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01个哲学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101个哲学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101个哲学问题》是一本由(英)马丁•科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一):作者的哲学观

马丁·科恩(Martin Cohen)是一位激进哲学家,他的激进之处并不像朗西埃那样要求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彻底平等,也不像巴迪欧那样回到数学……但至少被称为“激进”的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点:更广泛且深刻的怀疑,只不过具体怀疑什么有些差别。

科恩首先怀疑的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通过逻辑对语言进行拆解和辨析,澄清由语言表述出来的哲学命题,求得真知。科恩认为,分析哲学看到的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命题函数和句法分析,对于我们思考哲学问题没有帮助。

科恩也不认为主流哲学界所通行使用的各种概念和框架是有价值的。这部分地是因为分析哲学的许多方法、概念和结论已经构成了当代哲学主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事实上,甚至可能是当代人进行认识、思考和书写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科恩显然从根本上不认可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全部哲学传统,也就是使用哲学概念/术语的全部传统。

那么,科恩认可什么呢?——“哲学的价值在于所引发问题的趣味性,以及解答问题所产生的成就感”。科恩力图寻回古希腊哲学的清晰性,帮助读者建立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从目的上说,这既没有脱出哲学传统,也没有超越分析哲学或者其他当代哲学。只不过科恩的方法稍微有些不同,他要求读者们“从头思考”,慢慢阅读故事,在生活中回味它们,反复思索,不必在意最终答案……

我只是庸常之辈,没办法认为这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当然,好好阅读、多多思考、享受过程,这是我们读每一本书,甚至也许做每一件事都可以标为纲领的办法。只不过就哲学来说,“从头思考”实则是一项极为艰深的事情,因为哲学以及更广义的思想,早就已经浸透了我们的整个语言、文化、技术、关系……抛弃哲学概念,看似简单,实则根本就不可能,更没有必要。当人们开始深入思考时,自然会发现他们需要一些额外的词汇、一些辅助工具——那无非就是概念/术语了。

总的来说,科恩的《101个哲学问题》以十分有趣和平易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如果你愿意慢慢阅读、仔细思考(抱歉,科恩,我没法慢慢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二):生活中的哲学——101个哲学问题

这本书不是讲哲学史的,如同黑格尔所说的哲学就是哲学史,作者摆脱了这种陈旧的叙述方式,而是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探讨,以探讨问题的方式梳理了101个哲学问题,读起来令人烧脑,趣味无穷。

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关于逻辑循环和悖论的问题,关于道德困境的问题,关于数字问题,关于美丑的审美标准问题,关于个人问题,关于似是而非的图形问题、宗教问题,数学问题等。

在审美问题上,例如关于漫画的标准问题上,作者提出了所谓“粗俗低劣”的标准问题,是出于品味还是另外的内容?此外还有剥削性图片,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是属于讽刺作品还是属于其他方面的怎么去区分?在经济问题上,比如买邮票和土豆的问题,集邮涨价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以及蔬菜市场上土豆的价格是怎么制定出来的?这个实际上已经不单单是哲学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了。

在个人问题上,作者探讨了沼泽怪物问题,沼泽人能认人但是又识别不出任何事物。超绝体验机的问题则指出,当你在虚拟世界里可以随心所欲的体验任何想体验的东西时,那么还有人希望生活在现实世界么?在考试过程中,老师是否可以偏向学生呢?偏向和公正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如果她偏向某个学生,是否她也可以接受别人对她的某些偏颇呢?在心灵之眼中,作者再次提到了那个德尔菲神谕,即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赚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以及为了什么而存在。因此作者借助心灵之眼的问题,提出人的知觉问题,即人类如何认识自己。去年夏天海里游泳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什么区别?细胞上更新换代之后已经是全新的我了,但是我的认识和记忆还是和去年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还是有过去的游泳记忆。但是当时坐在咖啡馆的遮阳伞下面吃着冰淇淋的记忆却一点也没有了,虽然当时的照片都还在,这是否意味着当时吃冰淇淋的另有其人?

