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切皆有可能的读后感大全

一切皆有可能的读后感大全

《一切皆有可能》是一本由[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一):可丧可燃, 肮脏又美好

作者的上一个名作《奥丽芙·基特里奇》我看的是DVD,很喜欢那样一种生生硬抗地生活下去、冷漠又温暖的真实。 “每天找不到理由起床啊”“我tm就等这狗走了我好自杀了”。。

作者的这篇新作,通过讲诉小村庄里每个人相关又不相关,从成长环境到后来的境遇以及每个人表面与背后的真实故事,不仅让人都能看到一些自己的生活的侧影。还奇妙地成功点题:一切皆有可能。看起来很心灵鸡汤的书名和主题,可是伊特劳斯怎么可能给大家喝什么美好的心灵鸡汤。 她再一次通过把让人不忍直视的生活真相甩到你的脸上,让人不知所措,不知作何感想。在下不禁感慨: 我cao,人生真是无聊又有趣,可丧可燃, 肮脏又美好。你说我有多大热情去迎接生活?我还真没有。 现在就离开这个世界,又好像没准备好呢。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二):一切皆有可能

说实在的,在我看过的那么多书当中,这一本是最特殊的,开头隐喻般的故事,给整个小说奠定了基调,等后半部分小说内容缓缓揭开的时候才让人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小说后半部分的故事不可唯不精彩,情节设置上环环相扣,虽然每一篇字数不多,但是都给读者刻画了非常饱满的人物形象。带给我最大震撼的故事是《密西西比的玛丽》,玛丽虽然已经年华老去,但是她身上那股善良,坚韧和对待一地鸡毛的生活敢于潇洒放手的姿态依然深深吸引着我,小说中最后一句“在意大利海边的一个村庄里的一条街上,他的母亲,一个拓荒者”,这样的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在深夜阅读的夜里,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真的有所谓“被文字触及了灵魂”的话,我想在那个时候这一句话的的确确触及了我的灵魂,玛丽的故事是真正的“一切皆有可能”。我希望当我老去的时候,也会变成一个像玛丽一样勇敢的女人。

非常感谢看到了这一步佳作,这对当前的我来说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切皆有可能”我会铭记在心。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三):一切皆有可能里,包括好的可能,也包括坏的可能。

在开头的第一章里,我读到的是久违的温情和感情的复苏。但接下来就如从一个现代化都市,走进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小镇。。。

极度的贫穷带给一个人的创伤是永久的,永久到不会因时间而淡化,它会像记忆一样暂时被刻意隐藏,一旦被勾连,不管过去多久,随之而来的生理反应都会告诉你,它还在那。

贫穷土壤里生长的家庭和孩子,恐惧和耻辱就像长在他们身上皮肤一样深入刻骨。要想永远走出贫穷,一如安妮外祖母对她们说的:“不要回来,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

任何环境下,一切皆有可能,这种可能包括好的可能,也包括坏的可能。是顺着那点微弱亮光,咬牙走出出生的小镇;还是不去反抗命运,但以抵抗命运的方式将痛苦叠加上去享受痛。历史的残酷事实告诉我们,通常而言,能够走出去的向来都是少数。

贫穷是可怕的,但比这更可怕的是完全没有爱、且丧失了希望和理智的贫穷,最终使得这种因贫穷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在相互伤害和传染下蔓延和循环。

人性的秘密,可以通过虚荣嫉妒攀比这面镜子去映照出来。但由恐惧和耻辱培植出来的秘密,因其隐藏的极深且不易被理解,被以怪物般被孤立、被隐形根植的痛苦叠加和麻醉....写成潜在暴力或犯罪题材去带给观众刺激?还是以这样一种讲述故事的形式,给以理解治愈和思考?显然《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方式更容易被拥抱。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四):成为Mississippi Mary

冥想谈到了“理想”。我在脑海勾勒出黄色比基尼与蓝天白沙相对比的画面,是Mary。我想成为Mary 一样的人,勇于爱,勇于接受,勇于和解。

Lucy 让我想到《玻璃城堡》,Pete和Patty 让我想到《百年酒馆》的Pete 和Alice。 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心灵鸡汤的感觉,每个出场人物都那么糟,简直fucked up 到极致。然而在Mississippi Mary出现转折:原来再糟糕的生活,只要有Mary百分之一的勇气去面对,结果并不重要。

