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1000字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1000字

《书店的灯光》是一本由[美] 刘易斯·布兹比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一):我们需要书店

《魔箱》

作者读小学时最大的乐趣是根据图书目录订购和收到自己的书,在他快要忘记这些书时,它们带着新鲜的纸浆气味翩然而至,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不知各位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在小城市里,周末的唯一爱好是去专门卖各种期刊的店里看新一期的《中学生作文》,还有各种非常简短的青春小说,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启蒙并不是那些名著,而是在今天看来十分幼稚的,甚至有些傻乎乎的杂志,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公司》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二):摘抄

1.书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产品,她们需要时间,写的很慢,出书很慢,读书也很慢。

2.书将我们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建立于独处之中:一个读者独处一隅聆听一个作者的心声。

伊利亚斯·卡内提曾将咖啡馆描述为我们“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我一直认为这句话也适合于书店。这种独处和会聚实在是可爱的搭配,就好像书店在消解图书的孤独。

3.在其他行业中时间也许是金钱,但在书店却不是。既然时间不是金钱,我们不妨挥霍一回。

4.书店并不只是销售文学书籍,每本书都有自己的读者。来店的人各有目的:查找古钱币的价格、有效的除草经验、合适的小农舍养猪方法,等等。好书店兼收并蓄。

书经久耐看,可以用而无损。书不需要燃料、食物或服务;它既不会自己弄脏也不会闹出动静。书可以反复读,然后传给朋友,或再卖掉。书不易碎,不怕冻,沾满沙子也照样能读。即便掉到浴缸里,晾干了,熨平了,就万事大吉。如果书脊开裂了,书页掉了,只要在一阵风光顾前将它们整理好,用胶带粘上就行。 书的平民性质中最重要的是:除了识字外,看书不需要其他特别的训练。

5.但我还不急于离开书店。就像其他同好一样,我喜欢呆在这个舒适的地方,喜欢独处于人群之中。

6.人生短促而书海无涯。

格蕾塔在那个夜晚以及后来一直要告诉我的是:书籍是朋友,我们并不孤独。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三):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书店的灯光

小史同学推荐了共读的三本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书店的灯光这本书,为何选择这本书,大抵是因为看到书名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暖黄的灯光,一排排书架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在这个时光中,书便是最美好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刘易斯 · 布兹比讲述了他围绕着书以及书店的故事,通过他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书籍带给人的慰藉以及书店的历史变迁。

那就摘录一些在这本书中看到非常有共鸣的段落

1、格蕾塔在那个夜晚以及后来一直要告诉我的是:书籍是朋友,我们并不孤独。

2、书店的这种行业性的闲适部分来自它所销售的商品——书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产品,它们需要时间,写书很慢,出书很慢,读书也很慢。

3、书店是一个广场,是街道的延伸,是一个市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感觉上,铺面工作都要比小隔间或办公室的工作呼吸顺畅,能更敏锐地感觉到光线的变化,季节的来去和起伏。转铺面就像是转世界,是主动的参与,而不是偷偷摸摸的逃避。

生活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原子弹,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希望爱书之人都能通过书籍得到治愈与和解。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四):书店的灯光

#阅读打卡#《书店的灯光》刘易斯·布兹比 计划阅读180min ,实际阅读162min,完成率100% 摘录: 找到一个爱读书的人,给她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和充裕的时间,再给一本好书,接着给另一本好书;然后靠边站。 感悟: 刘易斯的生活很让人向往∶年少时酷爱阅读,与书店结缘。上大学时在书店打工,学习了书店相关的商业技能,与一生的书友/挚友一同跳槽到另一家更大的书店,后来又当了出版社的销售代表,最后成为了一个作家。 所以他笔下对书、书店甚至纸张的发展历史与介绍,还是很让人信服的。包括他讲到与书结缘的故事,读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时的那种狂喜,几十年来至今仍保存着那本已破烂不堪的书,却还是对其爱不释手的珍惜,你会发现他骨子里是喜爱书的。 还记得《书店日记》里描述了太多关于书店的场景,基本上打破了文青们的幻想∶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繁忙、琐碎的事,每天要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和不知道哪里来的毫不讲理的顾客的争执。刘易斯似乎刻意回避了这些,他只是调侃了每本书作者的收入是多么的卑微,更多的像在自嘲。 总体上这本小书还是有意思的,让普通的读者可以看到书店的侧面和背面。书里说到的莎士比亚书店的故事和后续的发展又补充了一个知识盲点∶原来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了,是为了纪念原书店而起的名字。看到迷惘的一代的斯泰因、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出现的时候,也犹如见到了老朋友∶又来了?就是这些阅读的乐趣让我们捧起了一本本书,进而走进了一个个书店。

有书,有书店,真好。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五):但一定都与书无关

作为图书编辑,19年底,做书的第四年,决定了要辞职,信誓要去做其他的行业。当时在年终总结的时候这下了“是我们做书的初衷,是我们为之希望憧憬的,所以有一天,即使热情消减了消退了,原因有千万,但一定都与书无关。”

后来到现在,还是继续在做图书编辑。消减了消退了不是不爱了,是平淡了,但书总是必不可少的。

同是编辑的朋友很喜欢这本书,推荐给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是被封面上凡高的“我仍有一个心愿,要画一家书店,它的外墙在暮霭中是黄色和粉色的……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编辑真厉害,仅凭封面上这一句话就足以吸引我了。

因为做这个行业,也因为喜欢书,书店是我们最常去的地方。作者以书店店员、书商的角度来写书店,写书,写出了书几千年的起源发展,从流动的书摊到书店再到网店,书市在不断变化,但书店不死。

书写得很平实,但难掩热爱。作者是美国人,提到的书、书店和作者,是以美式英文区为主,阅读量有限会有一点点陌生,虽然每章都有注释。但感情是共通的,没有障碍的。经常去书店、喜欢读书的人,一定能在里边找到共鸣。

里边计算“如果一个人从五岁起每周读一本书,活到八十岁,最多可以读三千九百本书,略微超过现在在版图书的千分之一。”因为这句话,把这本书作为分享的第一本书,希望一周能之前读一本书。

“传说中的书商是众神的信使(数百年书业的行徽是长着足翼传达真理和艺术的墨丘利)。”

如果去巴黎,一定要去巴黎圣母院正对面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看一看。

希望未来能看到用中文写的本土的书店和书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