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1000字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1000字

《月光狂想曲》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夏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一):瞎叨叨几句话

个人觉得这是一本很琐碎的,很温柔的回忆录。从“我外公”,“我外婆”这样的角度去写他们的事情让人觉得很亲近也很真实。 非常喜欢作者写作的风格,事无巨细的,零零散散的非常详细。还很喜欢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寥寥几句话,比如写神父的“外公看到老神父的眼睛里发射着月光,那光芒满得仿佛溢了出来”,又比如“院长正在等他,她是个英气十足的女人,披着一件宽大的棕色呢子斗篷,仿佛一座高压线塔堵在门口,她的声音很轻,比耳语响亮不了多少,但半点都不柔和,反而充满了压迫感。”很生动,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感受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书中讲述了外公外婆的爱情,二战的阴影,V-2,月亮,韦纳-冯-布莱恩的火箭,萨莉的猫和蛇,德叔叔,尼克尔神父的月亮等等关于他们的许许多多的回忆。 很开心的能够在今年末看到这样的一本书吧,好多好多说不出来的感受。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二):Starman ——《月光狂想曲》,姥爷故事里面的星球计划

Starman ——《月光狂想曲》,姥爷故事里面的星球计划

这是一个关于战争和人类梦想的故事。

二战之中,冯·布劳恩为了自己的飞天的计划和那巨大的V-2火箭,用了战争中欺压的犹太“外国劳工”,而迈克尔·夏邦的外祖父则是盟军一方的工程师间谍,在加入战争的初期,他也曾经和德国牧师一样,在欣赏那关于远方星空的幻想;而他有一天也深入了这个故事当中,却会明白这其中疯狂之处,无数普通人的皑皑白骨堆砌成为了少数人的疯狂的幻想,这看上去充满了深远的讽刺意味——人类试图在拓宽自己在宇宙中的空间的同时,残杀自己的同类,并且冠以了堂而皇之的名义。

于是后半生,夏邦的姥爷和姥姥都在与影响了他们人生的战争做斗争。外祖母的精神异常,悲伤的语调以及总是对自己的过度苛责甚至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点点显露出来的身世的秘密;外祖父给NASA造就那些如同真的一般的火箭器的模型以及对冯·布劳恩的讽刺和敌意……故事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故事,说不出的难题,都成为了爱推开邪恶和黑暗的最为精彩的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浪漫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一个在战争当中残破了各自的精神的家庭组合在了一起,相互包容并且各自去寻找自我定义的爱的价值。就如同是尘封精神病院的主治医生的关于病情的治疗磁带和暗示,那些不愿意讲述的秘密,就让它随风飘散吧。

人类狂热地追求对于太空的探索,冷战时期的比拼,其实和他们在战争时期希望能够从在历史上贬低什么别人而获得压迫别人的理由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人们希望能够找寻自己的霸主地位,战争和登月都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至少在冯·布劳恩这样的疯狂的人的眼中,影响了别人的人生轨迹的这一切,不过如此。

烧钱的太空计划时代的过去,对于战争的狂热的情绪过去,人们会用更加和平的方式尝试仰望星空。姥爷贩卖的出现在《生活大爆炸》当中的简易的火箭模型,或者是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这些人是在用更加和平和快乐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马斯克的两枚可回收运载火箭回收成功,世界见证了个人的无伤于这个星球的伟大的尝试,不用压迫劳工,不用以战争的名义尝试,他们在证明自己是干净的科学幻想者。不用在火箭当中安放一个木雕的看上去平和安详的家,不用在夜里用一个虚假的故事维系“我没有受到战争创伤”的虚假的梦,在和平的时候,不用那么严肃盯着飞行器运行的轨道,追求自由的灵魂可以将自己的跑车和钱包一起送入太空,将那炽热的微光,变成真正狂热的时代!

