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100字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100字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是一本由(法)丽贝卡·尚克兰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一):“知心书”系列心理学的阅读学习,让我们生活更为轻松、幸福、和谐

心理学的功用就是让我们活的更为通透,更为幸福,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快乐。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从多于心理学的认识中,知人知己、助人自助。

而“知心书”系列,就是选择了一批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理学著作,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我们完成这样一个学习心理学自助的目标。

“知心书”系列全新的一辑,又一次与我们见面了,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名字,我们就知道它们还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所解决的问题也依然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不快乐”、“构建亲密关系”、“面对自恋性人格”、“焦虑”以及“怎样更好保护自己”,是不是就是我们面对的困境呢?那么在这套书中,在这些知名的心理学家们都有着哪些好的建议呢?他们都怎样来帮我们梳理这些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呢?

《允许自己不快乐:敢于脆弱的勇气》,就是让我们坦然接受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坦然接受是心理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快乐开心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不快乐也一样。把自己伪装成为快乐的人是一种内心更为严重的煎熬。面对着生命中很多负面的因素,面对着自己内心基因中的抑郁质体质,没必要把自己伪装成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喜欢的样子。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敢于不快乐,也敢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快乐,那就是自我修复的开始。而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微笑抑郁症”,敢于不快乐,就是他对于自己最好的慰藉。

《安全性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这是帮我们展开一个安全性依恋的真实世界,既然有着安全性的依恋,必然有着焦虑型、回避型的依恋。从认识这三种依恋类型的不同表现入手,找到他们的优缺点,找到改变的方式,找到认识中的误区,完成从内心中信任他人、独立自主,当然也就需要平等互利的和谐关系。

《被傲慢绑架:自恋人格说明书》是给我们展示面对着自恋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相信只有面对他们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恋者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面对着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要怎样更好的与之周旋,要怎样不被他们的心理所裹挟呢,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必然要有的心理准备。如果读到这本书的人自身恰恰是一个自恋者,那么对于自己多一些了解,也是改变的开始。

《被虚构的焦虑:如何与真实的世界产生共鸣》则给我们发现焦虑的根源是什么?焦虑往往来自对于现实的无法把握,来自于未知。当我们面对着越来越焦虑的世界,当我们受限于“未来忧郁”时,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认清现实,让我们更好的认识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减少焦虑,与世界和谐共处。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的保护自我》教会我们如果更好的自我设界,更好的保护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而越界必然产生对于心理距离的侵犯。那么调动起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各种不合理行为,该拒绝的坚决拒绝,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信,这才是让我们更为轻松面对生活的方式。

这套“知心书”,每一本的篇幅并不长,但内容却极为实用。因为贴近于我们生活的自身,把他们放在身边,在有瑕的时间内仔细阅读其中的一两段,慢慢的思索消化,它们必然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改变,让我们能够以更加符合心理学理论的姿态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为轻松、幸福、和谐。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二):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结伴而行

如果你4岁的孩子看中了一款玩具,你不买便不肯走,还在柜台前大哭起来,你会怎么做呢?

过去,有很多人告诉我们,不要太宠孩子,让他哭去,哭够了就好了。

也许,孩子哭够了是会停下来,但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年来,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多抱抱孩子,他们会成长得更好,多和孩子亲近,他们会更有安全感。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告诉我们,从小建立的情感安全是一个人自主发展和自由选择的基石。

本书作者丽贝卡·尚克兰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的关于安全型人格的心理学著作,深受读者喜爱。

心理学中,将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这和我们每个人有关,有些人会因为伴侣不在身边而不安,有些人在冲突中选择回避。

依恋关系,在我们的婚恋、孩子教育、友情和职业中都存在。如何寻找到生活的平衡感,就从依恋关系发展开始吧!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当遇到困难时,我尽量自己一个人想办法解决。虽然这也是一种能力,但也会让自己精疲力尽。

可是,当我想向他人求助时,又会担心:别人愿不愿意帮我?会不会让别人不喜欢我?如果被拒绝了,我该怎么办?

