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蔷薇》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蔷薇》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蔷薇》是一本由[苏]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作,浦睿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蔷薇》读后感(一):金蔷薇的魅力

对世间万物的一切感知都要比现在强烈得多,草地绿得多,天空高得多。当树叶莎莎作响,我们可能会想到一列颓丧的士兵拖着步子行军。或者想象有什幽冥在暗处?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平原上,一轮红日伴着东方烟霞缓缓升起,照耀着这片土地。这片孕育了俄罗斯繁茂多姿的文学的土壤,诞生了无数位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的土地,盛开着一朵金光四射、耀眼夺目的“金玫瑰”,带来福气、饱含祝愿的、吉祥的“金玫瑰”。

《金蔷薇》读后感(二):评《金蔷薇》

这是一本非常诚恳的教你写作的书籍,前半部分有些像阅读理解的地方有点难读,后面读起来能感觉到学到很多,比如像画家一样持续去观察日常生活,去热爱大自然,仔细观察阴天,想起周末我还很烦躁即将到来的暴雪,但是雪下下来和我想象的很不同,它下的时候仿佛能席卷走一切脏东西,把这世界变成一片洁白,夜晚在灯光之下又是另一种美,更难得的是作者是一个始终相信世界美好的人,金蔷薇这个故事以前看到过,应该是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吧,人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呢,我也想问。

《金蔷薇》读后感(三):《金蔷薇》:那个时代的怕与爱

《金蔷薇》真是一本神奇的书,明明是一本讲写作的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故事,讲的又都是,我们从小就膜拜的伟大作家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安徒生的故事。这个给我们的贫瘠童年,制造了那么多纯真美丽遐想的造梦者,在《金蔷薇》中却是个令人心颤的细高个青年。他相貌丑陋却又渴望爱情的样子令人心疼,他对底层人民的悲天悯人让人动容,而他对人性恶的洞察和讽刺又让人在泪光中发出会心的一笑,觉得他狡诘得有点可爱。

安徒生为了童话做的两件事,让我很震撼。一是为了他价值立身的纯洁童话放弃爱情,却思念了一生,放弃、分离、痛苦、思念,真正是怕与爱的人生;二是他临死前对一个音乐家说:我写了一辈子童话,给我送葬的人,多数会是小孩子。所以你写的葬礼进行曲,节拍最好配合小孩子细碎的脚步。

看来一辈子要做成一件事,真的是要奉献一辈子的。

《金蔷薇》读后感(四):《金蔷薇》读后感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 上面这段话来自我最喜欢的一本文学作品——《金蔷薇》。《金蔷薇》是一部总结帕乌斯托尔斯基创造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过程,方法,目的的美文集。它也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眷念艺术的情感结晶。作家以艺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来看待文学的创作问题,使之成为一部抒情的文艺理论著作。 小说的开篇用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创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创作”就给予我极大的触动。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谈,大概是我读过的最美的创作谈了。一篇篇散文,一个个故事,把巴乌斯托夫斯基对文学的理解,对想象力的理解,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涵盖进去。含蓄优雅,读这本书你仿佛看到了蔷薇色的光芒下的那位老人。对巴乌斯托夫斯基毫无了解,但单凭金蔷薇的叙述就可以感知到,这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的灵魂,不是激荡的,而是缓缓流过你的心。阅读的感受大于书的内容,阅读这样的文字是享受。当我第一次在阅读的时候忍不住查译者,李时先生的翻译有高出信雅达的个人抒情,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字共鸣。 书中让我最震撼的就是其优美的语句。随手一翻:“我熄了灯,夜慢慢地亮起来。黑暗中射出雪的反光。海湾已经结了冰。好象一面晦暗的镜子,照耀着夜,使夜色变成了透明的朦胧。可以看见松树的黑色尖梢。电气列车在远处驶过,发出匀整的、逐渐增大的隆隆声。于是一切又复归寂静,而且是那样的静,仿佛连窗外最轻微的松针的沙沙声和奇怪的轻轻的坼裂声都可以听见。它和星星的闪光恰巧是配合的。或许是从星星飞落下来的霜,悄悄地发出坼裂的细碎的声音。” 书中随处可见这种优美的描写。作者文笔优美,饱含深情,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但一点也没有说教感。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写作的启示。我常常把这本书放在床边,因为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使我都心变得宁静,舒畅。细细斟酌里面的句子、词与字,总能被这些灵动的文字给震撼到。我觉得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干净、清爽”,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你会感觉心灵仿佛被洗涤了一遍。

《金蔷薇》读后感(五):送人玫瑰

对苏俄文学了解很有限,限于意识形态和国民性格这些抽象的原因,对他们知名作家的创作物也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内心抵触他们过份的浪漫主义,弥赛亚还有布尔什维克主义激情,不感冒他们的自戕苦修,自我鞭挞和阴冷恐怖的现实主义,即使那些所谓的喜剧,也透着一股股的说不上来的怪异。

没啥见识的我觉得他们的文学是没有正常人那种活力的死气沉沉的没有技巧的冷冰冰的宣传文稿或者宗教弥撒,让人的普通的阅读过程也是直冒冷气,汗流浃背。

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体验却意外的不错,在陪家人看电视的期间两天读完这本书,想把这本书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去读,心里有想一读再读这本书的冲动,用句老话说那就是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和一和位创作经验丰富而又很健谈乐于向别人循循善诱自己宝贵创作秘辛的长者。很久没这种感觉了,自己被作者和译者圈粉了。

这本书是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关于文学创作的散文集,他本人在后记里谦称这本书是本“劳动札记”,分章节向读者推广他的创作经验,对创作灵感的看法,对选择素材的看法,对矫揉造作用词的反感,对作家创作动机的理解,认为观察和记忆是文学小说创作的重中之重,对不同创作习惯的说明,表达自己对俄罗斯语言文字的敏感和热爱,他的几部知名作品的创作过程,最后几章节分篇介绍了一些文豪大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而且是俄语作家的创作,时间和语言文化的差异都没有抹掉这本书里关于文学创作这一课题里的一些真知灼见。可以感叹下创作这回事,也是世界的,人类的和普世的,不会陷于一些人为的鸿沟。

浦睿文化这本开本不大,印刷,封面和校对都质量和审美在线,文中大量的注释也为能“读书得间”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本书能提供书签,毕竟拿腰封当书签真心不方便。

作为同样经历过那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正如译后记戴骢先生所说那样,苏联的一些作品创作过程经历过一些八股文似的阶段,重视政治和宣传重于文学作品创作本身的规律,正视规律的反而被称为修正主义大加挞伐。这是政治力量统治机器对文学的粗暴干预,也经历过类似阶段的我们应该能感受一二。

考虑到自身水平不高,所以对能把话给下里巴人好好讲明白的作家很有好感,一直觉得用朴实的文字传递出语言的美和背后的信息,这就是纸面文字的交流的乐趣。这样的作品,即使里面没有什么佶屈聱牙的古语和生僻字,是印刷机时代大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样的书她里面的文字也称得上是文化瑰宝,字字珠玑,就像开篇所说,这些珠玑般的文字聚合在一起就像金粉捏合冶炼出来的金蔷薇,送与他人给人会带来幸运,也许就是文学一直存在的价值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