那么人是由自己的肉体来定义的,还是由自己的精神来定义的?在半脑问题中,如果只是移植半个大脑就能复制一个人,那么两个半脑都移植到不同的躯体上,是否可以说是有两个相同的人?

在似是而非的图形之谜上,作者讨论了“阴影”和“彩蝶错觉”,立方体和三角形问题,图形和背景的转换问题,假腿和纸圈的纸带问题等。在传统哲学问题上,他复活了独角兽的角的问题,法国国外头秃的问题,雪的颜色问题,未婚的是否都是单身汉问题,火星水的问题,千年问题等。

科学实验和哲学实验在改变人的认知方面,如跳的高一些是否还会落在原地,还是会稍微往后一些。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三):思考之门

说到哲学,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头疼。因为哲学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奥莫测的。但似乎学点哲学又很有必要,因为它教给人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我们也越来越能体会到,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思考是逻辑的钥匙,不过,门在哪里呢?

101个哲学问题

8.5

(英)马丁•科恩 / 202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门当然很多,但需要我们刻意去找。而这本《101个哲学问题》,我觉得就是当代英国哲学家马丁·科恩为我们立起来的一扇扇门。而且这些门,都是经典,是必经之路。

这些经典的哲学问题,都被作者改写成了一个个精简的小故事。去掉了哲学术语,加入了娱乐和生活化的元素,虽然故事底下的提问还是回答不了,但起码这些被历代哲学家们争论过无数次的经典议题我们是懂了。至于故事背后的哲学原理,在讨论部分可以参考。

不过作者在使用说明中建议,我们自己思考思考更有意义。毕竟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罗素就认为:

我们研究哲学,并不是为了找到哲学问题的确认答案。我们研究哲学的目的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能扩充我们对可能性的认知,丰富我们在智力方面的想象力,消减教条式的确信,以免禁锢我们的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哲学思考宇宙之大,我们的内心也将变得伟大,从而能与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虽是哲学入门之作,但专业性也还是少不了。作者在《101个哲学问题》的第三部分加入了词汇表,把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做了简单总结。如果你有兴趣深入了解,还可以根据书后的文献推荐进行拓展阅读。

这本书据说已经畅销20余年,被翻译成12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书很小巧便于随身携带,得空就可以翻出来看看。不过切记作者的忠告:

不要一次读完;

不要试图用逻辑和符号去分解这些问题;

不要生硬地去套用在身边的人身上。

以我目前的阅读经验,每天不要读超过五个故事,不信你试试看会不会疯哇!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四):哲学到底是什么?

有些人认为哲学无用,即使不了解哲学也不会妨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但学习哲学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让思想变得宽阔自由,冷静辩证。哲学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追问,探寻自身、探寻他人、探寻周遭,通过探寻和辩论去认识世界和它的运行规律。在普通人看来,哲学既高深莫测,又让人感觉厌恶。高深是因为当你面对哲学问题时常常觉得自己很无知;厌恶则是因为探讨哲学问题就像原地转圈,辩论了一天也没有什么结果,并没解决任何实际问题。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

哲学的目的不是改变世界,而仅仅是为了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观念”。对于实践者而言,哲学的价值在于“所引发问题的趣味性,以及解答问题所产生的成就感”。

《101个哲学问题》是全球知名畅销书作家马丁•科恩代表作,畅销20年,译成12种语言。书中将通过101个风趣幽默、增长见闻、启人心智的哲学问题对哲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介绍,让读者跟随问题,用解密的方式逐步揭开哲学知识的神秘面纱,进入到浩瀚广阔的哲学世界。

全书分为问题和答案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哲学相关的101个小故事,阐述的每一个故事之后会有一个引导读者思考的问题;第二部分则是对于这101个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将两个部分独立分开,相信是不希望读者在急于获知答案的心情下跳过了思考的过程。思考的部分才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

这些问题包含众多哲学的典型理论,如白马非马、我思故我在、理发师悖论、囚徒困境、实习律师悖论等等,涵盖逻辑、道德、数字、审美、自我、图形、传统哲学、宗教等不同角度的思考。

