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有什么用?读后感摘抄

哲学有什么用?读后感摘抄

《哲学有什么用?》是一本由[英]马库斯•威克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有什么用?》读后感(一):无用之用 其用甚大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何谓哲学?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冯友兰提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胡适则在《中国哲学史大纲》说:"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鬼才诗人灵遁者认为:哲学即永恒的解放的过程……答案形形色色,却无一例外,它们是抽象的,晦涩的。在寻常人的日常生活中,哲学就是高山仰止的思想之光,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是深奥难懂的不知所云。而哲学家,则是重新定义所有的人,是大多数人中的少数。所以,平日里,我们从来不觉得哲学于我们有何关系,有何用。直到看了英国马库斯·威克斯写的这本《哲学有什么用》。 这本书里没有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没有板起面孔的掉书袋子,反而让人觉得它太过接地气了。用序言里的话讲就是“对一般读者友好”。作者威克斯聪明地选择了亲民的哲学知识切入方式,从人际关系、工作、生活方式、闲暇和政治等与我们切身相关的五个方面分类,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列举出不同的哲学家给出的相互冲突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不同选择和不同解决方法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去思辨,去探索问题背后的潜在含义。 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快速运转的生活,人们前所未有的急功近利,有用论自然大行其道,所有不能变现、兑现、转化成直接效益的都被弃之不用。哲学,这类自带无用光环的东西,自然也不会被太多人青睐。逍遥于世却又人间清醒的庄子曾意味深长地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这本书恰恰告诉了我们何谓“无用之用”。在作者笔下,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与哲学家一一走下神坛,走下圣坛,来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与困难的宝典与指引。生活要反思,处处需哲思,也许这就是哲学的有用之处。

《哲学有什么用?》读后感(二):做梦的柏拉图会梦见自己变成王海吗?

和本系列其他书一样,走的是通俗路线,从主题划分就可见一斑,不是什么形而上学伦理学本体论,也不是什么前苏格拉底哲学中世纪哲学,而是人际关系、工作、生活方式、闲暇、政治。也都是从一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情出发,说说一些哲学家是怎么想的,当然没有多精巧的论证,就告诉你有这么个人有这种想法。

我觉得比较好玩的是「那幅价值1000万美元的画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一文不值的赝品呢?」。情境是一幅画原本估值为1000万美元,后来发现画的作者并不是原来认为的那个人,所以这幅画就是通常意义的赝品了,所以就一文不值了。从柏拉图的角度看,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艺术品要比它所描绘的对象价值低,但现实往往并不是这样,画家画个向日葵,向日葵第二年或许就枯萎了,但是画作却可能流传后世身价不菲。同样从这个观点出发,一幅作品是不是赝品也并不重要了,既然都是对于现实的模仿、模仿的效果也差不多,那么两者的价值也应当差不多。在《卢浮地宫》里,作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画师们为了追求作画的完美,日复一日地打磨技艺,画的东西越来越接近其现实的模样,而临摹的画作也越来越接近原作,就这样,卢浮宫中每天展出的蒙娜丽莎其实都不是同一幅,但都能赢得观赏者的称赞;而为了防止出现两幅一模一样的蒙娜丽莎,其他的复制品都被锁在深深的地宫之中,这样一种对复制品的恐惧,不仅是因为后面的商业因素,也因为这会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动摇。照相技术产生的早期就引发了这样一种恐惧。但是话说回来,两幅画得几乎一样的画作,一幅出自作者之手、一幅出自他人之手,二者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知识产权法上或许会用独创性的概念来表述这种差异,但是设想这样一种情形,一位久负盛名的画师,临摹了一幅前辈画家可能是没那么有名的画家的作品,他的作品会因为缺乏原创性而不如被临摹的画作么?答案恐怕通常是否定的。也许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技艺、水平的差异,但是回到书中的这个例子,作品的贬值是在赝品身份被公布的瞬间发生的,我们的鉴定专家还没来得及解释二者的作画差异,拍卖行的人早已迅速调整了价格。似乎又回到原来的问题了。

