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误解的盐》的读后感大全

《被误解的盐》的读后感大全

《被误解的盐》是一本由[美]詹姆斯· 迪尼科兰托尼奥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1-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误解的盐》读后感(一):谁说重口味是一个坏习惯。

作为一个重口味饮食的晚期患者,在听惯了耳边反复提起的低盐劝告后,居然找到了一本为吃盐正名的小册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多吃盐居然有益健康?这真是个反常识的观点。作为一位有着专业学科背景的医学家,作者没有让本书变成枯燥无味的学术专著,当然也没有沦为哗众取宠标题党的。而是从科学依据与生活经验两方面着手,驳斥了“少吃盐有益健康”的通识观点,围绕“不能让盐替糖背锅”这条主线,纠正了不少看似理所当然的误区。 论证一本科普读物究竟靠不靠谱就看现实中管不管用。仔细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减肥历程,“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这句话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居然有了些道理。因为好吃又可口的东西会让大脑

《被误解的盐》读后感(二):吃咸点吧兄弟

低盐少糖控油的清淡饮食加上适量的运动,早就成为全世界范围所认可的养生规则,盐糖也是大部分人眼中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普罗大众对盐的固有认识进行洗牌,为盐“洗白”——从生物进化到盐被妖魔化的历史入手,一步一步讲述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根据何种理由被世人所误解的,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颇为有争议的观点:“糖的问题盐不背锅,低盐生活反而有害健康”。 那作者是用什么来支撑他的论点呢?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科普性读物,作者选择群众最关心的慢性病——高血压作为切入点,为什么高盐饮食从百年前到今天都被不少医学界的人士判断为高血压的病因,那是因为盐的确会直接影响到血压的升降,不过盐和血压更深层次的关系,医学上一直有争论,但在大部分人的眼里高血压的锅盐已经脱不了干系。 作者认为,高血压的罪魁祸首不仅不是盐,而且糖所引起心血管疾病会导致人体缺盐,缺盐会进一步加重病情,低盐饮食对于病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顺着这个逻辑,有毛病会缺盐~少吃盐有毛病~有毛病多吃盐~多吃盐没毛病,作者不单要为盐“洗脱”罪名,而且如同销售一般为读者推销盐的好处,还详细介绍了什么类型的盐适合我们的身体。 但本书毕竟不是专业读物,也并非学术期刊,作者也没打算陈列大量数据去支撑他的论点,作为一家之言,只是为读者提供了看待营养学的一种新的角度,选择低盐还是高盐,还是得整个社会一起来重新探讨。

《被误解的盐》读后感(三):核心要义:中盐控糖

一直以来,健康饮食的呼吁中总会和盐挂钩,当然还有糖。高盐与高血压的联系其实比较牵强,正如限盐对降血压的作用机理一样,都是模糊不清的。但是人们总相信,盐作为“调味品”的地位比其自身作用更为人所知,而低盐的呼吁在没有实验及数据的支撑下,反而能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所以作者要为盐正名。

可是作为科普读物,他的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一样,缺乏真正的数据,哪怕引用了大量的文献,都难以说明,我们到底该摄入多少,低盐的危害,及人体所能承受的高盐限度。

作为国人来说,我们的饮食相较于西方,是不必担心低盐危害的。作者以日韩的高盐饮食和长寿作为引用,还是比较单薄吧。

“盐-血压假说”被广泛引用和宣传,让大家把盐与高血压建立了联系。而到了1991年才有了盐与血压关系的较为系统性的综述文件,但是假说却广泛流传,广为人知。

美国的《膳食指标》中,建议每日盐摄入在3g以内,也只是基于专家建议,而非可靠证据。那我们该听谁的?我们很容易听信“专家”的言语,因为我们都没有专家懂。

所以到底是谁妖魔化了盐,我们的高盐饮食该不该彻底改变,我不禁迷茫了起来。

我们始终是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和饮食环境中,制约身体条件的,不只有各种食物和食品,化学物质,也与自身的身体情况,休息运动,情绪息息相关。多因素条件下,特别对于人体,是很难通过科学实验验证。

除了疾病,运动,酷暑外,我们应该不要过量摄入盐。每天摄入3到6克的钠为佳。每天的钠摄入量少于2300毫克或多于6000毫克都会增加死亡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注意糖类摄入非常重要。