By 林怿 2018-2-10 16:29:50 写于御庭园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三):时间的褶皱

人最好不要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回忆过往,因为彼时已没有前方。同理,让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也是非常残忍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的人生片段,十之八九皆为苦难,不要让它们的阴影重新卷土而来,已是幸事,怎么能主动去开启那个箱子,再次揭开命运的伤疤呢?不要幻想着未来的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故事值得与子孙说,那都是自我此刻的意淫与安慰。真正历经风霜雨雪的老人,他的故事会隐去那些戏剧性的情节,以一种看似毫无关联的逻辑告诉听众,在自己行将就木之时真正在意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价值千万的寻宝地图,不是受用终生的珍贵经验(实际上即便真的是人生经验,晚辈们也不见得会珍视),而是自己最后困惑又没有放下的疑问。

《月光狂想曲》,一个外甥记录自己外公的故事集子。年轻时他是街头霸王;成年后他加入军队,成为战斗英雄;二战结束后,他因热爱的火箭模型而成为企业家。可是在他自己的讲述里,却丝毫没有炫耀与留恋。生命的最后,他讲到的故事,是被囚禁的女孩,是纳粹的科学家,是自己癫狂又美丽的妻子,是他自己钟爱一生的火箭模型,是死去的战友哼唱的《月光狂想曲》调子。这些意象在故事里前后腾挪,以至于有些散乱,但如果能抽丝剥茧,去芜存菁,以我们擅长的归纳方法,就不难看出,一个老人的生命线里,真正赋予他意义的,似乎都藏在了他的时间褶皱里。或许这样说来有些抽象,如果能同自己的时间线来做个映照,就可能好理解一些了。

我自己的人生相比之下虽然显得平淡无奇,但由于是自己必须要经历和面对的事情,于自己而言倒也跌宕起伏。而且在目前这个年纪去回忆和比较,去寻找自己的时间褶皱,是有意义的。它意味着我今后还可能遇到它们。

从小到大,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坎要过。在当时的遭遇和心境下,自觉这些坎都是天大的事情。期末考试结束,和同学对答案,发现自己错了一道大题,顿觉天崩地裂;暗恋了许久的姑娘,对之表白,被嫌弃且打击,顿觉了无生趣;和研究生导师商量入学事宜,被告知“不要把自己当做人才,你其实什么也不是”,胆战心惊,冷汗直流;毕业找工作,投简历给心仪的公司,杳无音讯,辗转难眠,信心崩塌,萎靡不振。凡此种种,或爱或恨或惧或悔,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可是此时看来,已是过眼云烟了。按照这个经验,那么我此刻所遭遇的压力,焦虑,无奈与疲惫,也终将过去。只是在这条时间线上,我还得一一去面对,去经受,去处理,去释怀。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这条时间线被一直拉长呢?一个星期变成一个月,一个月变四十天,四十天变三百六五天,我又如何保证自己的韧性?

每每这个时刻,我就想到一些画面,持续的时间可能只有三五秒。这个可以是《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在屋顶喝啤酒的画面,也可以是张岱在西湖边看雪的画面,当然也可以是那年在厦门的海边,深夜听海风吹浪的画面。我觉得这些个时候,仿佛从哪里偷来了一些时间与空间,突然与日常运行的那个系统分裂开来了,这是一种片刻的独自享有。又或者,如之前所言,这是时间线发生了屈曲,馈赠我“一念不生”的褶皱。

既然从过往的平淡生活中辨识这些时间的褶皱,那么也许未来的生活也就不会那么地不令人期待了。看看书中的老人,当他坐在自己的桌前,小小翼翼地组装自己的火箭模型时,谁能不说他沉浸在令人艳羡的时光中呢?而当我此刻能够坐在这里和你们聊起他,又何尝不是一种放松和缓解呢?虽然,人生的轨迹并不会因为这些偶尔的时发生改变或者折返,但至少给人以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时间回到大学毕业那年的初夏,有那么一个时刻,正如此时,诸多事情不顺利,郁结阻滞,一筹莫展。百无聊赖的我,吃过一碗米线,跑到了学校里的一棵银杏树下,掏出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读了起来。慢慢地,就可以听到拧发条的小鸟,在树枝间跳跃,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也能看到书中的水母,慢慢地扇动自己的伞盖,游出了白纸黑字的页面,在树荫和楼宇间飘动。我想,这样的故事,才值得讲。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四):一种“苦咖啡”式的家史

# 一

迈克尔·夏邦的小说,总是离不开犹太人这个话题,他的身份已经决定他创作的目的与领域。从《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下简称《神奇冒险》)到《犹太警察工会》(下简称《警察工会》)再到这本《月光狂想曲》,里面的主人公无不都是犹太人。与夏邦自己的族裔一致。而也就像是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所有的小说都是自传**。

