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革命之路》读后感锦集

《革命之路》读后感锦集

《革命之路》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耶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19-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之路》精选点评:

●爱波表面开放包容,其实过分忠于内心,死的安排也许好过孤立无援。弗兰克有想法而丧失了行动力。耶茨从男性角度挖空心思思考已婚落拓男该如何自处和安定,弗瞧不上体制内的刻板,又有知识分子情结,在出轨里维系可怜的尊严,是脆弱扛不起的那个。革命山庄的邻居彼此彼此,都有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不幸。爱波第三次怀孕,弗单位新工作的诱惑,成了去欧洲(企图逃避现实)的阻力,诗和远方斗不过一地鸡毛,无处遁形。童年阴影促成了一部分高度自觉,不仅仅是弗兰克爱波,还有约翰,谢普。平静表象背后的抽丝剥茧是耶茨最擅长的。

●一个贪图安稳又自命不凡的传统现实主义懦弱男人,一个忠于内心具有反叛精神的强势女人,他们的婚姻有一个游戏般的开场,失去新鲜感,折腾至终于无爱无恨之后,又游戏一样消匿于“无望的空虚”里,像突然被关掉的“助听器”。婚姻困局,人生悲剧。

●向庸常的生活投降。婚姻生活也像这本书一样冗长又琐碎,磨去了所有的灵气,真令人窒息。

●一个对自我对生活抱有过高期待的女性进入婚姻然后被婚姻毁灭的悲剧。可以不喜欢她,但她对“真正活着”这件事的追求,或许是一个人所能发动的最后的革命,是谓革命之路。

●杰克肉丝如果能生活在一起会怎样呢?

●婚姻—家庭—社会—政治,我们现在难道不就是渴望一种盲目的、不惜代价的对安全安稳的依恋吗?

●买了精装本新版,又重读了一遍。绝对牛逼。每一个内心有过逃离眼前生活的人都该一读。

●更喜欢他的《十一种孤独》

●他们只是这世间很常见的一对男女,阴差阳错地困在婚姻的桎梏中。他们谈论的“巴黎”也不是那个真正的巴黎,而是一次对平庸人生的突围。但最终这一切都失败了,就像我们大多数的人生一样。

●描写的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婚姻,还有中产阶级的社会关系,追求脱俗的生活,成了就是刀锋里的拉里,败了自然弗兰克和爱波。

《革命之路》读后感(一):革命之路,婚姻之路

他们之间的婚姻因为孩子开始也因为孩子而结束,而同时结束的还有一条生命,准确的是两条生命。看整本书,弗兰克在与前台的激情中找到了安慰,而时常与妻子怒气相对,这也是现实中许多夫妻面临的现状,总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总把最伤人的言语说给最爱你的人。用着我对你好的目的,说着最恨的话。特别是中国人对爱的表达是很内敛,问题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过激的语言,行为的反应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爱。

《革命之路》读后感(二):短评

在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以为是一个和《婚姻故事》一样的故事,讲讲中年夫妻之间分歧、妥协和相互折磨,丈夫对家庭责任的漠视和偶尔的外遇,全职家庭主妇被家务淹没对婚姻失望。

但是看到后半部分,却发现这本书所探讨的除了婚姻更多的是对“真正的人生”的理解。弗兰克和爱波夫妻都是生活的囚徒,他们不甘于过平庸的人生,讥讽地嘲弄其他庸常的中产阶级,但自己却无可避免地走上了同样道路——为现实妥协,放弃理想和自由,不惜代价地追求安稳稳定的生活。

泯然众人随波逐流比自我成就容易的太多,但是如何面对那种无望的虚空,又是另一种难题了。

《革命之路》读后感(三):爱情之路婚姻之路革命之路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对于Frank和April来说,婚姻确实葬送了他们的婚姻,还葬送了April的生命。

Frank日复一日乘火车去城里工作,日复一日西装革履面对枯燥无味的工作,抵不住平淡的婚姻生活,出轨了。他三十岁,“碌碌无为平庸没有梦想”,也许在外人眼里他是“成功”的,可在April眼里,他就是一个不敢改变的懦夫。

