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沿河行》读后感1000字

《沿河行》读后感1000字

《沿河行》是一本由[英] 奥利维娅·莱恩著作,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沿河行》读后感(一):略略聒噪

是罗伯特·麦克法兰那一类的“边走边想”游记散文——说它是游记好像也不准确,比起具体的“游”,作者关注的其实都是眼中所见的景致之外的东西。

丢了工作又失恋,作者决定沿着乌斯河——伍尔夫揣着两口袋石头走进去的那条河——进行一次自我疗伤/暂停生活专注思考好从头再来的徒步旅行。

鉴于伍尔夫是这次行走的灵感之一,书中用了很大篇幅回顾伍尔夫的生活片段。个人感觉有点过多了,显得文章比较啰嗦。事实上,这本“思考游记”里关于文学历史人类学的联想,跟行走的部分融合得并不太好,再加上作者本人一些琐碎的心绪,有种略聒噪的感觉。当然,也因为我才看过麦克法兰那几本不久,所以难免要做对比……

《沿河行》读后感(二):当你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时,你需要让精神漫漫独行。

当你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时,你需要让精神漫漫独行。

《沿河行》的作者奥利维娅·莱恩沿着英国的乌斯河独行四十二英里,从源头一直走到入海口。这条路的开始,她是一个失去了工作,甚至“出于纯粹的漫不经心”失去了爱人的女青年,一幅地图展现的地表下的世界让她决定沿着乌斯河独自步行,去完成一场了断往事的仪式。在乌斯河所流淌过漫长的时间和空间里,过去的一切出乎意料地释然了,莱恩遇见了在威尔德砂岩中发现“鱼龙”的吉迪恩·曼德尔,肯尼斯·格雷姆厄陛下的鼹鼠和蟾蜍先生,十三世纪动荡战火中撕开贵胄的西蒙,萨塞克斯的水獭、大鸨、红脚鹬和白鹭,还有曾自沉于河中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作者如水如诉的笔触中,伍尔夫疯狂、阴郁而充满才华的生命仿佛一笔灰色,杂糅在乌斯河畔郁郁的绿色里,引导着读者于时空之外重新检视河流与生命的意义--“跟湖泊和大海不同,河流会流向某个终点。它朝着终点奔流不息,这种坚定不移让它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沿河行》读后感(三):乌斯河与伍尔夫的纠缠历史

看到这本书,其实是被封面吸引,这种黑白简约的风格正是我的最爱。

总的来说,这本书特别适合在劳神费力的工作结束之后,在灯下舒舒服服地读,如果你读的投入的话,会有一种做了大脑“马杀鸡”的感觉,每条神经线都会被静静流出文字“按摩”,从疲劳和紧绷状态舒缓开来,得到真正的休息。

乌斯河,是贯穿整本书的主题,作者沿河徒步,走完了整条河流,期间脑洞大开。河流是纵向延伸的曲线,而历史则是点缀在河流每个节点上的坐标点。每一个坐标点都是过去某个时间点上的人物和故事,时间流走,河流和泥沙洗刷和覆盖了一切,在原有的故事上,写下了新的事件。乌斯河水,留下和见证了多少英国人的过往啊。

另一个贯穿全书的就是佛吉尼亚.伍尔夫,每到乌斯河和伍尔夫有交集的节点,作者必然会以英国人特有的细腻、敏感笔法,告诉我们这位女作家的作品和她的故事。其实我对意识流和伍尔夫都没太感冒,而且对英国人特有的敏感(多愁善感)有点抵触,所以这部分基本是略过去的。

整本书我最欣赏的就是写河流和周边居民与乌斯河历史的部分,作者的知识面似乎极为渊博,植物名称,历史人物、事件年代信手拈来,而且时间跨度极大,乌斯河的故事沿着河道缓缓展开,就像在胶卷上刻画的电影画面。

“白描”但画面感极强,这是我很喜欢的写作方式。

《沿河行》读后感(四):乌斯河之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之口,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绝对静止而是一切都处在运动与变化当中。我想这其中有看得见的河流,自然也有那看不见却扰人思路的记忆,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翻阅《沿河行》一书时会想到以上内容。

《沿河行》的作者奥利维娅-莱恩是英国的作家及评论家,曾获得过麦克道尔奖。在《沿河行》之前我只读过她的《回声泉之旅》,一个极其有趣的作品。掀开《沿河行》的腰封,呈现在面前的这本书至少在外表上有我喜欢的样子。

翻开书,开篇第一部分“了断”我反复读了两遍,慢慢理解作者写这本书初衷,同时也是沿河行计划的起因。作者十年前在男友的陪同下初涉乌斯河,这条河虽说不上是全球闻名的河流,但它固有自己的历史,有过战争及洪灾所留下的痕迹,也有安宁生活中缓缓流淌过的回忆,更甚者是在喜爱文学的人心中,这条河流是接受了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死亡的地方,这在我前几日所读的另一本书《走进大文豪的家》中也有所提及。

