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堕落论读后感锦集

堕落论读后感锦集

《堕落论》是一本由[日]坂口安吾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堕落论》读后感(一):个人随笔《堕落论》

4.22才只看到《青春论》就已经能感受到坂口安吾贯彻的堕落论,哪有什么青春,活着已经很不容易,总是在摇摇欲坠的死亡边缘彻底放纵自我。 《堕落论》算是完全阐述了坂口安吾的观点,人生来就是堕落的,与其说是为了抑制堕落而制定的各种规矩,不如说是无法抑制这种堕落,才去顺从这种堕落。 4.23《续堕落论》感觉上像是讲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但回到结尾,还是因为本身需要抑制堕落,却无法抑制,就像日本天皇制,就算没了,替代它的依旧阻止不了人类继续贯彻堕落,他们永远达不到真实的人性。 《颓废文学论》这不是日本文人的通病,大多数作者写纪实文学也没有走到群众中来,凭着自我感受来写,写得不是纪实文学反而打着纪实文学的旗号的作品大有人在,文学和作者一脉相承我是及其认同的,两者脱离虽然说可以独立共存,但总会给人不切实际的虚幻感。 话说坂口安吾是真得把活着堕落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

《堕落论》读后感(二):《堕落论》坂口安吾

坂口安吾是跟太宰治齐名的“无赖派”代表作家,只不过用三岛由纪夫的话说就是“太宰治被视为圭臬,而坂口安吾则渐渐被大家遗忘,就像石头浮在水面,叶子却沉下去的事情一样。” 《堕落论》是坂口安吾的随笔集,共17篇,在其中探讨自己对日本文化的看法、对青春的看法、对文学的看法甚至对人的看法。 坂口安吾够锐利,不留情面地撕破那些人们自我安慰的虚伪假面。 既然是跟太宰治齐名的“无赖派”作家,大家想也知道他的风格,只不过越读越觉得其实坂口安吾跟太宰治还是不同的,虽然也有“想要回归乌有”的时候,但他大部分时候还是觉得人活着才是一切。 他不止一次在文章里面提到活着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最后他写:懂得了这种绝对的孤独之后,至少要走完自己的生命全程。 他说自己无法乐观,但是字里行间却不停地在说要活着。 书中一篇随笔名叫《不良少年与救世主》,他这么评价太宰治:他到了四十岁也还是个不良少年,没有办法变成不良中年、不良老年。 他说:文学家的死不应该是这样的。 他说死是随时都能做的事,这种随时都能做的事不应该做。 坂口安吾挺有趣的,颓中带点儿皮。

《堕落论》读后感(三):意外深沉的坂口安吾

四星半,这本书的加分部分大多在后半。坂口安吾挺啰嗦的,还皮的很,你要全神贯注咀嚼他的文字才能从中提炼观点,偶尔感觉索然无味,但好在其观点还算新鲜。他认为崇尚武士道精神、崇拜天皇,都是人堕落的表现——因为变得堕落,所以不得不给自己竖起了”道德“的标杆(想起卢梭所说的:人因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一切对其有诱惑力和其所期待的事物的无尽权利);认为人生充满欢乐也是无趣的,因为当欢乐无处不在,那就等于没有欢乐,”活着就是一切“;对家庭和“良妻”与“恶妻”的看法很是鲜见;对夏目漱石“没有进行过诚实的自我追求”的批评也让我看的一愣。他百无聊赖的行文风格下居然还有深沉的存在呢?不过说起“百无聊赖“,太宰治比他更为严重,一篇《樱桃》已经使我对太宰治无可救药的无力感而感到绝望啦。 坂口安吾对于“闹剧”的解读倒是令我耳目一新。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喜剧的品格和精神要低于悲剧,至于闹剧,我甚至从没有注意过——那种狂欢乱舞的全员参与、故意夸大的不切实际的性格,种种巧合凑在一处的生拉硬扯,我总认为其太过粗糙而不予关注。但是读了坂口安吾对闹剧的理解,我的观念有所动摇了。闹剧之“闹”的程度拿捏不好,的确会降低它的文学价值,但若拿捏得当,却能将悲剧的泪水巧妙化解为欢闹的讽刺与捧腹,从而在作者那一视同仁的冷漠中,感受到其悲悯的态度。 坂口安吾在最后一篇随笔《关于男女交际》中讲到:”人生、生活就是从这种梦幻世界终结的时候开始的。实实在在的冷酷现实就是人生,站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始真正规划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虽此处的“梦幻世界”指男女爱情,但这话放到人生的任何一面都有其价值。我喜欢说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我心里知道其实并不是那样,我如此说,只是对世界的逃避,就像音乐剧《如果爱》中的歌词:梦里有梦,都不要醒。

《堕落论》读后感(四):生活下去,堕落下去

非常醍醐灌顶了!或许有那么一点点油……嗯……思考与想法的小合集,但时翻时新!最喜欢的有几段:

「青春只是使我活著的力量,是各種愚蠢但又一直多少支撐著我生命燃燒的東西,一切支撐著我生命的事物都是我青春經歷的對象,這就是我的青春。」

「禪學有這樣的問答。問:「佛是什麼?」答曰:「是刮糞刀。」園子里放著塊大石頭,他們說:「這既是刮糞刀,又是佛。」

「有人會問,你想要寫的真是「需要」寫的東西嗎?它是不是你情願豁上性命非寫不可的心目中的至寶?還有,它是否由你按照「需要」的要求,剔除了無用的東西,真正確切地表達了出來?」(散文精神,小說精髓,藝術正道)