April极富浪漫情怀,心中抱有梦想,结婚生子耗费了她大把青春时光和精力,照顾孩子把持家务维持无趣的婚姻,让她筋疲力尽。她想有所改变,心中仅存的梦想,她要去巴黎定居。把一切准备好之后,小意外发生了,出轨、争吵接踵而来,她真的累了……

看完书接着把电影看了,小李子饰演Frank,凯特饰演April,导演还是凯特当时的丈夫。他俩没有走完这段“革命之路”。

革命山庄没有了惠勒夫妇,还有其他夫妇,但愿他们能走完他们的“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读后感(四):我们“热忱却草率,装模作样”的生活

在自己有限的阅读范围内,耶茨与他同时代的詹姆斯·索特一样,写出了美式中产阶级生活和婚姻的虚伪,对理想和自由追寻的悲剧性。 同样是作为理想象征的巴黎,不同的是,《光年》里的瑞德娜去到了巴黎。我们会真的作这样对比:觉得瑞德娜是去了巴黎后的爱波,爱波则可能是没去巴黎的瑞德娜?爱波如果真的践行了她所意识的真理——“如果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做”——离婚,独自去巴黎,那会不会也是瑞德娜一样的结局?还是真的可以积极地相信开始新的生活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从此逃脱“无望的虚空”,相信爱波和弗兰克去到巴黎其实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这几乎是所有时代理想的困境和共同的哀歌。但革命路上的邻居们可以安静地待在资产阶级式的无聊的生活里,即使爱波的死,也可以像吉文斯一样,关掉了助听器什么也听不见,米莉可以享受作为她们故事讲述者的愉悦,谢普纵情大哭也能让自己那么轻松愉快。 索特把瑞德娜写得超脱轻盈,勇敢击败平庸的世俗规则,耶茨则是事无巨细的描写无聊虚伪的生活,而爱波才更像普通人,犹豫纠结,轻易地被虚伪的谎言说服。 阅读这些虚构的故事,瑞德娜和爱波似乎活生生地活在了你身上一样,而你必须秘密地带着她们给你的压迫感活着,毕竟在爱波看来真正的“不现实”的是一个人可以像狗一样做着无法忍受的工作,每天回到一所无法忍受的房子里…… 毕竟“热忱却草率,装模作样”,其实是骂我们自己的生活。

《革命之路》读后感(五):看不明白就不明白

利用每天零零碎碎的时间看完了,期间正好还赶上和老公吵架,还稀里糊涂地对照了一下自己和书中主人公,等到和好,才反应过来那种对照是何等傻帽。

就像小说结尾那个新搬来的妻子一样,一开始我似乎也在寻找书里给出的婚姻困境的原因及答案,是不是可以给自己参考。但是读罢,回味了很久,始终没有明白爱波和弗兰克缘何到了最后的境地。一切似乎是没有定论,非要从小说中去总结出婚姻的相处之道、时代的局限性之类的是不合理的。如果回想一下自己的婚姻生活的种种问题,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多规律可循。有多少婚姻“教科书”说夫妻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可是我看爱波和弗兰克的沟通已经算是很有效了,好几次都心平气和,还会刻意营造一些“精心时刻”来缓解压力,提高沟通有效性,最后还是沦落至此。还是非要有个导火索?是演出失败还是弗兰克出轨?是爱波怀孕还是弗兰克的坦白?是他们幼年的经历还是年轻时的梦想破灭?真的不好说。那么他们真的不相爱吗?这个问题更没办法深入,因为爱的定义本来就因人而异。而且小说都是从弗兰克的角度去描述的,我们看到了这个男人的虚伪、单纯和愚蠢,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弗兰克感受到的爱波的崇拜、牺牲等的,难道不可能也是爱波假装出来的吗?毕竟她还是一个演员。总的来说,耶茨似乎给了我们重重谜团,我们要思考再思考,分析再分析,但我们得不出结论。

不过有一点我是学会了的,那就是吵架之后千万不能冲动行事,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