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Midnight Blue》读后感精选

《Midnight Blue》读后感精选

《Midnight Blue》是一本由Simone van der Vlugt著作,Harper Collins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9,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idnight Blue》读后感(一):难得一看荷兰作家的作品

作者的笔触很平实,所以说不出很好,也说不出不好,总之很顺利就读完了。

女主的经历在那个年代的荷兰是不是很不一般,其实也没有一个判断的标尺。看着她身边的朋友也有二婚的,估计社会上对男女婚嫁的选择不是太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人。或许跟当时荷兰开放远到东方有关吧,人们的思想也不闭锁。

黄金时代的荷兰,听着大师们的名字,而他们就如常人,伦勃朗为了生存卖画为生,维米尔开着酒馆 ... 好恍惚。

《Midnight Blue》读后感(二):爱艺术、追求自由的17世纪女性

10月4日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发现这本书。每次旅行都会找一本当地作家写的与当地文化历史有关的书。至今天共10天终于读完了。

故事以17世纪初VOC时期,荷兰德尔夫特为背景,以女主凯特琳第一人称叙述她的个人故事:两次婚姻,两任丈夫的离世,她的两次逃亡(第一次带着秘密为了逃离故土忘却过去,第二次为了逃离瘟疫又回到故乡),故事中穿插了真实人物伦布朗、维米尔,还有现实存在的The Porcelain Flask - 荷兰四大瓷器工坊之一。介绍了荷兰是如何跟随中国开发了自己的德尔夫特蓝瓷器。凯特林是个坚强独立的欧洲女性,热爱艺术,天赋异禀,但又心思细密。她与第二任丈夫的婚姻在我看来是完全自私的,利用了婚姻仅仅为了生存而已,而却是因此让丈夫丢了性命。她唯一真爱的人却随VOC的船只一走就是十八个月,可令我不解的是,丈夫刚刚去世,情人一回来她就投入了他的怀抱!这或许与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伦理实在相差太远了。然而在西方,即便是在17世纪,凯特林对爱和自由的追求也一定是先驱了。

《Midnight Blue》读后感(三):Midnight Blue

Midnight Blue Simone van der Flught

书写的很一般,估计也和翻译成英语有关,余华的活着就被翻译的非常幼稚,怕人不明白,解释的非常絮叨。原话的力量被肢解掉了。

这个故事是一个荷兰版的活着,女主Catrin来自Alkmaar旁边的一个小村子de Rijp, 老公是自选的,但看走眼了,16世纪好像女子也没什么办法,某一次家暴现场,女主就拿枕头谋杀了亲夫。读到这儿,我就和咱们的戏曲故事对照了,天,就凭你一万个理由,你谋杀亲夫这就是千刀万剐的罪,中国妇女看样子枷锁给套的太紧了.

这Catrin在没有目击证人情况下,继承了遗产,怕被追究责任就外逃了,逃的时候说的那些苦难,感觉都比现代那些难民轻,硬是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同情,因为她在逃亡路上又是恋爱,又是居然和伦勃朗的学生还交集一下,跟着女主听课学绘画呢。

到了这里,故事才真正展开,原来最后她辗转到了DELFT, 和一个陶瓷商人结婚,并开始了从模仿明清陶瓷瓶子到自我创造的道路,最后成就了荷兰的Delft的蓝陶瓷。

故事里面的一些细节连接的比较好,有点像深度旅游样的,把荷兰黄金时代的重要事件都串联进去了,譬如伦勃朗画画的颜料,如何研磨,混合,磨制,,又包括delft的那场大火,就是画金盏雀的画家在火中丧生了;另外一个事件是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的发展给荷兰的造船业,贸易制度化都有着极大的推动。

读书讨论的时候想起,以前发过一个帖子,关于东印度公司尼霍夫在明朝到中国时候回来写的书,关键是画的画。顺便说了一下,果然没人知道,其实他这本书的意义不比马可波罗小,特别他画的南京明朝的大报恩寺,安徒生就根据他画的陶瓷塔才写了东风西风的故事。

再复习一下尼霍夫的画,感受一下明朝时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风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