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蛮族世界的拼图》读后感锦集

《蛮族世界的拼图》读后感锦集

《蛮族世界的拼图》是一本由[波]彼得•柏伽基(Peter Bogucki)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0,页数:3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蛮族世界的拼图》读后感(一):蛮族世界的记忆碎片“有用”吗

如果你想窥探一个完整的蛮族世界,那本书一定会让你失望。本书的书名里有“拼图”二字,而这张残缺的拼图覆盖率可能只有1%。正如大部分有学术性专业立场的考古类读物一样,如果哪一本书告诉你,这能还原99%的史前史的历史拼图,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了,因为考古学很容易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利用。

关于蛮族的历史,读完本书,可能并不能增长太多的“有用的”知识。无论是凯尔特人的迁徙路径、还是哥特人的起源,还是盎格鲁-撒格逊人对英格兰的影响,都只是作为本书关于“拼图”这个主题的点缀性叙事。无论是古代遗体、古代墓葬、还是古代建筑的考古举例,她们都是点状的。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则作为面状结合,再加上与古希腊、古罗马世界的互动,点面结合交织成型,我们得到了一张绘画图。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个考古发现就好比一张照片,而任何史前史的叙事,只可能比作一副绘画,始终有太多人为痕迹,更存在太多种解读方式。

作者举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考古学通过“有用的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关于蛮族与古罗马的交锋,高卢人战败被同化,被拿破仑美化为民族英勇抗战的并吸收了先进文明,从而为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殖民提供了正面舆论。同样是蛮族的日耳曼民族战胜了,被纳粹德国美化为不可战胜的民族神话。

本书和同为失落文明系列里的《六千零一夜:关于古埃及的知识考古》有着相似的观点和叙事方法。适合在读完西方古典历史后进行轻松速读。

《蛮族世界的拼图》读后感(二):考古“眼中”的蛮族世界

“考古证据的数量和复杂性不断增加。永远记住,它只代表对过去生活的管窥蠡测,是一只缺了很多块而且没有图样的七巧板。”

失落的文明,被发现的世界。长期以来,人们对埋在地下、无人知晓的人物、文化和手工艺品等情有独钟,直到考古学家们将它们发掘出来。此次所读的《蛮族世界的拼图》,便是以考古学为引,研究了与希腊人和罗马人以及与罗马帝国边界以外社会接触之前就存在的欧洲史前居民文化。这些通常被视为罗马故事背景的史前文明,因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才会被像彼得•柏伽基这样的考古学家书写出来,并使用考古学工具来展示其文明的独特与复杂性。

挖掘出几千年前某个人最后一次见过何物做过何事,想来必是考古学最刺激也最富有魅力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考古学的全部,史前考古学的实践还涉及将来自许多不同地点的信息拼凑在一起,并应用各种分析技术来弄清人们过去的生活,观察时间和空间上的模式更为重要,借此也可以说考古学是唯一可以研究人类几千年甚至长达数万年生活模式变化的学科。

在这里,彼得•柏伽基通过考古样例带我们进行了一次盛大的旅行,从阿尔卑斯山的“冰人”到巨石阵,再到青铜时代的到来,当时北欧海上船只的航行技术日益成熟使远距离民族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多,货物和观点的交换也愈演愈烈。再到从青铜时代循序渐进,无缝过渡而来的铁器时代,野蛮文明和古典文明通过权力中心的相互扩张,就这样迎面相逢。

在这其中,罗马的对外征服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可在最后,彼得•柏伽基在书中描述了匈奴人从遥远的中亚高原突然袭来对衰落的罗马进行掠夺的样子,无疑也表明了在欧洲文化的创造中,蛮族扮演了与古典文明同等重要的角色,也正如我们常常把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看作是西方文化的孵化器,在那里,从政府到艺术到哲学的各种思想都可以自由发展,然后向外传播到更广泛的世界,但在这本书中彼得•柏伽基也提醒我们,希腊和罗马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同比而言,我们也应正视蛮族的存在,虽然蛮族的遗产难以追溯和定义,但和他们的地中海同胞遗存的是一样重要和影响深远的。

蛮族世界,与著名的地中海社会相提并论,最显著的一点或许是他们没有文字记载流传,可是世界各地的史前民族都没有文字,因此欧洲的蛮族在这方面也并不是什么不寻常的存在,可因此在地中海以北的古代欧洲社会他们经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却实属偏见,不仅当时如此,就是在后世对古代欧洲的研究上,我们也经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讽刺意味地使用“蛮族”一词,以表明他们是暴力的血腥的未开化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这一切最幸运的是,它们被保存住了,并在出土时被很好的记录下来。而这一切也将成为再也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也将重新认识他们。正因为有考古学的存在,我们才能为那些已无法言语的人发声,正名。