《哲学有什么用?》读后感(三):大千世界,哲学有什么用?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哲学的初印象。但其实,生活里处处需要反思,生活里处处需要哲学。 那些看似令我们焦虑不安的事情,用哲学思想或许就能破解。这本《哲学有什么用?》从人际关系,工作,生活方式,闲暇时的种种所思所想以及思想政治觉悟五大板块入手,以哲学思维为我们拆解了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指导我们破解迷雾,让我们和困难说拜拜。

就以人际关系这一章节为例,我们会发现,用了哲学思维思考之后,那些困惑我们良久的难题顷刻间不再是问题。闺蜜的老公出轨了应不应该说?看似是一个说与不说的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本症结点在于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是否有义务始终保持一个说真话的态度,换言之我们是不是可以有适当的沉默、隐瞒甚至说谎也是无可厚非的。 其实说与不说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无论是说还是不说我们的核心宗旨是利他的,但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就会判定是因为们的三言两语破坏了她本身的一个生活状况,打破了她生活的美好场景。所以,与其纠结说与不说,我们应该思考的核心在于你的初衷是一番好意,没有破坏她生活的蕴意。 然后再说到个人的成长。书中的案例讲到已经年过四十是否能够放弃自己的舒适圈,重新找回自己年轻时的摇滚梦。其实这个就是生活本真的一个问题。年过四十我们已经重复一份工作二十年之久,但中年危机接踵而来,惴惴不安,产生感觉,想要从新开始。在这个困境中,当局者缺少的是对于生活的理解和顿悟,对他来说,他已经丧失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他不清楚自己在生活当中究竟能够找到什么,在热爱和一份谋生的工作面前,恍然大悟,思考自己究竟能否做的了自己的主,但其实一切早已经在岁月的蹉跎中满满消逝。

综合来讲这本书将生活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一些棘手问题进行总结,用哲学的思辩性及理论给出了我们问题解决的答案和行动指南。当失恋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痛苦带给我们的成长而非我为什么会失恋;当在工作中遇到磨难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人的本性究竟是自私还是利他,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究竟是互相取舍的关系。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来点哲学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吧。

《哲学有什么用?》读后感(四):无所用又无所不用的哲学

每当拿起一本哲学主题的书籍,内心总有些莫名的沉重,又要探究宇宙真理进行灵魂拷问吗?很多人都有此共鸣。幸好《哲学有什么用?》打破了这种莫名的恐惧,以广泛而亲民的生活实践入手,以引入典型哲学家观念主张的方式,呈现了哲学的本质,又进行了哲学的科普。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哲学的无用在于看上去不如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等具体学科来的形象和具体,但哲学的有用在于用理性思维去探究世界万物的联系,塑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是哲学既无用又无所不用的真谛所在。

古希腊哲学家通过提问和论辩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几门主要学科: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马库斯·威克斯作为老道的通俗哲学作家,将常见的生活问题归纳为人际关系、工作、生活方式、闲暇和政治五个部分,巧妙的将读者带入伦理学中的私人关系和公共关系、宗教哲学、美学和政治哲学的这些学院哲学的花园小径。

“我的男朋友成天就知道打游戏刷朋友圈”里,从伊壁鸠鲁到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哲学家认为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也就是你的男朋友的行为)乃人之常情;诺齐克则会站在你一边说,理智的人会在逃避与现实之间选择后者。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现实的讨论似乎让你的火气也没那么大了,反而展开了一轮何为现实的大辩论。

“我都快40岁了!我再也不想当会计了!”是否勾起了你内心蠢蠢欲动的少年梦?那么生活的意义何在?老子可能会体量渴求自己力所不及事物的痛苦,叔本华则认为不管做什么,人都得不到满足的残忍。当然马克思也会支持你挣脱资本主义的镣铐,萨特则鼓舞你去找寻生命的意义。条条大路通往生命的真谛,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相当有意义。

“我怕死——怕死这事寻常吗?”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们开始面临死亡的恐惧了吧?生活本荒谬,死亡便是痛苦的终结。哲学家的论述是否让你安心了一点?