「奇跡般地活到無法預測的新世界中去——我生來第一次萌發了這種好奇心。」

年輕時的男女交際和隨之而來的戀愛都是在人生以前,其結束之後開始的生活才是人生。對這一點必須有思想準備。

「人生是諸人用各自的雙手完成的各不相同的獨特設計,人生必須是人自己來完成的,總是不得不重新回到獨自傾聽自己孤獨靈魂的境地。當年輕的時候,感受到蓬勃生命力的同時也容易感受到黑暗、失意和孤獨,青春的孤獨同時也是人生的孤獨。懂得了這種絕對的孤獨之後,至少要走完自己的生命全程才會懂得:生活就是創造,所以創造大概也可以說是玩樂。只要活在世上,便當誠心為之。歸根結底,人生也許就是盡情玩樂。」

「所謂人的、人性的正常姿態是什麼?想要的東西就老老實實地追求,討厭的東西就光明正大地討厭。僅此而已。喜歡的東西、喜歡的女人就說喜歡,什麼大義名分、嚴禁非禮、義理人情,這些虛假的外衣全都脫掉,袒露赤誠之心。追尋、凝視這赤裸、真實的姿態,才是人復活的先決條件,然後才會有自我、人性的真正誕生與起步。」

「最重要的事:「堅決與自己真正的內心鬥爭,豁出命來也要與自己的幽靈鬥爭」

「我不想在風景中安靜地修身養性,我是個無法那樣生活的人。我只是愛人,愛自己,愛我之所愛,徹徹底底地熱愛。就像必須發現我自己那樣,我也必須去發現我所愛的東西,所以我大概會繼續墮落,繼續寫作。神啊,保佑我對自己青春的熱愛之心至死不衰吧!」

「我覺得活著真累啊,有時也會想要回歸烏有。戰鬥到底說起來輕鬆,做起來卻很累。然而決心已定,無論如何都要堅持活到生命的終點。那就戰鬥吧!絕不認輸。不認輸就是戰鬥。除此之外無勝敗可言。既然在戰鬥,就不能認輸。然而,戰鬥絕對無法勝利,人絕不會勝利,只是不認輸而已。

學問就是發現限度。我,為此而戰。」

《堕落论》读后感(五):读《堕落论》——封建残留

老实说,我一直主张阅读没什么卵用,真要说有什么收获的话,大概是进行思考的同时能取回部分权力。所以在我眼里,作家绝对不应该是教条式写作的科班生,而是嘲弄教条的人,这个世界的教条已经够荒谬了。而坂口安吾是那种典型的争取权力型的作家,战败后对日本的国民性进行反思,并且以“堕落”的姿态超脱了出来。

其实在读本书之前,我就觉得日本文化非常“尬”,就如同幼稚园的小朋友一般,什么领域都强行搞出一个”XX之神”来,用现代的话术来讲就是“工匠精神”。而坂口安吾所反思的,正是这种强行拔高的仪式化文化。就拿武士道精神来讲,武士们本质上觉悟到不了这种层次,然而当第一个武士切腹自杀之后,“切腹”就作为失败者的仪式被规范进了武士道的模板,被作为一种“完美”的极致强行拔高了所有武士。

以武士道来举例的话,你可能会认为日本人在追求“完美”。然后坂口安吾紧跟着指出,日本人并非追求“完美”,而是追求一种“完美”的仪式。就拿抽烟袋来讲,最初日本人开始抽烟袋时还比较贫穷,烟袋杆只能用老挝的罗宇竹,等到更高级的烟袋杆传入日本的时候,“烟袋杆用罗宇竹”已经成了日本人“工匠文化”的一部分。日本人甚至会以“残缺才是美”之类的托词来进行辩护。日本人特有的美学文化会为日本人的各种简陋进行辩护。私以为就像日本的俳句一样,要进行大量自我说服才能感受到美。日本人追求的“完美”绝非实用主义。当实际达不到仪式的“完美”时,让步的并非是仪式而是实际,比如“刺死处女便能保住她的贞洁”之类。前面提到的武士刀精神“切腹”,其实也是如此。

并且,这样的仪式存在于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都有秘籍,学什么都得斋戒沐浴。“什么大钟一声鸣响,袅袅余音中蕴含着万千感慨;什么倾听余音的二十秒,来洗净俗世的污垢;什么紫菜只烘烤正面或反面,味道有何不同?”对于鸡毛蒜皮的仪式细节,总有道学家来连篇累牍地详加注解。总之写秘籍、秘传就是日本式思维的理想状态。

关于日本的仪式文化,我在QQ群和一位大佬讨论后才茅塞顿开。日本虽然已经步入了发达国家之列,然而其本质还是一个封建残留非常浓重的国家。仪式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构建。拿另一个国家举例,印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仪式化的国家,印度教的仪式深扎于种姓制度之中,聚集起关于种姓制度的强大共识,使得统治非常稳定。而日本的“造神文化”,也同样是为了方便既得利益者维护自己的利益罢了。既得利益者制定了仪式规则,无限的拔高自我。所谓的“工匠精神”,是手工业者里的师傅禁锢学徒或者新人的一种规训手段。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是统治者禁锢自己打手,迫使其绝对忠诚的一种规训手段。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思想被禁锢住,无法从封建文化中挣脱出来。所以坂口安吾大喊着要求人们“堕落”吧。这里的“堕落”是针对仪式化的“神圣”所讲。

实际上,类似于“工匠精神”和“武士道精神”。我国在封建时代当然也有,手工业者的师徒规矩曾经无比复杂,而如今相声界还是如此。所谓的“工匠精神”,我们20年前管它叫“正宗”,只不过现在早就没什么人在乎“正宗”不“正宗”了。而“武士道精神”,在我国的封建时代更倾向于束缚文人的思维。如今的中国,“实事求是”四个字在各个机构随处可见,虽然这同样也属于一种仪式化,然而其传达的内涵却是唯物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