《蛮族世界的拼图》读后感(三):用现代人的视角探询蛮族历史

提及蛮族总能让人想到古地中海文明,它是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是异族的象征。

我们了解蛮族历史多源于对聚落、祭品、遗迹和墓葬的考古发现,它是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历史一种重现,也是我们对史前欧洲史文明了解的唯一途径。

《蛮族世界的拼图》全景式展现了生活在欧洲的蛮族世界,是一部探索欧洲史前文明的巨作,是蛮族世界文明史的还原,被称之为欧洲史前居民的百科全书。作者彼得•柏伽基,波兰考古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本科事务副院长,著有《人类社会起源》(1999),合著有《古代欧洲:蛮族世界百科》(2003)。

之所以被称之为拼图是因为蛮族世界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记录十分匮乏,因为没有文字,不曾留下只言片语,考古学家们只能依靠散落于各地的遗址、墓葬等信息对蛮族世界的历史进行拼凑整合,这也使得蛮族的世界在现代人的眼中更显神秘却又很片面。

如果说本书与其他历史书籍有何不同之处,大抵是因为作者并未想在本书中叙述蛮族世界的文明吧,因为史前北欧史的信息匮乏,导致他们的恶名即使已流传了许多世纪,但仍然让他们排除在历史之外,我们过多地在意着他们给后世带来的文化宝藏,而忽略了是谁建造了巨石阵,制造青铜器和铁器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些都是研究历史所带来的片面性,过分地关注事物本身为后世带来的影响,而选择性地不去探究事物本身的意义。

本书将致力于推翻史前欧洲史关于希腊和罗马编史者对蛮族世界的一些作者的观点,试图用最真实的蛮族世界来还原一个史前欧洲史,而不仅仅是依靠所谓的其他作者自己的观点来向我们展示出来的史前欧洲史。

从冰川期的猎人到早期的农民、牧民和金属工匠,真到文字文明的萌芽,史前聚落的证据在欧洲随处可见。虽大部分聚落已不复存在,但考古学家仍可通过欧洲古代建筑所遗留下来的印记对史前文明作出合理的猜测。

考古学家们将许多四散的遗址比作一个巨大的拼图,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史前欧洲史,对蛮族世界进行探索、整合与重现。本书中作者用三大版块对蛮族世界文明体系进行研究与探索,分别为石器时代:猎人、渔夫、农民和金属工匠;青铜时代:联系、仪式和象征;铁器时代:贸易、盐、希腊人和财富。在三大时代中挖掘不太为人所知的欧洲群体及其众多复杂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对史前欧洲的考古做出简洁而清晰的总结。

可以说本书是对史前欧洲史中蛮族世界拼图的一个完整还原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真实历史画面的过程,不管是冰川中的遗体,还是阿尔卑斯山脚下木桩遗址,亦或是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考古学家游走在大量的遗址之间,在一片片没有文字的拼图块中寻找蛮族的旧日痕迹,探询史前欧洲历史的影响如何直达现代世界。

《蛮族世界的拼图》读后感(四):一本欧洲史前史的完美入门读物,那些没有文字的历史中隐藏着什么秘密?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考古中国”通报了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玉石等500余件重要文化,在这里多次出土的文物,有力的证明了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想为什么全世界对于考古这件事都极具热情?是因为贪图那些宝贝吗?答案显而易见,并不是,而是那些考古出来的文物的价值,因为这些文物背后承载着世界文明的脉络,是最大成都的对文化的解读和传承啊,我最近看了一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蛮族世界的拼图:欧洲史前居民百科全书》也是一本与考古相关的书。

《蛮族世界的拼图:欧洲史前居民百科全书》的作者彼得•柏伽基是一名波兰考古学家,在书中,彼得•柏伽基为每一个故事都提供了大量的文献、照片、考古的新发现,也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学会受欢迎图书奖。