《被误解的盐》读后感(四):吃盐,矫枉不宜过正

食分五味,咸味或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味。食盐曾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然而从何时起,人们将限盐视作了健康饮食的一环。美国药学博士詹姆斯·迪尼科兰托尼奥却要为盐正名,在《被误解的盐:你可能需要吃咸点》一书中,迪尼科兰托尼奥细细拆解,盐非但不是健康的大敌,或还对我们有益。 关于盐对健康的害处,最广为人知的信息是,它会导致高血压,这条“共识”莫非是错误的吗?作者说,盐会导致高血压的说法要追溯到“盐-血压假说”,但是该假说的表述是,血压和盐摄入量正相关,而相关性不等同于因果关系。该理论一直争议很大,可是被简化或者说曲解的结论已经传播开来,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大众的认知。于是,那些反对的声音就被选择性忽略了。譬如,有文献证明,80%的血压正常人群对盐引起的血压升高不敏感,即使在中度高血压患者中,也有一半的人不受盐影响。导致高血压的真正元凶是另一种白色晶体——糖。作者认为,盐是制糖业为掩人耳目选择的替罪羔羊。 另一群支持限盐的人声称人类祖先的食谱最健康,而其中包含的盐很有限。对此,作者的反驳是,研究只计算了直接摄入的食盐,遗漏了其他高盐食物,像是动物的骨髓、内脏、血液,狩猎采集的祖先可不会错过这些,还有鲨鱼卵、蝌蚪、蚯蚓这类淡出了今人食谱的食物。有些祖先还会吃土来补充盐分,总体上,他们摄取的盐并不少。 不过,面对难辨真伪的健康建议,许多人是抱持着宁信其有的态度,即使限盐不能控制血压,吃淡点总没错吧。作者又发出了警告:身体缺盐不是闹着玩的,一味限盐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譬如,低盐会产生“体内饥饿”,引发食欲失控,进而导致肥胖或脂肪肝。我们想吃盐是身体的内在需求,倘或大脑的奖励系统得不到满足,转而以为渴求的是糖,甚或是其他瘾品,那将是更糟的选择。 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体需要补充更多的盐。我们会在大汗淋漓的运动过后喝淡盐水来补充电解质。书中建议补盐的例子还有:患关节炎的运动员、肾病患者、炎症性肠病患者、皮肤感染者、自闭症患者、吸烟人群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大热的生酮饮食也出现在了名单中,作者说,生酮会增加钠排泄,容易出现头晕疲劳,补盐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从限盐到补盐,实在是对认知的巨大颠覆。两个观点都有研究佐证,在健康问题上该相信谁呢?对将信将疑的读者来说,这未必就是一道二选一的难题。本书竭力将我们拉出根深蒂固的限盐成见中,难免会用力过猛。在强调限盐的害处和补盐的好处时,读者也应当意识到,自己虽不一定是“盐敏感人群”,也不未必就是缺盐人群。书中提到的是否缺钠的检测需求助于医疗机构,跳过此步盲目补盐是轻率的。此外,盐不是多多益善,食用盐不是盐的唯一来源。譬如在生酮饮食中,高钠的蔬菜就是盐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否要补充食用盐因人而异。倘说“盐-血压理论”让不该控盐的人群矫枉过正吃得太淡,那么听闻盐的好处吃得太咸同样是种矫枉过正。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视野,让我们辩证地去分析所谓的健康建议,不轻信、不盲从。倾听不同的声音,了解选择的自由,方能找到对个体而言最适宜的尺度。 ——辛丑年读詹姆斯·迪尼科兰托尼奥《被误解的盐》

《被误解的盐》读后感(五):虽然……但是……所以……

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就有“盐”,由此可见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假如没有盐,人类的身体健康就无法得到保障。但很久以来,有一个说法也为很多人所熟知,那就是“多盐有害”,宁淡勿咸!但,真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吗?

美国心血管专家、国际知名的健康与营养学专家詹姆斯·迪尼科兰托尼奥认为,长久以来,人们对盐的认知“很”可能是错误的!突出表现在,很多人闻盐色变,认为盐是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诱因,过量食用会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病——要是多吃了盐,比如盐稍微重些,就觉得简直是一种罪过,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视和不负责任。

那么,盐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简而言之,食盐不仅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而且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食盐就是氯化钠,而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60 克,其中 80%存在于细胞外液,起着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其中的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等生理作用。此外,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所以,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活中倘若没有盐,那简直就不可想象。

然而很久以来以及很大程度上,人们对盐的误解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很多时候谈盐色变,“妖魔化”了盐的作用——吃得淡一些没人说什么;要是吃的盐稍微多一些,就会听到善意的告诫:小心得高血压,小心对自己的心脏有坏处!

但詹姆斯·迪尼科兰托尼奥博士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实际案例,却揭示了至关重要的真相:人们很大程度上是对盐有误解,至少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吃低盐的食物”!他认为,“实际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相比减少盐的摄入量,吃更多的盐反而更利于我们的健康”!这可算得上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在《被误解的盐》这本书中,作者佐证了很多传统对盐的认识的不正确及其原因,旗帜鲜明地认为:低盐饮食是可悲而且危险的,人类的身体进化到需要盐,低盐的膳食指南只是基于坊间流传的“偏方”而非科学事实。长久以来,人类健康的真正罪魁祸首是糖——相反,盐甚至可能是解决慢性疾病危机的一个方案!

不得不说,这些对食盐的“新”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颠覆性的认识,接受这样一种认识,并且用书中的例子和结论来说服别的更多的人,难度也可想而知。不过,这倒是不影响自己有意识地尝试一下新的结论指导——但一定要购买正规生产出来的食盐,也不要觉得吃盐从此没有了心理负担,要是食物真的达到了大家公认的咸的程度,美味佳肴可未必就还是美味佳肴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