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裁缝与风读后感精选

女裁缝与风读后感精选

《女裁缝与风》是一本由[阿根廷] 塞萨尔·艾拉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裁缝与风》读后感(一):风儿谈恋爱了

马尔克斯笔下的蕾梅苔丝跟着床单飞上天,已经是让浪漫的拉美风情一下子拔高到了天际,然而艾拉讲了一个女裁缝带着客户定制的婚纱飞上天了,还是被风儿溺爱的女裁缝,这想象力是要让风儿吹过的每个地球人都自行惭愧的意思嘛,地球上的风儿本来就是生命的根基,尤其对于我们旧大陆的人儿来说,没有了风儿就无法获得季风给与的福祉,一切的农业生产都季风有光,可能这些也是限制了我们对风儿的想象力。在广袤的美洲大陆上风儿就是要到处找爱情的,风儿就是要卷走美丽的蕾蕾做新娘,风儿也是要带走迷失的女裁缝当个情人养着,被包养的女裁缝心心念念想着找丢失的儿子,挂念来找寻她的夫君,可是风儿一点儿不给她机会,只是轻轻的来了就关爱她,狠狠的暴烈的狂风怒卷的来了也只是为了占有她。爱情就是一阵风,这一阵风儿的爱情在艾拉的笔下写的无关乎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无关乎季风能带来的收成,更加不在乎爱情到底是什么,反正,吃饱了喝足了的美洲人民自古就是放飞自我的性格,至于,还有啥要想的那就是---想不想本身了。艾拉的讲故事那真是独此一家,文笔也是独具一格,这一本里有两个小故事,但是这个女裁缝和风儿的故事刷新了以后要上天的标准,也给想象力到天际提高了一个门槛。没啥事干的时候,不要老想着能上天,想要看看够不够资格先。

《女裁缝与风》读后感(二):对读者很有考验

才看不久,但是译文之生硬、佶屈聱牙,难以下咽。支零破碎的语句,莫名其妙的比喻,难以琢磨的意象,毫无连贯的故事,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譬如同一段中“她看不到别的什么”、“她看到了太多东西”、“幕布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幕布是哪里冒出来的?什么到底是什么?在前后文中并没有解释,更没有逻辑。

这就是后现代写作?就像是看一部电影,镜头前却总是飘过一只又一只的白色塑料带。或许原文更能展现出作者想象力的酣畅,但作为普通读者的我面对中文译本实在跟不上作者的思绪(或许是翻译的问题,不是很贴合中文语境)

《女裁缝与风》读后感(三):草稿

欧文在《 放熊归山 》里,描述了两位年轻人在骑上摩托,在乡村的道路上自由翱翔,塞萨尔的笔下,同样也从另外的笔触,讲述了人们在荒芜的高原之上奔波的场面。仿佛游记的色彩,边走边游,享受着美景之中。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奥州小岛》写了作者从富士山脚下的江户开始出游,旅途之中的艰辛自然不能和现在相比,全部要依靠人力马力的帮忙,然而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等还是吸引着作者,更别说还有当地的民俗风情,更有美妙的诗句相伴。

作者在这边小说中,提到:“毕加索的女人们”,很难猜测他所项表达的含义?作者写过作品《毕加索》,莫非是与之有联系呢?不过,书籍中,只是提到了若有机会是选择毕加索的作品,还是选择毕加索,那和“女人”也没有多少联系呀。

小说感觉有魔幻的色彩,比如:把汽车的马达声与早起的鸟儿联系在一起,另外风能说起话来。而且还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如,不知何处飞来的佳肴和睡具。而当喜欢的女人有危险时,敢于冲锋在前,不过无量花去大量的精力、多大的力气,你所能表达的只是空气而已。空气能阻碍啥呢?