书中哲学故事的选择新颖有趣,打破了过往哲学领域缺少引发读者足够兴趣的惯例,摒弃了学者们习以为常的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语言清晰易懂滴表述出所有的观点和问题。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学习到一种被称为“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方式,是一本致力于引人发思的经典作品。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五):预防老年痴呆症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其中男主角从小到大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中,布可以赢过石头?更令他纳闷的是,为什么没有其他人对这个游戏规则产生过质疑?直到他遇到了女主,他发现这世界上竟然还有另一个人跟他思索着一模一样的问题。

布为什么可以赢过石头?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多加思考。可是一想,我发现就是在平常生活中,多多少少还存在着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因为太常见,我们把它们当成了常识,而根本不会去思考背后的底层逻辑。这些问题,具体要我说出答案与原因,我可能会一时语塞,说不上来。没错,“布为什么可以赢过石头”是一个非常哲学的问题。而我们似乎不像《花束般的恋爱》中的男女主角那样幸运,可以遇到一个能够彼此讨论这种看似无聊,实则有趣的问题的人。但我们可以读这本书——《101个哲学问题》。

拿到《101个哲学问题》这本小书的时候,我作为一个非学术性读者,确实非常想翻开看。这本书的确成功做到了能够引起哲学爱好者的兴趣这件事情。光光这一点当然不够,哲学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而这本书也恰恰做到了能够引导读者思考。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个版本的《101个哲学问题》与初版不同,它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哲学问题,一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读者。第二部分是短暂的思考时间,每个哲学问题被提出以后,都有一个小问号。这个被颜色加深的部分就能够引起读者思索。第三部分并没有紧随其后,还是像我们学生时代做过的练习册中的参考答案一样,被统一安排在了101个哲学问题之后,按照顺序与前文一一对应。这一部分是对问题可能的结果进行讨论,给出一定的解答。这样我们在翻找某个哲学问题的答案时,潜意识里也开始帮助我们思考这个你正在找寻答案的问题了。

除了这一些,《101个哲学问题》中还包含了最新的专业词汇表、针对各个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法国著名艺术家朱迪绘制的哲学配图以及阅读指南等等。整本书没有任何专业术语与阅读门槛,非常适合初学者涉猎。

《101个哲学问题》当之无愧是一座蕴藏着无人知晓的悖论和引人深思的谜题的金矿,当之无愧是一间存放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引发的乱七八糟、尚未解决或未经整理的问题的仓库。翻阅这本书,思绪能开阔很多……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六):换掉了木板的舰船,全身器官换个遍的富豪,身份有没有变?

托妮·切斯特纳特在过马路时,被货车撞飞。恢复意识后,她发现自己躺在病床,医生告知她需要住院六周。这是个假故事,叫托妮或者其他名字都是可以的。

托妮觉得奇怪的是,当身上的淤青消失、伤口愈合,已经完全康复了,她的身体还连着很多机器。医生对此给出的解释是,隔壁病床的病人还靠着她的肾活着。

托妮反问,医生用她的肾维持他人的生命,为什么不先征得她的同意?医生说,她当时因为事故陷入昏迷,而他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权衡利弊之下,救助隔壁床的病人,是必要的。那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为全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果其生命得到延续,将意味着科学家还有机会作出更大贡献。

托妮仍然不为所动。这个时候,一位护士过来补充说明,宣称虽然现在的处境让托妮难以接受,但其实她所认为的不便,并没有侵犯一个女人的“基本权利”。

护士进一步说,托妮现在面临的不便是每个孕妇都要经历的。为了将要出生的孩子,孕妇需要忍耐的时间可能还要长。托妮说,那也是她自己的选择。

护士说,如果孩子是意外怀上的呢?这时候,在场的医护人员一起协商,认为托妮因为之前的车祸,所以缺乏自主思考和决定能力,因而决定用镇静剂继续让托妮昏睡,以方便使用她的肾为科学家的躯体服务。

