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现乡土景观的读后感大全

发现乡土景观的读后感大全

《发现乡土景观》是一本由[美]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乡土景观》读后感(一):景观与不平等

本文探讨了政治景观和乡土景观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应该去探讨政治景观在形成的过程中,是有机的、符合人的尺度的、和人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本文在探讨政治景观的过程中探讨了景观边界:边界可以稳固社会关系。就像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方正的道路系统,划分明确的居住区域。但在城市线性的边界明确的、规格不一、方正有序的环境之中,我们真正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政治身份吗?

我们会根据所居住环境的差异、邻里差异去定位自己的社会位置。无休止的社会比较意味着我们自己的价值不会独立于我们周边所处的环境。当处在边界明确的政治景观之中,我们会期望加入其中。但是与此同时会产生更多比率的社会问题、加剧由于不平等所产生的社会矛盾。换句话说就是遭受更多的健康和社会疾病。文中也提到基于这种平等或者可换性的基础,促成了希波丹母创造方格网状城市规划方案。

而文中提到乡土景观政治组织的空间痕迹很大程度上不存在,人们的身份并不是源于对土地的占有、而是来自于从属的群体。所以景观不应该成为一种政治单元,而是在形成的过程中能够不受任何管制的、人人可以进入使用的、平等的空间。因此我认为景观不应该被人为界定,而应该是植根于此地自然生长起来的景观。

《发现乡土景观》读后感(二):感兴趣的几个点

一则新闻说,有个年轻人在某市市区,停一辆改装而成的房车,后来被城管驱赶。房车在现代社会里被归类于动产。住房在中世纪的时候,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动产。拥有一栋可移动的房子,那么,你个人属于哪个居委会?你的房产独立于土地,真真实实成为一名漂泊者。脱离社区,脱离组织,完全自由。然而现今社会好像对这样的形式是排斥的,如果以住房车为生活的人群越来越多,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某种组织形式,法律条例,对这样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化,法律化。当然,我在这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也许社科学者早已有研究,并颁布有相关管理条例。但书里提到一点,还挺新鲜,它说:“甚至有人在节日庆祝时,亲手点燃自己的房屋。因为重建非常容易”。这说明房屋其实并不本来就是不动产,他甚至只是临时的。美国的这方面,让我想起我国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游牧民族住蒙古包,拆卸方便,每到一处定居下来,就安装,一旦开始迁移,又拆下带走,整个族群一块搬迁。

除了对可移动房屋有关注,对军事视角的景观也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现在谈论的大多是商业环境下的景观,比如怎么打造让房地产溢价的景观,怎么低调奢华有内涵,选择什么样的地段,靠近高铁站啊靠近地铁口啊什么的。但军事角度去看待景观这种事是非一般人可以接触的。几年前看过陆小璇在一席题为《炸弹、树木和黄金》的演讲,也在网上看过她做的那个设计方案。她讲述在做这个方案的过程中,怎么获得哈佛母校的基金支持,用的器材如何过关以及相机如何被检测,自己身上衣物上沾满在雷区拍摄时沾上的爆炸物质,等等。整个过程与传统的商业型景观设计完全不一样。但是她做的就是一个矿区景观,就是一个与当地人面对面打交道,一个在军事上属于情报收集的过程,正面探索当地历史的景观设计。

军事情报学讲究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环境就是一个背景,真正有用的,是分析怎样的地形地势适合攻守,是如何快速到达或撤退,是武器运输路径的安排,是地图上敌方与我方直线距离,是房屋类型,人群密集程度,林地田地分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方能取得胜利。正如福尔摩斯那样,对用得着的必须熟稔于心,其他无关紧要的,就随它去。于是客观存在的景观条件与情报员指挥官脑中的景观条件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图像。借鉴到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里,有点像文本里的前期分析,但是,需要丰富和深化观察和评价环境要素的方式。就像书里写的:“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了信息获取的预备工作——我们必须要学会阅读而不只是看。一旦我们学会了阅读新的航片,我们就会发现一种新的环境和新的人地关系,甚至一种新的关于人的定义。” 最后书中所阐述的“三种景观”在我国社会很现实地存在着。作者对景观的定义,认为景观是土地的集合体。这是对土地极大的认可。将土地的地位提升至景观范畴里非常高的位置。建筑学科里,城市规划学科里,更多强调的是空间。比如空间的规划,空间的利用,空间的演化,等等。而景观确实需要独特的视角,景观首先是大地的艺术,其次才是人的存在。而我的理解是,景观一,传统的乡土景观,是自然属性的。人在其中更多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而治水,填土,筑墙,垦荒,与大自然斗。景观二,政治景观,是政治属性居多的。京杭大运河,长江三峡,欧洲圈地四四方方地造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西班牙水工立柱构筑物,法国轴线式园林,古罗马放射性远播权威的道路规划,等等。景观三,经济属性越来越强。城中村的改造,电视节目《改造梦想家》很多那种狭小空间的最大化利用,街头小吃摊的管理,都市立体绿化,都市农业,ppp项目的开展,等等。景观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资本的注入,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投入,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带着资本投身。

