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田园诗与狂想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田园诗与狂想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田园诗与狂想曲》是一本由秦晖 / 金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田园诗与狂想曲》精选点评:

●希望本书三版的出版是秦先生解禁的标志

●能否逃出历史循环?现在看来很难。

●学问是做的很好,可是表达很晦涩。

●因为提到一本书,短评被删了两次

●弃。书是好书,看起来太费劲了,先这样吧。

● 秦晖先生用近乎数学的方式,严谨的论证了自己提出的“关中模式”。以此打破了前人对中国土地和中国农民问题的固有认知,真是为中国史学大放异彩。秦晖先生学贯今古,熔铸中西,单是这份学问就足以令人五体投地。更难得的是秦晖先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庆幸中国当代还有如此大师。

●牛逼,牛逼,第三个牛逼!刷新对封建(或曰前现代)社会的认知。前几章实证研究尤为精彩,统计数据和图表都值得看懂,只要数据没问题基本就无懈可击。后几章偏重文化的分析无疑有浓烈的80年代色彩,其问题意识相近,但本身又是对80年代某种迷思的偏离与质疑。除了农民学外也讲清了很多别的问题,比如“阶级”与“等级”。anyway真的太太太太太好看了!

●中国传统社会祛魅必读书目!

●把现代文化与封建文化(农民文化与地主文化属于一根同系)在概念上算是分割清楚了。讨论了中国历来平等与自由的历史,可作为透彻的一次思想史研究。感觉平等被否定了。

●读的过程中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但是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些脱节,感觉可以是互相独立的两部分? 国人需要摆脱依附性,走向个性的自由。 虽说如此,我们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连接性,或者说依附性,稳定的交际圈非常有助于心理的健康,此之谓否定之否定?

《田园诗与狂想曲》读后感(一):这本书的作用

事实上写这种书籍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心理安慰,因为这种书写到再好也不会成为主流,也就是不会为大多数人所知,大多数人一生都遵循的那种旧模式,作者也无力改变什么,哪怕明知道他们是错的愚蠢的。写出这书给了作者和读者一种心理安慰,让作者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让读者觉得存在一种叫做“方向”的希望

《田园诗与狂想曲》读后感(二):一些摘抄

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封建主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第二层次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所有人都是宗法共同体的依附者,第三层次是人对于自然界的依附。自然经济的特征是没有流通和交换。阶级是根据财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划分的,而等级则是根据人身依附关系和权利的不平等来划分的。“抑兼并”的实质,是宗法共同体的天然首长们有意突出社会上的阶级分化,纯粹建立在财产关系基础上的分化,以掩饰和维护等级分化,权贵与平民间以宗法特权为基础的分化,从而达到巩固一小撮抱负的权贵对普遍贫困的平民依附者的统治的目的。发达商品经济能够铸造新的交往方式和价值取向。昔日与今日的“人情文化”都在抑制自由公民的公平竞争,但昔日主要抑制的是竞争,而今日主要抑制的却是公平(忠诚与私欲)。传统乡村的道德秩序在很大程度上靠闲言碎语来维持,社区主要通过议论成员来调节成员行为

《田园诗与狂想曲》读后感(三):摘抄

统治者的歇斯底里在群众阿Q式奴性之下得以大行其道,而统治者对某种东西的崇拜也往往引起群众的歇斯底里。

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封建主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第二层次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所有人都是宗法共同体的依附者,第三层次是人对于自然界的依附。自然经济的特征是没有流通和交换。阶级是根据财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划分的,而等级则是根据人身依附关系和权利的不平等来划分的。“抑兼并”的实质,是宗法共同体的天然首长们有意突出社会上的阶级分化,纯粹建立在财产关系基础上的分化,以掩饰和维护等级分化,权贵与平民间以宗法特权为基础的分化,从而达到巩固一小撮抱负的权贵对普遍贫困的平民依附者的统治的目的。发达商品经济能够铸造新的交往方式和价值取向。昔日与今日的“人情文化”都在抑制自由公民的公平竞争,但昔日主要抑制的是竞争,而今日主要抑制的却是公平(忠诚与私欲)。依附性-契约性

《田园诗与狂想曲》读后感(四):睡前杂感

本来只是发给朋友的,空间也一边好了。事实上秦晖在《田园诗与狂想曲》中设定了具体农民和作为宗法共同体的抽象农民的对立,来解释中国的专制运动。他的神秘化就在于把皇帝、首长说成是宗法社会的抽象代表,忽视了对现实政治经济权力那种层级化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批判。到最后他不反小共同体了,这种批判也就越少,只强调大共同体对人权的消极作用了。

虽然从我刚接触他理论开始没过几个月,就发现了他文本的实际指向和漏洞(“症候”),但他确实给了我希望。告诉了我为什么当今会受到如此的遭遇,丧失了对自己人格的占有权,隶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沦为“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种思想解放就是,豁然开朗地明白,哦,原来从前就没有过生的希望,那么何谈绝望呢?于它的痛苦不也是一种幻想吗?当今不正值开创新事物的大好年华吗,如果从前我们只目睹过旧事物的话。也许正像鲁迅先生引用的,“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秦晖先生通过对中国社会误认性的描述给我带来的前进动力,是任何哲学论证、温情告白都替代不了的。所以下一阶段的理论提升就得从超过他开始。我还是推荐同行者都去读读他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尽管他狂想曲的乐章已然让位于了小共同体的联合行动。而自由人的联合,我们似乎还看不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