因为害怕被拒绝,我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互动的观察和阐释上。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在我主动向朋友寻求帮助时,他们热情地回应和尽心的出力,让我快速从困境中摆脱了出来。

也因为这样的互动,我们之间的情感不减反增。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让我们尽最大可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维持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优质关系。

如果我们缺乏这种良好的社会关系,身心健康可能渐渐走下坡路,因为受到不良社交的影响,感到苦恼,有时甚至会对这种被自己认为具有威胁性的情境做出危险反应。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因为受到情感的背叛,我对任何人都充满怀疑。

那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聪明,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敏感判断而受益。相反,因为情绪过度敏感,在反复思量中,不但消耗了大量精力,还产生了很多关于自己和自我价值的负面想法。

很多个失眠的夜晚,让我认识到,自己是在过度阐释别人的行为。

以过度的方式阐释行为的倾向常常会让我们受到蒙蔽。我们的大脑试图弄清一些细小的迹象,而这些迹象并没有我们赋予它们的含义。

同时,这种过度阐释的倾向会在我们感觉受到威胁时而加剧。在那时,我们的大脑更加专注于周围的社交信号,并以夸张的方式去阐释这些信号。

那么,在我们胡思乱想的时候,可以试一下正念冥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或呼吸上,同时观察浮现出来的种种想法。

不断地练习,可以减少我们在敏感情境中的过度阐释或过度反应的倾向,同时让我们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判断,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压力。

多参与和他人的友好交流,可以更加轻松地对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于是,我们就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更强的社会亲近感。

老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为人父母者很关注孩子的交友伙伴,甚至达到宁缺毋滥的地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朋友,不如不要有朋友。

这是对孩子的保护,同时也是在伤害孩子的社交能力。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孩子需要与更多的人接触,在互动中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允许自己受到他人的影响。

如果,只会一味地回避关系,可能会对与他人关系的质量产生影响。那些长久看不到关系滋养作用的人,通常只会记住消极或困难的方面,而且不愿意去充分参与到关系中去。

心理治疗师曾尝试让人们意识到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懂得如何在面对他人时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当个体太过专注自己的欲望或需求时,便会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因为,灵活性社交涉及动机和重新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以便让这些行为服务于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个人目标。

当我们希望在互动关系中减少对方产生的影响,可以有意识地识别出哪些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诱因,并找到其他可以采取的态度,这些态度会促进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比如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旨在帮助我们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建立起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通过区分有益影响的正向依恋关系和具有危险后果的情感依赖关系,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成长,进而赋予生活美好的意义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三):指着别人破口大骂,情绪失控的孩子,先回家锻炼情绪能力最为要紧

文|弥小木

公园里,几个男孩正在玩荡秋千。在热闹的笑声中,其中两位初中模样的男孩,互相的谩骂声,渐渐占了上风。

很明显,两位男孩的吵架功力,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位,用“破口大骂”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另一位男孩,看起来是在忍无可忍的状态下,反骂几句。

处于弱势的男孩,并不恋战,准备离开。然而骂得酣畅淋漓的男孩,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越骂越难听。已经走远的男孩,听到身后飘来的攻击话,气急之下,转身奔向骂得正欢的男孩。终于,两位男孩扭打在一起。

最终因为大人的拉架,两男孩的肢体冲突停了下来。骂功厉害的男孩,打架也占了优势。就算被大人拉开了距离,仍旧伸着手指疯狂输出。吃了亏的男孩,虽然身高高一点,但开始憋着哭。

看着战斗力爆表的男孩,令人吃惊。当时我家孩子也在一旁,她用“表现成人,思想幼稚”来形容这位男孩。

因为男孩的“表现成人”,在他身上似乎能看到大人骂战的影子。如此娴熟的骂人话语,如果没有平日的“修炼”与“熏陶”,在这一刻,不太可能如此“完美”地展现。

有人做过研究,观察3岁左右的孩子,平日父母是否有引导孩子做情绪管理,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待孩子到8、15岁的年龄,能看到更大的区别。从小就有关注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行为,出现问题的频率更少。