“我喜欢的明星传出负面新闻,我是否应该脱粉?”这也太符合这两年某些粉丝的心境了吧?劣迹艺人纷纷被禁,还该支持你的“老公or老婆”吗?康德的立场符合现在的制度要求,是出于道德的考虑完全抵制;但比尔兹利和维姆萨特的观点看上去却似乎更加合乎常理:我们应该评判艺术,而不是艺术家。

“我应该相信专家吗?”你的第一反应大约是专家可太害人了吧!打着专业人士的幌子,他们都是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如果既不能相信他们的专业水平,又不能相信他们的人品,那么听休谟的吧,“对那些所谓专家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他们的预测永远不能达到准确的知识,我们只能依靠我们的常识”。

《哲学有什么用?》用亲民的命题呈现哲学的论辩,他打破了哲学的严肃面孔,告诉读者学习哲学的意义:掌握方法论,打开世界观,做更通透、更有远见的明白人。

《哲学有什么用?》读后感(五):思辨的乐趣

当提到哲学时,可能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感觉到枯燥无趣,哲学二字如同数学一般,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一直和艰难晦涩联系在一起。更不用说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样一个高度专业分工快节奏的社会里,日益减少的闲暇时间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实用主义者。我们不关心如何解释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只关心“有什么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而这本书,就是从看起来很俗气的“有什么用”出发,带领我们一窥哲学的天地,这样一个切入点着实巧妙,它抛弃了我们想象中艰难晦涩的哲学术语,而是从“有什么用”这个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讲起,带领我们走入哲学的大门。想必马克思要是能看到这本书,也一定会很感兴趣吧!

那么,哲学所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呢?“哲学”这两个字,在希腊语中的字面意思是“爱智慧”,可以说,哲学家们就是一群追求智慧的人们。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曾经在《西方哲学史》中对哲学作出了如下的诠释:“科学是指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未确定的知识所不能肯定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非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了。”这样的诠释同样也呼应了杨振宁的那句著名的言论:“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总结下来,哲学就是人们尝试用理性去思考那些无法得到确切知识的领域的一门学问。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人际关系,工作,生活方式,闲暇以及政治五大方面提出了若干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中年失业的我该如何自救?”,“好人为什么难做?”,“为什么大家都这么严肃呢?我只要过得快乐就够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困惑。接着作者会提出这个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哲学思考。现略举一二。 我的伴侣送了我一双鞋作为生日礼物,可我觉得它们真的很丑。在这一节中,作者首先指出,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审美差异的问题,即,我们如何界定某物是否为美?在这里,作者指出,哲学之中,对于美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柏拉图代表了绝对主义的立场,他认为,美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美。柏拉图认为,存在着绝对的美。而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这样一种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但是当具体的美的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可以辨识出来的。在这些美的事物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各种构成美的因素。接着,作者又进一步延申到美的本质的问题,美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人主观赋予的呢? 我因为暖气温度的设置与我的伴侣陷入了冷战。在这一节中,作者探讨了这样一个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个观点可以是绝对正确合理的吗?还是说,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认识和判断呢?秉持相对主义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一个人的观点仅仅对自己有效,但是对别人不一定成立。因此,当你的看法与别人看法不同时,你要意识到别人的看法是同样合理的。另一方面,柏拉图驳斥了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并以一个悖论将其攻破。最后,整个小节以以赛亚伯林的观点作为结尾,柏林将其理解为一个共识问题,他认为,绝对主义与极端的相对主义都站不住脚,他指出,虽然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一旦放眼四周,你会发现,每个文化都存在着相似的价值与观念。这些价值具有普遍性,只是在实施的细节上有所差别。 我格外喜欢本书的一点在于,在解答问题之时,本书并非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相反,作者很好地组织了材料,各个哲学家地观点与思考轮番上阵而又不敢生硬。这样一种针对同一问题多样的解答与思考带来了一种独有的思辨的乐趣与喜悦,仿佛在读那部著名的法学著作《洞穴探案》,又好像在上哈佛大学的《公正》那门公开课。作者抛出了问题,给出了多重观点与思考,似乎每一个都有道理,每一个都可以解释。问题似乎变得更清晰了,但又好像更模糊了,正当你陷入逻辑的迷雾之时,作者悄然离开,把选择权留给了你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