由纯理科转为人文气息浓厚的哲学,算是没有辜负这样好的文笔。

自近代以来,西欧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科学的大旗从此飘荡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转向。特别是在近代的中国,科学与民主,成为了拯救的代名词,代表着正确、进步、先进、革命、等等,似乎谁掌握的科学,谁就就执掌了天命。科学,由启蒙而来,确又面临着成为愚民工具的境地。

如何让科学这把双刃剑,完全的成为人类进步的工具,而不是让人臣服于各种科学科学的幌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吴先生给出的答案是,让科学回到人文,昨晚人文复兴的产物,如何让科学回归人文,却又是让人迷糊的问题。但是,回归历史,从历史中来把握科学的真义,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科学,了解现代科学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的让科学服务于人。阅读吴先生的这本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科学的历程》从人类文明起源的时代讲起,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人的金字塔,两河的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历法,各种炼金述,希腊的哲学,数学等。以及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当然,全书论述的重点还是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至今的西方科技的发达。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二):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史?

这个疑问并不存在在这本书里:它讲述的是与“技术”相关的那部分的“科学”史;属于科学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源流史。

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讨论: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要读什么——科学史?技术史?还是科学哲学史?

何兆武老师有一本小书《西方哲学精神》,编自给清华中文系本科生上的三次讲座,序言中自谦为“简单通俗的即兴讲话”;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西方哲学的原始材料”,称“这些书已经是损之又损,简到最低程度了”。近代哲学只选了三位,分别是培根、笛卡儿和帕斯卡。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惊讶,近代哲学居然撇开卢梭!换言之我很不服:我也是读过数理化、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的人,在学生生涯中根本没有接触过培根,笛卡儿不就是发明了坐标系,帕斯卡是大气压的单位而已,居然能够代表近代哲学?

——在读完《新工具》、《方法谈》和《思想录》之后,剩下的只有羞愧了。

没有人能够否认现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自西方,在此基础上,有一种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出的“推论”是:中国放任自流的话,或许能够生出高度发展的科学,但绝非现代科学。简而言之,二者间不是速度的差异、而是方向的不同。

认识到这一点也为了了解这一点,科学哲学史就绝非需要而是必要了。科学史和技术史可以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是如何达到现代的高度。而科学哲学史则回答了:为什么走上现在这个方向?为什么这样高度的发展是可能的?

正如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所说:在学习了大量经典、得到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后,才有可能着手搭建自己的思想大厦。对于急需积攒物质资料的阶段而言,一本好的科学史、技术史如《科学的历程》是卓然有效的,而在此之后,起码需要“简到最低”的“原始材料”:培根、笛卡儿、帕斯卡,以及一本科学哲学史——比如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读《科学的历程》之后

一本描述人类自然科学史的书。大体上按时间发展顺序展示各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理论的提出、改进、颠覆或者是技术上的进步发展,细节处有按地域或事件的发展来处理,以使得史实是以相对完整且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完之后发现社会科学没有涉及。

感想之一是,越远离“现在”这个时间点的科学的历史发展作者讲得越清楚也相对深入,随着时间越发接近现在,就越觉得只是在陈述一些事实,这些工作是怎么做出来的就不是很明了了,学科也渐渐丰富起来或者说是分化得更明晰,越来越不懂那些学科在做什么了。

感想之二是,数学、物理学科,可能是因为一直在学的缘故,阅读时会有明确的“哦,它们是在向前发展的,前面的工作奠定了后续的发展”,但是别的学科就会有“哦,怎么出现了这方面的研究呢”这种突兀感。

感想之三是,随着一些基础学科的发展,才有可能出现一些新兴的学科。譬如“电子技术与信息时代”这一章,虽然中国古代有算盘,前人如帕斯卡发明了一种可以做加减法的齿轮计算机,如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并设计了能做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机,但知道电磁领域、量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到位之后,电子计算机才顺理成章发展起来。

该书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讲述得不清楚,只是罗列了一些作者认为的工业上的大事记吧,这促使我希望寻得一本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书,只是仍未寻得。

感想之四是,以前的科学研究会发现很直白的与哲学相接近,后来的科学研究就不太能看得出来了,待到讲述量子力学与再后来的“整体论”、“系统科学”才明白——哲学从未离开。

最后,这本书只是概览,很多读者感兴趣的都没有深入介绍——即使这样也是一本很厚的书了——所以,有哪些感兴趣的地方,还需要自己去找相应的资料看才会更系统。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值得阅读。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四):公众了解科学史的入门读物

科学史对于笔者而言是一个一直以来无所顾及但始终希望系统了解的领域,欣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版的《科学的历程》问世,便毫不犹豫取来拜读。

吴国盛教授的此本著作,其知识的权威性系统性以及写作语言的朴实平易已经无需赘言,其本身的翻印次数与发行数量就是受众认同的一个极好的指标。此次新版的问世,距原作首度发行已有18年,此期间对于科学史史料的发掘及固有观点的纠正,作者已经在书中予以清晰的阐明,是为对此部经典著作的补充与完善。