这里首先谈到的是一个哲学问题,以及医学问题,也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对自己身体以及行为的彻底主宰权,如果通过部分剥夺这一权利,有益于增进社会福祉,又是否合理?国外就曾有类似的判例,法官支持医生将一个病人的血液抽出,用于紧急救治同样属于罕见血型的危急患者。但这种决定无论如何也会引发人们的强烈争议。

上述故事还与“女性的选择权”有关。故事中的医护人员的叙述,其实内含的是坚决反对孕妇终止妊娠、禁止堕胎的立场。但这一做法极大地剥夺了女性的选择权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

今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以6:3的投票结果,推翻了1973年最高法院关于“罗伊诉韦德”一案的判决先例,这意味着堕胎权将不再受美国宪法保护。这项结果一出,震惊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保守主义观念的回调,侵蚀了过去100多年里美国政治和法律最显著的进步成果。尽管美国政府(行政分支)和国会众议院对这一结果予以了“抵抗”,但也无法扭转保守主义观念和立场甚嚣尘上的局面。

上述故事,出自英国哲学家、《哲学家》杂志主编、哲学畅销书作家马丁·科恩所著《101个哲学问题》一书。这本书收入了101个与哲学伦理、悖论、科学和思维本质有关的故事,每个故事的探讨都引入哲学思辨,引导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理解哲学观念、方法。

正如本文开篇所引述的故事所展现出的那样,哲学并不是晦涩难懂、与现实无关的思维命题,而是关乎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

哲学思考,很多时候能够让我们穿透迷乱的思绪,直抵问题的实质。比如书中提到,未来出现了超绝体验机,只要拿到医生的许可,情绪低潮的人就能使用这种机器,刺激脑细胞,营造出令人沉迷的幻境。这种机器后来实现了商品化,打破了时间限制。人们纷纷购置,有人一连上就是好几天,知道口渴难耐、疲惫不堪后才舍得从美梦中醒来。一些有钱人聘请专门的医护人员为自己补充给养,这样的话,他们可以不间断地体验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

不过,再多的钱都无法削减从梦境中醒来后,发现自己回到真实世界时所承受的心理落差。有人甚至致力于改写程序,进入“虚拟世界”后,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逐渐老化,时不时发生抽搐,最终死去。

我们愿意依靠“超绝体验机”活着吗?《101个哲学问题》书中就认为,无论假象能带给人多大的快乐,大多数人其实还是不愿意抛弃现实的。哲学在很多时候为我们揭开很可能不愿意直面的残酷事实,但活着就得接纳这样的残酷事实,而不是用虚假的快乐来取代。

再来看一个故事,在希腊(我们也可以将故事场景设定在日本),人们建造了一艘非常先进的船只,采用特殊设计,极其坚固。但船只在使用了很久后,需要大修,将近一半的木板都要替换。

因为对这艘船只的喜爱和尊重,人们将替换下来的旧木板,甚至弯曲、生锈的钉子都保存了下来。又过了一些时间,这艘船只又更换了剩下的船只,这次换下的旧木板同样留了下来,和之前的旧木板一起搭建了一个与船只一模一样的模型。

那么问题来了,经过更换全部木板的船只,与用旧木板搭建的船只模型,又或者是完成了一半更换、保留了一半旧木板的中间状态的船只,究竟哪个才算是配得上既有名号的船只呢?这其实就是哲学中涉及到的“同一性”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哲学梗,而很有探讨的现实意义。比如,器官移植者,是否因为植入而改变了其身份——如果这种移植,属于将他人身体重要器官或肢体植入,新“组合”而成的人究竟是谁?如果富豪在很长的生命周期内,先后移植置换了身体器官,未来甚至在医学条件允许下还完成了而今还不可能实现的“换头术”,整个身体“焕然一新”,仅仅保留富豪原先的意识,这还是算是富豪本人吗?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七):无论你思考与否,读完这本哲学书都能发现思考的力量