当作者十年后,人生陷入工作与爱情双失境地而感到生活坍塌、情绪崩溃时,季节的转换,万物复苏,树木回春的景色使其开始想要重新振作的念头萌芽,于是她决定要沿着乌斯河岸行走,从源头一直走到入海口,其长度为四十二英里。因为她相信“一条河流不仅流过空间,也会穿越时间。”所以沿河而行回溯往昔时不仅是同过去的自己对话,也是在这过程中找回自己人生的意义,告别过去,重焕新生。

随着作者的启程,我将心怀憧憬一同走近那条乌斯河,带着所有翻涌而出的思绪,企图找到心中疑问的答案。当乌斯河真正呈现眼前时,在作者笔下美妙细腻的描述中有如一场催眠,我想象那个场景既不渺小也不壮阔,它就是一个宁静不被打扰的存在。一条不息的河流将给予一个人精神上带来怎样的抚慰与激励,我暗自期待着。

在《沿河行》中,表面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描述风景时所遣词用句竟是如此优美且极富画面感,在被带入这一个个场景中的同时能听见鸟鸣及水流声,闻见花香水气飘过,我喜欢她对风景的描述让我如此身临其境。

沿河而行的这一路上,拉开的不止脚下的距离,时间的流逝,还有对记忆的慰问与修补。量变带来质变,经历带来结果,自问活成如今的样子是哪里出了错。我看着她顺流而下,陷入过去与现在相互交织的思绪中,同时还夹带着大量关于乌斯河及周边的地理环境、动植物、历史、轶闻、文学等信息,内容读来丰富有趣。

读罢《沿河行》竟会隐隐激发想要去徒步行走的念头,阅读的魔力果然每每让人惊奇,抱着对作者的好奇及其文字的喜欢,接下来读读那本《孤独的城市》吧,一本题材同样吸引我的书。

疯猴勿杀20171126读后感

{ "dyna

《沿河行》读后感(五):河流酝酿的文明

“人类社会文明起源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大河文明。”人类的身体构造元素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氢元素与氧元素,这也是勾成水分子必不可少的两种元素。当人类在地球上安居乐业时,他们首先选择的地址便是河流附近,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文明的源头。比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长江孕育了古中华文明,它们也被称为中华的“两条龙”;幼发拉底河以及底格里斯河孕育出了古巴比伦文明;广袤无垠的尼罗河孕育出了古埃及文明;闻名世界的恒河孕育出了宗教氛围浓厚的古印度文明。

追溯河流的径路,也是追溯历史的进程。在河流边漫步时,不仅能感受到优美的环境的变化,更能体会到河流附近历史的变迁。每走一段路程,都能看到模糊的身影与你擦肩而过,千军万马在你面前厮杀,铿铿锵锵声似乎在耳畔清脆的回响着。当你沉迷于眼中的景色,徜徉在历史的浩瀚中,不知不觉便走完了好长一段路程,这便是河流的魅力,更是河流所衍生出的历史的魅力。

初读奥利维娅·莱恩的《孤独的城市》便被她细致入微的文笔所吸引,她能够用最简短的字句调动读者内心深处的“琴弦”。莱恩有几分像泰勒·斯威夫特,泰勒每次与男友分手后,都会写一首歌送给前男友,不煽情,不娇柔做作,仅仅用陌生人的视角回忆美好的往昔。莱恩也是如此,《孤独的城市》与《沿河行》都是在她与男友分手后才写下的书籍,女性在感情的空窗期能够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感染力,能够将复杂的感情抽丝剥茧的展露在读者面前。《沿河行》这部作品发表于《孤独的城市》之前,这是一部关于河流与时间的书,被《独立报》《金融时报》誉为年度好书,入选翁达杰文学奖、多尔曼旅行文学奖短名单。

在书中,莱恩沿着乌斯河缓缓前行,这是她与男友分手后的独自旅行,她想将往昔的回忆放进河流中,汇入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她选择乌斯河,是因为她喜欢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这里投河自尽。莱恩行走的路程一共有四十二英里,她将伍尔夫作为切入点,讲述伍尔夫的生平事迹,莱恩将乌斯河的景观与历史故事穿插在一起。莱恩的写作正如格雷厄姆说过的一句话:“那河还是一个劲儿向他娓娓而谈,它讲的是世间最好听的故事。这些故事发自地心深处,一路讲下去,最终要向那没听够的大海倾诉。”莱恩讲到了十三世纪的野蛮人战争,讲到了十九世纪的博物学家造假事件,讲到了《柳林风声》作者艰难的创作故事,讲到了古老的宗教神话故事。莱恩徒步旅行的时光犹如一张织物,将她与所处的周遭全部网罗其中。

《沿河行》以多样化的叙述角度展现出了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乌斯河,更将文坛内高不可攀的伍尔夫还原为一个情真意切的女人,还原为一个因世俗而烦恼的女人,还原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莱恩带领读者了解到了更真实的伍尔夫,了解到了这片容纳伍尔夫躯体的河流到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