身边太多人认定结婚生子相夫教子,一辈子就算知足。Mary也曾经历这种知足。然而丈夫出轨13年,孩子成年离家各家有本难念的经,她不得不面对的终极疑问:我的理想是什么?在疑问面前她没有苦恼没有胆怯而是选择接受一切,与过往人生和解,与剩下的时光和解,成为一个不争不闹的小老太太。

如果没有Paolo 她也会选择另一种生活。我知道她会,因为她是78岁高龄,选择20岁年龄差异国婚恋,远洋出嫁定居异乡,午休后去海边穿着黄色比基尼下海,“每日一根烟”的Mary。

传统的婚恋观在她身上毫无踪影,连“落叶归根”在她眼里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我羡慕她能看透世俗的同时仍能深爱。深爱过往,不执着曾经的对与错,坦然接受现实。或许这是超脱,深陷俗世的我看不透,更无力尝试。

只敢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某个夏日夕阳里身穿黄色比基尼感受海浪的力量,上岸后与这个世界和解。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五):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条裂隙

整本书的内容围绕着主人公Lucy和她身边的人展开(如果一定要说有一个主人公的话),作者笔下的对话片段通往人性幽秘之处,在琐碎中直指每个人身上的裂隙。第一次接触这样风格的作品,不知道可不可以算作意识流?对话的背景铺垫很少,我好像被放在一个或洁白或昏暗的空间,在角落里蹲着悄悄盯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也许是缺少对场景详实的搭建与描绘,也许是因为我与作者所处社会的文化差异,一开始我很快陷入了无聊。但神奇的在于,作者对于那些隐秘的感觉的描绘,比如面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羞耻感、逃避感、愤怒感都写得格外戳人,能突然攫住你的心,因为你似乎真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遇见过它们,或者类似于它们的感受。“她彻头彻尾的愚蠢,占据她人格中心那种无用而恶心的温驯,如今都会让他翻白眼。”“她生完孩子后,不得不去看精神医生,因为她为每一件母亲未曾给予她的东西而悲伤难过。”

读多了会沮丧,那些冷漠又令人费解的行为与言语实际上是在展示一些令人生厌的伤口,是的,那些伤口流着黑灰色的血,人表面上的裂隙下是无尽的深渊——贫穷而极度自尊的童年、父母遗传给你的痛苦、被战争所蒙上的创伤与无意义感……作者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解剖这些因受折磨而在压抑中泄露出不安的灵魂,你看着这些伤口,当然会沮丧,并且还会忧郁地意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几条裂隙。有意思的是,不知道作者或编者是否有刻意安排,中间会闪现关于和解的故事,温暖地给你打气,拍拍你的肩说,Everything will be fine. 作者通过故事给出的疗愈伤口药方——表达与理解。用文字将无可名状的阴影塑成形状,告诉伤害了你的那个人,或者什么人都好,这本身就是打开自身的尝试,就像Lucy的姐姐维姬流着眼泪跟Lucy说“我很讨人厌,Lucy。看看我吧。”眼泪不停从她的眼中涌出,带着口红流过她的嘴唇。哭让人软弱,让这个脾气很臭的胖女人变得可爱。

如果我们一直缄默不言,理解就会变成一件太难的事不是吗?这些被生命阴影逼到墙角的人们脸上都是一副不解和绝望的神情,他们中的多数带着这样的表情继续在黑暗中坠落,这太令人心碎。我想起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中的一段话:

“赤裸裸地,我们独自来到这个孤独的世界。在黑暗的娘胎里,我们无法了解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亲的肉体之后,我们来到了这个难以说清、无法互通的人间牢狱。我们之中,有谁能真正了解他的兄弟?有谁曾经探察过他父亲的内心深处?有谁不是永远关闭在牢狱般的境遇中?又有谁不是永远地孤独、如同身处异乡的游子?”

这种隐藏在每个人心中,时而发作的切肤的绝望,在《一切皆有可能》中被轻巧地描绘出来,但她也在给你鼓励,告诉你舐舔、疗愈伤口的可能。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书名起作《一切皆有可能》(我一开始以为它是一本励志的鼓励女性进步的书籍),也许是,我猜测,一切皆有可能指的是个体生命中的种种相交织的不确定性,它既指向痛苦,指向纠结,也指向解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