《发现乡土景观》读后感(三):【两种理想景观】读后感

非洲国家边界整整齐齐,顺着经纬线,横是横,竖是竖,这就叫政治景观。政治景观的要素还有城墙,公路,山脊线,河流,纪念碑,等等。它们标志着秩序的建立,安全的守卫和历史的铭刻。任何景观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政治边界。而边界的确立主要作用是隔离和保护内部事物和人民。古代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边界的确立即是社会关系的确立。边界确立之后,内部事务如何处理,内部人民如何有序生活,这估计是每一个初建社会群体必然面对的命题。

景观这一名词常常是艺术性的,因为它可以被设计,又常常是生态性的,因为它的组成材料主要是大自然,而其历史性常常被忽略。从历史角度看,那些古代城堡,壁画,建筑,公共空间,雕塑,甚至宣传栏更替的公告,无不提醒居住其中的人民,场所是政治性的,是每一个人可以支配的,也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参与。广场,自然而然成为承载支配活动的最佳场所,因为它让我们都成为它的一员。我们互相吸引,每一个人既是舞者,也是观众。城市公园,大学校园,雅典集市,罗马浴场,商业街,市政广场,人们穿行其中并表演自己的故事,既观看也被观看。

在政治景观中,道路网络必不可少。“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仍是需要被叫得响亮的口号。美国各县辖区道路是要被评级的,这对被选举人而言也是一大任职职责。路径设计在景观设计方案中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迪士尼乐园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顺应的是游客对于入口到游玩场所的最佳选择的判断,法国公路体系反映的是国王及其军队的权威可以延伸至边疆。现代一些郊野公园之类的项目,也有设计师用算法去做道路的规划设计。总之,道路是景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小到庭园空间序列组织,大到国界边疆划分。避免将道路规划得糟糕,就是避免使用者走向不满意的目的地。道路本质上似乎是“为达成某个结果而调配的资源”。政治景观中的道路,是那种为远播权威而征服地形的媒介。这种道路的三个特征是:尺度巨大;无视乡土景观要素,彻底改造地形;强调军事与商业功能。

在政治景观中,土地是可被分配的财产,而其自然特征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它首先是公有或私有,其次才考虑它的可耕可居难度。古典谚语云:“维持社会公德唯一可能的办法就是使社会成员都能很容易地获得土地,即把土地分成小块,这样大多数人都可以拥有地产。”还有一句话是“财产让一个人可见和可接近。我不能直接看到一个人的想法或性格。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人选择的物品以及使用它们的方式,便会明白他的喜好,了解他的行为准则。”说到这,似乎政治景观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经济要首先被考虑到。

而诗人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则是政治景观的对立面——栖居景观。栖居景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互相保持友好的状态。它不始于王权管辖要求的形式,而是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确定自我的身份。中世纪宇宙观表现的即是这种淳朴的认知。它认为,整个世界分为三个空间,按拉丁语阐述,这三个空间分别称为“农地”(ager),“牧地”(saltus)和“丛林”(silva)。在这种栖居景观体系中,我觉得林地的变迁很有意思。我们现在对林地的认知是,它亲切的,可被利用的,保护地球的,人类的好朋友。而在遥远的过去,它意味着荒蛮和黑暗,意味着障碍和瘴气,意味着神圣,是给人以恐惧感和敬畏感的。例如电影《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赋予其生灵最强大生命力的巨树就是需要被置于森林里才显示其隐秘而伟大。

我们现在所做的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一定范围内人居环境的改善,而不研究空间的在漫长历史中的流动和变换。其实严格来说,景观设计大多是临时空间的营造,是有机生命体生老病死周期的延长或缩短,缺乏未来的历史感。其实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视角。比如白天的教堂晚上可以用来蹦迪,商业街可以穿插马拉松跑道,野生动物园可兼房车停车场,公墓可以是骑马场。当然,它是应时而来的。日前,一些之前辐射泄露的地区已经有人迫于生存,慢慢迁进去居住了。这是作为景观设计者需要关注的。

也慢慢发现,有些事根本不是囿于自身的职业才去做,而是本心就有表达欲,就有责任感,就有天赋,而剩下的,不过是创作形式和不同工具的使用。罗斯金就总结过对待自然的贵族式情怀:“热爱园林而非农场······对现实生活的美妙毫无感觉,而走向虚幻的遐想,迷恋于禾草、鲜花,沉湎于野生环境。”作为从事景观设计的人而言,这才是初衷吧,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当然,它本质上也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