无论你思考与否,读完这本哲学书都能发现思考的力量

人类的思想和文明的启端,很多时候都发轫于思想,而哲学,正是思想的投射。如果你曾经思考过,那么哲学的问题一定是你必然要深入思考的领域。比如未来要是某天太阳失去了光芒,它一旦熄灭,这个地球会发生什么事?我们认为的吉祥物,比如麒麟、凤凰、龙,再如西方里常见的独角兽,为什么只有一只角却可以成为一个神秘的代表?再比如传言中无限回环与紧扣的莫比乌斯环,它的出口究竟在哪里?你以为这些东西不过就是稀奇古怪的想法而已嘛?不是的,这些疑惑,其实都是哲学的启端。《101个哲学问题》就是一本哲学的大参考,在这本大参考里,你对哲学的思索和认知,将会被彻底地颠覆,甚至,你会认识到,原来,我们对哲学的了解,其实一直都太肤浅了。

其实哲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只是思考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思维,涉及的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乃至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其实都可以用哲学的角度和哲学的思维来解读。比如这张意大利心理学家GaetanoKanizza提出的视觉错觉,你在画图这里可以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图,而是一个正三角形和到三角形的思考,但是,从我们视觉角度你会发现,每一个三角形都是不完整的,这样的图形的寓意是深刻的,如果你愿意解读的话。你说,如果单纯地从视觉角度看,这是科学问题,但是从你的个人认知,这里依然是心理问题,而哲学问题又会让你怎么思考呢?

再如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关于颜色的问题,最基本的的公孙龙的故事,白马非马,坚石非石,这个问题你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的内容很奇怪,毕竟,颜色不就是我们现在就认识到的问题吗?这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呢?再如雪的颜色,你觉得它是白色的呢?不是的,哈哈,因为雪通过无数的真实的例子,尤其是生活在冰雪中的爱斯基摩人的证实,他们都确认了雪不是白色的。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就发现,其实这是一种体验和外在实物的理解和愿望的问题。哲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心理上的视角映射了世界而已。

很显然,有趣的问题才是哲学的灵魂所在,所谓的思考,其实就是发现的问题而已,所以作为非学术型的阅读著作,这本书深深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哲学并不枯燥,缺乏的其实是如何引导的问题,对我们来说,生活就是思考最佳的载体,如果让哲学接地气,就是我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而这本从现实出发的哲学书,无疑就是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啦。毕竟,哲学是一门需要亲身投入的学科——我们不能只是读哲学书,还必须得身体力行。

读这本《101个哲学问题》的时候,一直在疑惑地询问自己,哲学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会如此呢?直面哲学问题就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而它最大的作用,则是助你认识这个世界,将世界在你的思维里已经既定的思考打破,让思维枷锁解脱你的身躯,告别思维惰性是哲学思考的终极问题。

而你如果可以针对这里的所有的问题都进一步去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你一定可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做出更符合你现实生活的理想判断,从而选择一个更加合理的人生。毕竟,人类除了天生的好奇心以外,我们必然要对这个世界作出自己的探索。而哲学,无疑是思想界的无人区,而《101个哲学问题》面向的是生活,未设置任何的阅读门槛!只需读下去,你就肯定可以知晓,无论你有无思想,你读完这本哲学书都会发现思考的力量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八):用最有乐趣的方式,开启哲学入门之路

这本书从逻辑、道德、数学、审美、图像、传统哲学、哲学实验等几个方面提出101个问题,并予以相对开放式的解答和极为实用的工具,一本书搞定最轻松的哲学入门。

比较巧合的是,和这本书差不多同时在看的另一本《如何正确纪念你的猫》,和这本书很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本书都采用了类似于习题册的形式,问题在前、答案在后,对哲学问题予以讨论并引发思考;而且巧合的是,两本书的作者都是来自于英国,这不禁让我暗自觉得,可能只有英式幽默才能撑得起这种局吧!