提起车辆,作者提到了手动汽车,想想多年前,人们在车前转动把手,以让车辆发动。最熟悉的,该是发动拖拉机了,直至达达达的声音传出来。开到田野之中,帮助农民作业。

《女裁缝与风》读后感(四):乱入了咖啡馆的魔幻故事

目前只读完了第一篇《女裁缝与风》,书里其他的几篇不评。

谁不想一阵风吹来,所有想要的东西都飞到了眼前。谁不想一阵风吹走,自己就到了任何想去的地方。作者给了这样自由自在的设定。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多任性啊。谁不想喝着咖啡写故事。一会儿写实,写一写我的咖啡和服务员。一会儿虚构,写一写装了引擎和轱辘的野兽骨架。然后还能都放在同一篇小说里,并大言不惭地告诉读者,就是因为我害怕与服务员交谈,所以小说的女主角害怕与坏蛋碰面。

艾拉管这种写法叫真实。

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什么?立体鲜明的人物塑造,脉络清晰的故事主线,精彩刺激的情节描述,脱离现实的故事设定,还有耐人寻味的思想逻辑。

好吧,我承认这本中篇小说全部都满足,所以即使掺杂着那些乱七八糟的咖啡馆的描写,这还是一本动人的小说。作者这种真实的行文走笔,于我看来更像是高傲的挑衅,瞧吧,无论我写下什么,都不会损伤我的才华,也不会伤害这个故事,而且,还能让你们(读者)缓一缓读书的节奏。如果只盯着这些任性的部分,而不去享受故事,那你们可太low了。

一个平庸的故事,会在看完后,就明白它想表达什么。一个炫技的故事,在反复思考很多遍后,你还是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个啥。只记得读到精彩处的情绪起伏,和模糊的故事脉络。这也许是不同文学流派的区别吧。棉花糖和牛肉干,都是美味食物。

总之,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小孩子也能完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瞎写。以这篇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描写,应可以理解为一个文笔老练的成熟作家,能够在虚构文学中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地探索故事的表现力。

《女裁缝与风》读后感(五):来自艾拉的挑战

塞萨尔·艾拉的《文学会议》 网图

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被称为是阿根廷巨匠博尔赫斯的嫡系传人。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要称呼一位作家是另外一位作家的继承人,一般存在两个条件:一,作家继承了该作家(被继承者)的精神,如台湾陈映真之于鲁迅;二,作家继承了该作家的风格,莫言之于福克纳。嫡系传人,在我看来,还得有个防伪标志,即明显化,让明眼人一读就看得出来受了该作家(被继承者)的影响。精神上的博尔赫斯也许是天生的文学的囚徒,他说,“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他或许不是作家,更像是一个读者,可以确定的是,博尔赫斯写的肯定没有他读的多。 这样的读者型的作家(卡尔维诺也是这样)的风格是怎么样的呢?很难去叙说,因为博尔赫斯是深邃而宽容的,任何对他的评价都显得轻薄。所以我才怀疑塞萨尔·艾拉是否担得起这一殊荣。《女裁缝与风》在艾拉的作品中如何评价(一名优秀的作家应该从体系中去评价),我并不知道,因为读得不多,单从这本来看,我其实并不确定他是博尔赫斯的继承人。

艾拉

故事一开头是一名作家在构思一本小说,然后一大段学理式的叙述,这是很博尔赫斯的写法。“我在巴黎的咖啡馆创作《女裁缝与风》,这是事先打算好的,就是加速这个过程。什么过程?一个没有名称、没有形式和内容的过程,甚至没有结果。如果这个过程能帮助我苟活,它可以做成一个小小的谜语帮我。我认为,为了这个过程得以坚持,那个令人好奇、迷茫的白点,一定会永存。但到了最后,也包括开头不会有任何发现,因为决心事先已下——永远不再外出旅行。”此后故事将如何发展呢?就是看我们和作者的较量了,在我看来,这种写法就是博尔赫斯式的一种创新,混淆现实的一种虚构写法,它需要读者去介入小说(这也是现代小说的一个特点)。阅读塞萨尔·艾拉和阅读博尔赫斯一样,你不能放弃思考。也许这也是作者和博尔赫斯类似的一个原因,他们都背离了传统的因果叙事,简单来说,就是我写,你跟着我读。而《女裁缝与风》就是一次和作者想象力的搏斗。 你有信心战胜塞萨尔·艾拉吗?

麻耶熊猫的《女裁缝与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