作为一名对科学发展抱有好奇,并具有一般科学常识的读者,作者开宗明义的论述就寄予笔者以醍醐灌顶之感。比如书中所论述的科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并非是一种普遍的人文现象,而更多的是根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传统。”(页48);而古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高度对象化与数理化,以及其思维过程中严密的逻辑系统。天文、医学、算学等学科虽然在各地区的古代文明中有所积累,虽然阿拉伯文明、中华文明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因对自然的认识,对具体工具的发明有过突出的贡献。但不可否认西方的“科学”因其独特的优势和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变生活的主要力量。了解这些,为我们借鉴他者,反省自身提供了好的途径。

本书以时间为序,各卷首以提纲的形式概括了相关时期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其中又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代表学者为主要书写对象,勾稽出一个个划时代的发现与学说。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突破一个个“错误的权威”,人类是如何在古老的疑惑中迎来一个个清晰的答案。宗教思想与世俗权威一度扮演着不小的阻力,保守与偏执的思想即使在科学家群体、甚至创造了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巨人心中亦深刻存在。我们亦可发现,早期的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地位”判若星辰,注重思辨与提倡实验这两项宝贵精神并非同时出现,直到近代,科学与技术才作为合力相互发展、促进,并深刻改变人们的认识空间与生活面貌。科学的生成机制、学术环境的营造更牵扯出了不同时期地区与国家间地域、语言、政治、经济等各方方面发展的样貌。

在获取知识之余,还要说明一下本书的一些遗憾。固然,丰富的插图对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比较有利,但近现代以来单一的科学家肖像罗列似乎没有太多的必要,反而有挤占篇幅的感觉。另一个可惜之处是并未见到本书后附的参考书目,虽然书中部分引文在页脚下方做了注释,作者在第二章论述科学史相关综述中对部分科学史的著作有些许回顾,但若将这些相关资料加以整理补充附于书后,想必以后为读者继续深度阅读将提供更大的便利。但瑕不掩瑜,最新版本的《科学的历程》是读者了解科学发展史很好的一本入门读物。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五):科学的长河,命运的源头

想起读这本书,是看到一个书目的推荐,拿过来一读才发现自己的浅薄,若在10年前我20岁时候将此书熟读3遍,相信自己觉不是现在这个状况,应该要博学多了。现在,身边的人不是玩电脑,就是养宠物玩,真正读书的人很少了,大家都没有心思放在学习与思考上,虽说是被物质生活所牵绊,但更多的是心灵的一种世俗化,没有勇气静下来掌握深刻的知识,进而进行思考,更别说为人类文明增添一把火烛!

正像该书中先哲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等人所讲,命运是冷酷无情的,驱使着悲剧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悲剧的本质并不是不幸,而是事物无情活动的严肃性。总有一股人性向恶,自私自利,制造黑暗,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从善如流,将黑暗挡在最边缘角落,用科学文明、智慧、勇气去维系与发扬善良、健康、民主。

阅读完 科学的历程,我也有几个自己的想法,当作一番心得吧。

1.科学史要求严谨,本书通俗与点评共存

写作这么一本内容巨大,要求严谨,十分复杂的科学史,确实需要很多实力与智慧,对于初读者,阅读起来都很为难,而要写出来则更加艰巨。很佩服吴国盛老师这么呕心沥血之作,很难想象他知识的严谨与渊博,更难得的是常有优美的描写句子,使得这书不显得那么的枯燥无味。

2.希腊作为科学精神的起源

去欧洲旅游的人对希腊会有这么一个印象:沉溺于过去、迂腐。但是很难想象希腊人孕育了人类科学思想与精神文明,从哲学,到数学,到文学,它几乎涵盖了每个领域的启蒙,很惊叹希腊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的惊人创作力,更佩服他们意识中反抗暴君,心怀民主的情怀,他们的文明能保存下来,也说明希腊人的智慧。

3.中国文明对科学的贡献

而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整本书中只有很小的篇幅,而总是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却显得力单势薄,与我们五千年文化有点不相称,估计吴国盛老师也很想凑出中国篇的科学历史,对世界的影响如何巨大的篇幅来,无奈我们做的贡献有限,我们是一个索取了世界科学技术众多的民族,而对科学技术贡献极少的一个群体。这跟我们的文化被一次次阉割,思想被奴性禁锢很深有很大关系,希望我们能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我们的科学,我们真正的文化。

4.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有关达尔文的进化论,我想说的观点是,“进化”可能用演化更为贴切,生物生存下来并不是因为它比别的物种更高级,更有智慧,比人类数量巨大得多的物种大有所在,所以,不是说高级的物种就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很明显,当人类遇到一次病毒侵袭,我们往往出手无策,甚至不明原因。达尔文的理论仅仅告诉我们,今天的生物状态是历史的演化的结果,如果人类以为自己比别的物种高级就有优越感,就对自然发号施令,那人类就特错大错了。唯一能拯救人类的就是一个更智慧更理性更有勇气的人类。

5.现代发展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吴国盛老师更大的一个亮点是对科学之忧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利用好了是福音,利用坏了是灾难。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里,到处是化学食品,空气污染,水质败坏,核弹武器,这些都是人自己做出来的灾难之源,从本质讲,人心是造成灾难的源头。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是主人,那就请以一个善良、勇敢、知性的家长来面对大自然芸芸众生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