总之,如果经常被相对晦涩、烧脑、饶舌的哲学思辨冲昏头脑,如果想来点轻松地、适宜娱乐的哲学阅读,那么我真的非常推荐这两本书。

但是《如何正确纪念你的猫》更偏向于伦理难题的思考,且篇幅太短,所以还是更推荐这本包罗万象的《101个哲学问题》——太适宜在碎片时间里,给大脑打几下强力针,刺激脑皮层,让大脑得到额外的兴奋体验了!

前面说过,这本书包罗万象地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因为今年我也看了几本心理学和脑科学相关的书,所以我最意外的地方是,原来真的是有很多逻辑问题、推理问题、数学问题、视觉错觉问题,既可以是心理问题,也可以转身成为哲学问题的。

果然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

下面来稍微列举几个例子——

哪个是真实的三角形?

比如,这张意大利心理学家Gaetano Kanizza提出的视觉错觉——在这种错觉中,人们可以感知到白色的三角形,但正是因为周围的形状诱使我们感觉到它就在那里。我们的眼睛自然而然地为我们填补了空白,从而感知到一些并不存在的形状。

你说,这是脑科学问题,还是心理问题,还是哲学问题呢?

比如,雪是白色的吗?

雪显然不是白色的,每个爱斯基摩人都会指出这一点,但你别问哲学家。托马斯里德会告诉我们,“白的感觉是“直接体验到的一种心理过程,这一体验与外在实物相符,而不只是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心理中介”。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的是“真实”问题,波普尔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一书中指出:

这种“按照愿望理论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温室效应”的相关辩论。当“证据”被用来硬套结论时,当这种高度政治化的“科学”问题被讨论时,“真实”本身就变成了哲学问题。(但是作者似乎认为温室效应是没有在发生的事实?那我还是站到他的反面。)

最后,来一条最搞笑的——单身汉真的都是未婚吗?

答案言简意赅:别信那个!

哲学领域缺少的是能引起哲学爱好者兴趣的书籍,对非学术型读者来说,尤其如此。毕竟,哲学是一门需要亲身投入的学科——我们不能只是读哲学书,还必须得身体力行。

这本书作为可以引导读者思考的入门书籍,其出发点既不是哲学史,也不是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更不是哲学的光辉伟大之处。相反,作者科恩直接把一堆哲学难题抛给了读者们。

希望每位读者都可以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找到特别的乐趣!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九):让你忍不住思考的101个哲学问题

两个月前的一个周末,马老师来我家吃饭,我先带他去参加当日的例行核酸。快排到我们的时候,他云淡风轻地说,这一周他已经连续三天拿到管了,不知道今天和我在一起,运气是不是依然那么好。本来我是毫不在意拿到管这件事的,但是他引起了我的好胜心。他看到我郁闷的样子,连忙安慰我说,等你核酸30次了,一定可以拿到管。我暂时信了。

没想到等我真的核酸30次了,依然没有拿到过管。我控诉他是个骗子。然后我们就在路上讨论起了概率问题。在《101个哲学问题》里,第21个问题——惊人的好运气,就讲到了类似的概率问题。

我在高中数学课上学了概率,老师讲过,如果一枚硬币掷10次,那么理论上来说应该是5次正面5次反面。而实际测试情景中,出现5次正面5次反面的机会很低。只有一枚硬币掷出的次数很多,实际正面与反面出现的几率才会趋近于50%。

如果你以为哲学主要讲普通人听不懂的道理,那你就错了。哲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哲学家需要懂很多东西。比如第21个问题里的概率,哲学家就不会轻易和人打赌概率方面的事情。

这本书如书名一样,实实在在讲了101个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分为13类。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做更深入的剖析,只讲了基本原理。但这些也足够让读者慢慢思考了。我用一周时间看完第一遍以后,感觉如果研究明白这101个问题,我可以避开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很多错误。

本书的第38个问题——心灵之眼。这也是我每隔几年会思考的问题,我清楚地记得过去的一些事情,我也记错过一些事情。所以我有时候在想,记忆中的那个人真的是我吗?