“蛮族”这个概念在古代的欧洲和中国都有,关于它的定义也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文化落后,经济、生产能力比较低下,在《蛮族世界的拼图:欧洲史前居民百科全书》的前言中作者是这么定义的“没有文字的民族定居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河谷、山川、平原和沿海地区,古地中海文明称之为“蛮族””,彼得•柏伽基基于最新的考古信息、出土的文物等鞥,谨慎细心的为我们还原了蛮族世的图景,让我们看到欧洲史前居民聚落生活的广阔图谱,在书中我们将遇见猎人、渔夫、农民和金属工匠等各式各样的人群,也讲看到史前居民如何进行贸易、耕作、放牧、战斗等的基本社会活动,同时还能遇到埃姆斯伯里弓箭手、奥茨冰人、艾特韦女孩、图伦男子等,这些关于蛮族遗体的发掘和研究的成果,让我们好像跨越了时间与文字的障碍,就像在前言中彼得•柏伽基说:“考古学能告诉我们哪些文字讲述不了的内容”。

《蛮族世界的拼图:欧洲史前居民百科全书》一共六章,但是时间跨越有3000年,从爱尔兰到俄罗斯,从北极圈到阿尔卑斯山,在不同的区域,他的地理、气候等也是千差万别,虽然没有留下文字,但是它们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历史痕迹,而这些痕迹正需要后人去挖掘,去解答,然后在还原。

《蛮族世界的拼图:欧洲史前居民百科全书》在语言上,作者写得非常通俗易懂,对考古发现也是力求简介、清晰地总结,让我们在看的课程中能快速明白,而不用一遍看书,一遍去翻阅考古文献,而是把重点放在“蛮族”的历史变迁,如何影响欧洲历史,如何直达现代世界。

如果你喜欢考古,或者你关注欧洲史的文明发展,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优秀读物。

《蛮族世界的拼图》读后感(五):那些曾经发生在欧洲的蛮夷之地的过往

之前听古风歌曲《风华录》,其中有一段假借唐朝名将李靖之口讲述的独白听来甚有气势。

“蛮夷之地,我只需三千轻骑便可。三军将士听令,今次之战,随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拭北狄。以振我大唐雄风!”

的确,以当时中原王朝的文明发展,即便是还未曾到开元盛世之时,周围之地对于大唐王朝来说都可算是蛮荒之地。早在先秦时期,“蛮”字已经被用于那些南方的非华夏部落,再后来被代指中原四周那些非汉的民族。

纵观世界文明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产生并流传下来的并非只有中华文明,那么被用“蛮”这个字眼称呼的民族,自然也不可能只围绕在中华的文明周围。

在欧洲,曾有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繁荣昌盛,他们的周围也曾经有“蛮夷之地”。在欧洲的北方,那些定居在自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河谷、山川、平原以及沿海地区的不曾有过自己文字的民族,在古地中海文明中被称作是“蛮族”,就如同古时中华文明称四周那些非汉民族一般。

或许因为没有文字,他们甚少出现在历史的记录之中,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曾存在过。任何一个曾经在这个星球上存在过的民族,都必然会留下一段关于自己的历史,或许他们并不能够通过所谓的“文明”这一概念中的条件标准,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文明”。 “蛮”这个字眼其实只是相对而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并不比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文明要少。

哪怕在史书中没有多少文字去记载过他们的过往,但只要想去探寻,还是能够找到诸多的历史痕迹去推断这些“蛮族”曾经的经历的。波兰人彼得•柏伽基所著的《蛮族世界的拼图》正是这样一本讲述有关欧洲蛮族世界历史的书籍。

猎人渔夫农民工匠,仪式艺术与贸易……随着时光长河的流逝,那些曾经存在于欧洲蛮族世界的种种在今天只能够通过一些曾经的古物来找寻其残存的印记。这种行为便是考古,而通过对其研究整理,将曾经的人所经历的事情讲述给现代的人来听,这就是考古学家们的使命。精美的青铜器物,历经多年却依然保存完好的遗体,饱经风霜的建筑遗址,还有那流传许久的动人故事……岁月的沧桑深深地镌刻在它们的身上,它们无不在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彼得•柏伽基正是一位考古学家,也是一位将过去的故事讲述给读者的历史分析人。书中所涉及的内容看似有些细碎,却几乎涵盖了一个民族所能够经历的全部社会活动。对于历史的研究是允许有合理且大胆的想象的,但是作者在此书中所讲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基于已经确实的信息,找出其中的关联,如拼拼图一般将其拼凑整合在一起,为读者构建还原一副尽可能真实且完整的欧洲蛮族世界。

探寻历史并非只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情的好奇,而是想要通过对于历史的研究来反思评价我们今天的世界。在此书的最后一章中,作者特意就这个问题讨论了蛮族的故事在现代历史、政治和文化中的角色。到底该如何正确地看待曾经的“蛮族”,相信读完此书之后,每个人的心中自有一份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