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错乱的读后感大全

错乱的读后感大全

《错乱》是一本由[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错乱》读后感(一):错乱

错乱的是青春还是人生 一步错步步错 世上没有后悔药 人生的选择要慎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 《红楼梦》 曹雪芹当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比现在更好地时候,我们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更好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罗·柯艾略

《错乱》读后感(二):力透纸背!发疯似的暴力拉美文学!

写的力透纸背,篇幅短小却极度震撼心灵。温馨提醒写在前面,这本书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建议不要看!不要看!不要看!因为有些文字十分考验心脏的承受能力。但我对这部作品依然打九分。狂乱的年代,视生命如草芥,力透纸背的书写,荒诞却深刻有力,主人公内心部分爆粗口的描写OS,读着畅快淋漓,将情感表白的十分真实!类似发疯的暴力拉美文学,战后的世界,我对此着迷,之后我定要多找些世界历史,战后背景的文学阅读。

《错乱》读后感(三):拉美文学都这么絮絮叨叨的嘛?哈哈哈

“可到了第四天,不得不承认,我已然神志大乱,再难有一刻安宁,那些惨不忍睹的文字记录,我被迫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本书以第一视角的自述贯穿始终,不仅转述了与其他人的对话还有很多自白和脑补画面。整本读下来,让我觉得这个“我”是个非常神叨的人,很神经质,一整个絮絮叨叨,而且我竟然十分沉浸于这种絮叨中。

这本书适合一口气读完,一直处于“我”的那种高度紧张感的氛围中。

▶️《错乱》的主要故事线是一个作家逃亡到别国后意外去教堂编辑一份1100页的印第安人口述的屠杀事件,在编辑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状况开始逐渐错乱。但全书只字未提他是如何错乱的,而是将这些“错乱”的引子暗藏在很多细节之处。莫亚让恐惧和妄想症如影随形。等到他真正精神开始错乱时,我们会发现,“错乱”是他的必然结果。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顺其自然。

▶️这个作家竟然是个渣男,“总是想睡别人家的女朋友”,倒霉的是,睡的时候才知道对方有男朋友。真正XXOO的时候,思绪竟然开小差,一顿脑补+神叨。书中好多18

《错乱》读后感(四):《錯亂》讀書短札

「那個精彩的句子,你從哪裡看到的?」

這是我讀到過有關文學的最精彩的隱喻。只要沒有人在意,文學就只是紙面上的鉛字和「句子」。可設若意識到這是一段帶血的絕叫,那些環繞在鉛字周圍的幽靈便會一齊向你湧來。「從來如此,便對麼?」文學是在提供一種發問的可能。

可若是沒人在意,鉛字就是那道淡淡的血痕。就像《錯亂》這篇小說,把真相牢牢鎖在那幾句直接隱語裡,敘事者神經質的、被害妄想的、顛三倒四的敘述包裹著屠殺的秘密,引號是邀請函,也是防護服。

事實就是,我們總是以某種方式,才願意去接受某些故事。就像《少年的你》如何談論霸凌問題,就像《我不是藥神》如何談論特效藥和醫保問題。如果沒有剪輯上的發糖,恐怕marry queer 也沒法傳播性別平權的理念。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現實主義」。現實的龐雜包含了無數種敘事的出口,缺乏了糖衣的包裹,恐怕沒有人願意去凝視真實的深淵。我們只願舒適,底層要遠遠窺見,創傷要在宣洩後遺忘,歷史要「自古以來」地屬於「我們」。文學則帶來「不安」,用讀者能夠接受的濾鏡,搔到痛癢處,我們被引入森林,與幽暗猝然相遇,又在作者的帶領下小心翼翼地繞開那塊叫做「現實」的礁石。

文學安全,恐怕是因為文學天生的被動性。杜琪峰說寫拍我城能怎麼樣呢?拍了也不能怎麼樣。自己恐怕是被高看了。但文學的微妙不就在這及物不及物之間麼?拉美的偉大作者們並不「魔幻」,他們牢牢守著民族歷史的秘密、幽暗與真相,文學是一場換裝,因文學而相遇,有了發問的契機,由此或許能抵達現實的出口。文學等待著它的有心人。

《错乱》读后感(五):刻在骨子里的暴力

“我脑子缺了一块。”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让人匪夷所思或是震撼。 脑子为何缺一块?将读者的胃口吊起来。 原来不是“我”的脑子缺了一块,是记录在档案里的人说的;而那份长达一千一百页的口述档案,记载的是多年前军队对印第安人的屠戮。 如此开篇,可谓精简。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屠戮的场面,而是通过间接、再间接的方式传递对那场屠戮的态度,即通过当事人的口述整理成材料,再通过“我”整理材料时的震惊感、无力感、悲痛感以及恐惧感传达出对屠戮的态度——反人类。

“我”是一位逃亡在外的作家,通过朋友埃里克的介绍接下了校对整理那份证词的工作。在校对整理过程中,“我”盯着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心理逐渐产生了变化,“我”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以及被迫害妄想症…… 《错乱》妙就妙在全文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展开故事,我的心理变化随着故事的发展体现无疑。从开始“我脑子缺了一块”只是一种震惊,到后来“我总因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而感到心力交瘁”的无能为力感,再到“伤痛诚苦,死后得安”的不愿面对与逃避,再到“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人”的自我怀疑,最后“他们杀得越多,爬得越高”达到精神错乱、癫狂与疯魔……作者不厌其烦的重复这些话语,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不仅体现了“我”精神错乱的全过程,更传递着一个冷冰冰的事实:现在还是那一批制造屠戮惨剧的刽子手统治着这个国家……

“恐惧”是贯穿整本书的关键词,恐惧本身并不恐惧,令人恐惧的是恐惧的原因。“我”仅仅是在整理材料,何以产生如此剧烈的恐惧感?是因为这些恐惧与“我”最害怕的、最不愿提及的记忆深处有关,而这份记忆,与暴力脱不了干系。本书的作者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来自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而中美洲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暴力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书中主人公亦是作者以及一代人的缩影,他们亲眼见证军队对国民的屠戮,亲身经历统治者的高压独裁;面对着家园毁灭,他们束手无策,他们只有将这一切深深积压在心底,成为记忆中的梦魇。 梦魇吞噬他们这一代,然后,随着恐惧与暴力传给下一代,梦魇继续在下一代人的记忆中传递,久而久之,深入骨髓,刻入基因…… 难道,真的无法改变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