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光下的旅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月光下的旅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月光下的旅人》是一本由[匈] 瑟尔伯·昂托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一):记录

读完以后觉得和月亮与六便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讲中产阶级去寻找自己的过程,不过这本书带有一丝魔幻,故事结构也很独特!最喜欢的是大学同学讲死亡的部分,死亡是迷人的,死亡是性行为,对死亡有多惧怕就有多渴望死亡。是否很多人都在接近死亡,去寻求快感呢?

另外总感觉作者有同性恋情愫。。

人活着,总要发生些什么。所以抬起头去追月亮吧!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二):你最终做的选择都来自于你人性的缺陷,除非你完善了它。

该书对于人性的描写是我认为在我读过的书里面,最真实,最细腻的一部。(一度曾感觉仿佛在照镜子)人性的复杂,矛盾.对立,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个外表硬派的男人内心就一定不是小公主吗?) 故事脉络较为清晰,米哈伊的逃亡-拯救自我-寻找自我-摆脱尖锐怀旧症之路; 事件的点分别是:逃离爱尔奇—离开厄尔斯利医生-喜爱艾娃是最能感受到生命的事-体验了死亡后,摆脱了托马西与艾娃 该书充满了对立,矛盾的选择:精神和现实; 过去和现在;奉从和叛逃;死亡和活着; 在矛盾中做出的选择最终都是基于人性的缺陷除非你完善了它。 米哈伊最终的选择和爱尔奇的最终选择形成对比。 米哈伊逃亡流浪体验完一圈后,最终做出了最符合他人性的选择-奉从。艾娃,爱尔奇,亚诺西基于对他人性缺陷的了解早就知道了会是这个选择。 而爱尔奇从一开始的认为米哈衣是猛虎 开启了寻找猛虎之路,最终自己变成了猛虎,重新回到了她的丛林之中。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三):平凡世俗中我也依然有我的叛逆

开头那首维庸的诗基本就是整本书的梗概“我屈从世间规则公理,却不改桀骜轻狂。”读完整本书就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是米哈伊,但又不是,他的疯狂去真正实践了。虽然我觉得很没有责任感,像《月亮与六便士》,抛下一切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我看来很逃避现实且没有担当。但是这似乎又是一个伪命题,都去追梦了,还在考虑现实,怎么能称得上是追梦呢,又怎么能让人感到梦想的伟大呢?

米哈伊最终还是回归了本来的生活,就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人本是群居动物,不是一个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个体,生下来就有无数的责任要去承担。抛下一切做自己真的很爽,但是给别人增添的苦恼是不是也能不列入考虑呢?

托马西选择了自杀,他或许代表了那些做梦且付诸实践的人,也是我认为没有责任感的人。当然我的想法很片面,或许未来我会想的不一样,现阶段我更想寻找一种平衡梦想与现实的好方法。

最后一句我很喜欢,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点什么,现实和梦想也总会找到平衡点的。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四):荒诞中透着死生奥义

晚上把这本书也收个尾。这是个剧情很荒诞,但是内里却又讨论了很多严肃问题的故事。 我是在凤凰网读书或者类似的公众号里看到推荐,然后找来看的。主角是个成功上位的第三者,和新婚妻子在意大利度蜜月,旅途中又抛弃了妻子,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人世继续做二十几年来从未成功过的那件事,即“从众”,也就是去改变自己适应这个世界。而他的妻子也回到了前任身边。一番波折后,放佛一切都回到正轨,尽管大家心境已完全不同。 后记里,这本书被归类为情爱小说,情爱虽是故事主线,但这本书之所以超脱普通情爱小说的等级是因为它一直在借主人公米哈伊在意大利这个古老国家的寻寻觅觅探讨了爱情、宗教、死亡、精神、癫狂、往昔、文明、自省。它还是一本不错的意大利旅行日记,书里的意大利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 米哈伊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自我省视的过程。他最终为自己的寻觅做了终结,放弃了对遗世独立的孤独和死亡的热爱,选择回到俗世里,做一个与别人一样的人。大概是因为在他一度以为死亡要来临时,他发现自己是恐惧的。死后的未知领域曾经吸引了他,但生活的未知也不是完全没有魅力,毕竟就像书里最后一句话说的,“只要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点什么。”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五):月光下的旅人

#阅读打卡# 《月光下的旅人》 瑟尔伯·昂托 计划阅读330min,实际阅读250min,完成100%

摘录:

父亲睡着了,米哈伊看着窗外,想在月光下分辨出托斯卡纳群山的轮廓。他得继续活着。他得活下去。他也会活得像废墟里的耗子。但毕竟是活着。只要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点什么。

分享:

这本书是匈牙利文学里的大热之作,另一位匈牙利作家这样评论这本书:这本书在匈牙利如此受欢迎,无论是对人类有爱的人,对自己有爱的人,对存在有爱的人,还是对学术有爱的人。当然还有对生活有爱的人。对爱情,对死亡,对精神,对疯癫,对往昔,对文明。一部伟大的情爱小说。

它不仅仅讲死亡、讲爱情,更在讲寻找。寻找什么?貌似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又貌似只是流动的生活。

直接由匈牙利语翻译而来,明显少了一种“英语的味道”,是那种简单而清新的文字香味。作者1930年代创作的这部作品,如今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其中意大利的一些风景想必现在都值得游玩一番。这是属于纯文学的力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封印,直击人类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