大卫·休谟说,“与其说记忆“产生”了个人同一性,不如说是“记忆”发现了个人同一性”。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原来人们是通过记忆和自己做过的事情来保持自我认知的连续。如果我们完全没有前一天的记忆,那我们可能每天都表现得不一样,那样我们就很有可能成为俗世定义的“疯子”。

三个月前,我读过科幻小说《太阳坠落》。这本书的第60个问题——太阳熄灭后会发生什么,也是说的类似的问题。众所周知,太阳光传播到地球需要8分钟左右,所以太阳真的熄灭的话,地球上的光大约过8分钟才会消失。那么引力是8分钟后消失吗?

作者告诉我们引力问题困扰着哲学家和科学家。因为引力和手机一样,特性之一是,一定距离内似乎能“瞬间”发生作用。牛顿和莱布尼茨因为这件事情吵了很久。哥白尼认为,引力能够“瞬间”生效。而爱因斯坦的结论是,引力不可能“比光快”。马老师同意哥白尼的观点。但最终,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觉。因为当有人观察到太阳消失时,引力效应已经产生了。(作者没有做更深入的探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再查更多资料了解)

这本书真的很有趣。如果你感觉自己不够聪明,或者想变得更聪明一些,一定要来看看这本书里的故事。最后祝愿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阅读愉快!

《101个哲学问题》读后感(十):原来哲学还可以这样!!

看完这本书,我估计要用1年的时间了,看透这本书我估摸着需要一辈子。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要惊呼一句:哲学就是一场雄辩

看完这本书,我可能会对朋友说:是谁杀了我还是我杀了谁!

这本书真的是太哲学了,非常吸引人啊。我以为我这至少是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的人,应该能略懂略懂。没想到啊,看到第四个《绞刑法官》的问题之后,我就沉默了,百思不得其解。我默默的翻看了课后答案。这个解析的酸爽程度,不亚于脑筋急转弯啊!我又使劲儿看了几个,我毕竟不是一个容易向困难低头的人,但这书真的是越看越上头!不愧是西方哲学,这帮哲学家是不是没事儿就要大辩一场?

我按照前文的阅读指南的指示,看完一个问题后好好消化了一阵子,再接着看,我后来干脆歇了两天。这感觉像什么呢?就像是学数学的孩子,拿到了一本《101道经典奥数题》,对我这个略懂哲学的人来说,这种阅读体验可谓是:又菜又爱玩。这书绝了。

问题97是睡眠问题,哲学家们一直都对人们睡着的时候能干什么感兴趣。他们还觉得睡着的时候,灵魂是自由的,可以自由自在地吸收哲学的真理。当你开始觉得哲学家们真是有深度,格局宏大的时候,你再看下50题——所有的单身汉都是(真正的)未婚男士)吗——的答案“不要相信”。我的天,这是在逗我玩吗?这也是哲学问题?这明明是WB热搜!诚如作者的归类,这真的是无人关心的传统哲学问题,无人关心!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图形题目,小镇做题家们肯定你能找到“答题”的感觉。所以说千万不要被这本书书名中的“哲学”2个字吓到了。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门槛,都可以读读看,作为亲子教育,哲学启蒙都非常棒。我相信在这本万花筒式的哲学书面前,总有一个问题让大家觉得“人人平等”。

这101道题真的是天马行空,没有深奥的哲学术语或者理论,反而还会有一些有趣的知识点和小众的,不为人知的哲学家们的黑料。比如作者说“众所周知,不要到M国大学学哲学”(这是可以说的吗?)总之,比起像读者压倒性输出内容和观点的其他作者,本书的作者非常巧妙的将答案和问题的篇幅都做了设定和分类,更多的给与读者的是“点到为止”。比如,有些问题的答案竟然是:你不如去翻翻某某时期的哲学书。哈哈,不过,千万别觉得作者不负责任,这反而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回答,高深的哲学问题,作者还是做了非常有效的解释和思考引导。

总之,是非常推荐的小说,放在案头或者床头,没事拿来读读,会感觉自己变聪明了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