夏邦的的这些小说,都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作为一种“可疑”的异乡人所得到的精神反思。用“可疑”来形容,并非是强调他们不被美国社会所包容,实际情况甚至恰恰相反。更多要强调得是,在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是如何生活在绝非故土的所在。《警察工会》中故事开展的场所就是新的犹太国家,而《神奇冒险》则更多的篇幅是在异国他乡,而这在《月光狂想曲》中展现的尤其多。《月光狂想曲》通过塑造“我的外祖父”这样一个人物,集中表现了一个犹太人二战后在美国生存所遭遇的种种事迹。题目说的是“家史”,正好可以概括《月光狂想曲》的内容。外祖父的一生,恰好也是这个家族在美国扎根繁衍的过程。

# 二

故事的正序当然是从二战之后开始。夏邦不止一次谈到二战对于他的生活的重要性,故事从这作为正式起点也就理所当然了。即便是又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外祖父在战争时的英勇,不过只是聊作补充。之后在美国的种种发展算得上是几多坎坷。但是好歹也是有个善终。

在关于外祖父一生的描写,并没有太强烈的冲突,比起《神奇冒险》与《警察工会》,这种感觉尤其强烈。《神奇冒险》的整个故事,算是非常情节剧的,将漫画与反纳粹结合在一起,设置了许多让人捏着一把汗的情节。比如犹太人们最珍视的画像的下落,太多最后一分钟式的描写,看起来极为刺激;而《警察工会》干脆就是一个架空历史的科幻小说。而这本书不一样,他更像是一本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写了一个犹太中产男子的工作和家庭。不同可能就是缺少了对于内心抉择的长篇累牍的分析,增加了些许的浪漫元素——在这本书中就是制作火箭。

如果从这样看来——已翻译成中文的三部长篇——夏邦的写作已经从类型走向了纯文学的道路。

# 三

阎连科在去年年末谈到的“村上春树式‘苦咖啡文学’”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的观念中,**“伟大的作品应该是关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或者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而不仅仅是是关注一个微小人群中的小伤感、小温暖、小挫伤、小确幸。”**遑论他的说法正确与否,起码在夏邦同样是存在着不被阎连科所欣赏的元素。

对于这一点,夏邦自己坦诚**“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是我整个人生中,唯一一个最具有主导力量的文化主题,或者说历史事件”。**的确如此。二战虽然在他的小说中有巨大的存在感,可它更像是一个笼罩在字里行间的阴影,而并没有对整个事件有丰富深刻的反思。也因为这样,整部《月光狂想曲》也会落入了阎连科所批评的一类作品。夏邦的创作上的“不足”——姑且这么说,实际上对阎连科的批评做出了有效的回应。

发生这种情况——苦咖啡式的作品增多——并不是夏邦等作家在创作力上的不足,也不是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上的缺陷,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生中并没有经历真正让整个社会有强烈转变的社会事件。而他们也就难以写起这类作品。起码并不像是中国的五十年代的作家这么有幸,能够切身的体会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剧变。他们能用如椽巨笔记录下洪流,是因为他们有幸参与到了历史进程之中。而这种机遇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够有幸体会的,缺少经验上的体会,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也就缺乏了第一手的见证,难以有更深刻一层的见解。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或者干脆避而不写,也就理所当然了。中国当代的年轻作家,似乎也无法摆脱缺少经历巨大历史事件所带来的闭塞和局限,作品也走向了阎连科所反感的方向。

# 四

夏邦能够达到一个何种高度,现在还难以估量。起码就他对二战内容的熟悉,如果一部有关二战的《战争与和平》横空出世,也并不是太让人意外的事情。不过,即便他一直创作各种精彩的类型小说,一直沉醉于“苦咖啡”式的作品,也都是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一读的。

《月光狂想曲》读后感(五):从家族史中挖掘出小说

《月》当然是小说:书里的结构把握、前后呼应、人物描述的细腻程度早就超过了“家族史”的范畴。

读完小说有这几种感觉。

我一直相信能引起共鸣的小说就是好小说,《月》就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