如果有一天,孩子肆无忌惮的行为,遇到情绪不稳的大人,就会发生想不到的结果。想起曾经的一个新闻。公交车上的男孩,不停地踢旁边的男人。几下之后,男人忽然站起来,将男孩摔在地上。越界的孩子,遇到情绪不稳的大人,受了一次狠狠的教训。

不确定的年代,谁也不知道身边站着的人,前一秒经历了什么。也许,你一次恶意话语的输出,是压倒别人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情绪失控的人,并不在意激起愤怒的对象,是小孩还是大人。

情绪稳定,越早学会越好。孩子的行为塑造就像水泥,年龄小的时候,是水泥的塑型期。年龄稍长,水泥凝固,想要有所改变也就难了。前面提到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于情绪的了解,会有不同的结果研究,来自于《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书中的分享。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是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其中一位是法国的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另一位同样是心理学家丽贝卡·尚克兰。译者则是欧瑜,知心书中的另一本《被虚构的焦虑》也是出自欧瑜。

在这本《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里,能看到那些关于依恋的话题。之前看过一些和依恋有关的书籍,给人带来特别大的触动,这本《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是独一份。建议身为父母的大人们,都可以读一读这本,尤其是情绪部分的内容。

关于情绪,书中分享的一个观点和两种能力,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养娃,都有很大的启发。

关于情绪,《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情绪本身并不吓人,情绪只有在无法被理解时才会变得吓人。

我们总觉得消极、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是不允许的,其实不是。允许情绪的流动,本身就是接纳的过程。

情绪,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理解。对情绪这个观点,有所了解,下次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或许可以更理性一些。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里,总结了10种情绪能力

• 识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 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 表达自己情绪 • 倾听他人情绪 • 调节自己情绪 • 帮助他人调整 • 尊重自己情绪 • 利用他人情绪

这10种情绪能力,可以总结成两种: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识别、理解、表达、调节等等,是对情绪的具体应用。

与自己的情绪和解,理解他人的情绪,是沟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的社会中,人工智能的占比会越来越大。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与沟通能力。强大的沟通能力,是未来行走江湖的必备技能之一。

沟通中,绕不开的是情绪。越早学会与情绪和解,越早受益。

如果父母本身情绪稳定,那么在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对情绪的应用,也会更正面。如果不是,从现在开始,和孩子一起做情绪的主人,也不晚。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里,提供了父母接纳孩子情绪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大人接纳孩子的情绪,也可以教给孩子。具体有3个步骤

识别情绪,是了解情绪的必经之路。尤其当消极情绪来临,意识到“它”来了,这是个了解自己的机会。

第二步,是将“它”描述出来。这一步可以理解为暂停,但其实在应用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时间节点。描述情绪这个过程,不太适合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用。因为孩子当时忙着处于情绪中,哪里还有时间听其他人“唠叨”。待孩子心平气和时,聊一聊。

对于具体情绪的描述,平时可以和孩子多读一些与情绪有关的故事,这一类型的童书有很多。在故事中认识情绪,是很不错的方式。

第三步,设定情绪激动时的行为界限。这一步,个人觉得是最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大孩子,比如在公园打架的男孩。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想和他们进行“识别、描述”情绪,怕是很难。不管听不听得进去,无论如何,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越界的行为万万是不能有的。

了解情绪,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锻炼必备的情绪能力。

写这篇的时候,公园里那位破口大骂的男孩,时时浮现在眼前。那天要是换一个和他同样情绪不稳,但战斗力更胜一级的对象,怕受伤的就是他了。

良好的情绪能力,可以减少与他人冲突的频率。有时候,甚至能躲过一劫。

情绪能力,只是《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分享的一小点内容。在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让人受益。

这本书,值得每位家长阅读。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