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的读后感大全

《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的读后感大全

《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是一本由【法】皮埃尔·巴泰勒米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读后感(一):用科学满足你“变态”的好奇心

胡须是上好的防晒霜吗?你会听机器人的话吗?玫瑰花好闻跟它叫“玫瑰”这个名字有什么关系?想增肥就跟胖子一起吃饭?我们会从双脚被灌醉吗?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从心理学、医学到经济学,还有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看似很可笑的以及其他许多相当古怪的问题,在这本《不正经的科学: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里都能找到答案。

这是记者出身的皮埃尔•巴泰勒米着手进行古怪问题研究后的第三本书。前两本分别是《屎壳郎最爱那种粪便:51个不正经的科学实验》和《一本不正经的科学》。2016年曾被书架上正儿八经摆放的《一本不正经的科学》吸引,并于一天之内轻松愉快地读完。

2010年10月份,作者皮埃尔•巴泰勒米在博客上为大家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人们在接吻时的单侧化优势(更爱吻对方的左边还是右边?),从那天起,博客的访问量暴涨,点击很快过了十万。几个月后,《世界报》邀请作者在每周的科学副刊开设专栏,专栏名字就叫“不正经的科学”。而后,接连出版了三本不正经系列合集。阅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的意图:先让你发笑,再让你思考,最后让你明白为什么科学方法能够解答这么多荒唐又搞笑的问题。

作为非科学研究人员,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科学应该都是差不多的态度:科学离我太遥远了,或者科学太深奥了。想必学生时期关于数学、物理、化学等无趣的各种公式、理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心理阴影,以至于我们不敢接近科学,也不敢想象自己今生今世还能跟科学研究方法论扯上关系。

而不正经科学系列,正在帮助大家走近科学,为通常很严肃的科学文献加上了一点儿搞笑的色彩,同时用经典的普及方式,为那些一提到科学就浑身不自在的读者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大家从自己对科学的偏见里走出来,向新的对话者开放。让科学不再只是为学校、学科以及专业服务的简单工具,而变成一个通往世界和自然的出口。也让我们在捧腹大笑之后,能够认真思考一下科学的真正意义。

《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读后感(二):搞笑诺贝尔奖?大有来头!

颜色有味道吗?睫毛长短和眼睛大小有关系吗?身材与鼻屎有何关联?这些看似古怪,荒诞却又暗藏玄机的问题,却实实在在的混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难以察觉。本书《不正经的科学》正是集合了最新一批稀奇古怪,冷门有趣的课题,让我们在轻松幽默中获得各类知识。

你眼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也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严肃谨慎的。实际上也有不少科研人员正在研究那些看似荒唐的问题。不管是作为闲暇之余的漫谈,还是调节压力的小窍门,这些不正经的科学,都为科研人员和我们普通人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否则也不会诞生诸如“费米悖论”之类的经典理论。不过想要真正界定“不正经的科学”,就不得不提到“搞笑诺贝尔奖”,虽然搞笑诺贝尔奖只是科学的自嘲,但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化,以及春风化雨般的进行了科普,很多当时看似搞笑的研究,日后证明确有很大价值,对环境,生态,材料,尤其在人体自身的研究,就像本文开头的那些问题一样,在满足人的好奇心的同时,也幽默却不失严谨的将知识传递给每个人。

好了,现在你手中拿的就是不正经的科学系列最新卷了。在它之前的两卷分别是《屎壳郎最爱哪种粪便:51个不正经的科学实验》和《一本不正经的科学》,这个系列的作者博客人气爆棚,大受欢迎。那么我们一如既往地,打开这本行文带着生活气息,浓厚的幽默感,开着关于科学的玩笑,自嘲、反讽、语带双关,还有一点愤世嫉俗,去探寻开篇那些“离谱”问题的答案吧!

颜色有味道吗?

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做了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实验(实验无需闭上眼睛),实验内容是邀请了54名葡萄酒工艺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两轮的嗅觉实验。第一轮实验中,被试者需要闻两种葡萄酒的气味,一种是红葡萄酒,另一种是白葡萄酒,并罗列出所能代表其中味道的词汇,而第二轮则是在一周后,两杯相同的白葡萄酒,其中一杯加了几滴红色着色剂,结果会怎样呢?红色的白葡萄酒被闻出了“越橘,覆盆子,樱桃,草莓,巧克力,黑加仑,煤”等味道,白葡萄酒则被闻出了“柠檬,麦秆,蜂蜜,荔枝,花生,黄油”等味道。我们会发现,被添加着色剂的那杯,被闻出的成分都是红色或深色的,而白葡萄酒则被闻出黄色或浅色。明明是相同的两杯酒,只因其中一杯被染成红色,嗅觉就会产生如此差异。科学家认为,红色的葡萄酒携带的颜色信息抑制了嗅觉的判断力,让我们产生一种类似“形重错觉”的意识,干扰我们的判断。

睫毛长短和眼睛大小有关系吗?

事实上睫毛会与空气相互作用,以保护眼睛的正常工作。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将一台计算机的排热扇改装成了一台微型鼓风机。然后将各种仿哺乳动物的假眼置于机器前,每次测试,他都会改变睫毛的长度,假眼会通过人工方式保持湿润,并被放置在高精度天平上,这样就能测出什么样的情况下,眼泪的蒸发可以达到最大值。

最终,所有入选的假眼,睫毛长度约为眼睛长度的三分之一,实验和研究建模都显示这是保护视觉器官抵御干涩的最有效比例。再短一点,睫毛就起不到屏风的作用,再长一点,睫毛形成的网状结构就如同一个圆柱体,将气流引向了眼角膜。而刚好约为三分之一时,就会形成一个气流停滞区,减少百分之五十的泪液蒸发和微粒入侵。

而如果我们佩戴假睫毛,通常会比真睫毛更长更密,这样就可能加速眼部水分的流失。

身材与鼻屎有何关联?我们每天会讲多少谎话?胡子有防晒作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当然不仅仅是关于人体的,为此我特地查看了“搞笑诺贝尔奖”的一些资料,其中有一个课题是研究斯瓦尔巴群岛的驯鹿遇到人类假扮的北极熊时的反应,像这种先引人发笑,后引人思考的问题。想必写到这里,大家对“不正经的科学”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

本书《不正经的科学——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除却这些之余,还不得不介绍本书的插图师,法国漫画家玛丽昂•蒙田,她塑造了那个在某些插图中反复出现的大鼻子巴尔博士形象。画风简洁通俗,幽默感跃然纸上,搭配章节段落,可谓点睛之作。

人是一种好奇心很重的动物,不仅仅是小孩子,成年人的头脑也会时常冒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却又百思而不得解。于是我们拿出诸如此类的书籍,在闲暇之余,去关注那些琐碎庞杂的小知识,也许很多人没有留意,或者一笔略过。其实这种问题的重要性,并非看起来那么无聊,也许大家听过一种说法“懒人改造了整个世界”,此一言盖之,看似偏颇,实际想想,很多的便捷与高效正是由那些“懒人”提出和实现。只不过,此懒非彼懒,此不正经非彼不正经。看似漫不经心的脑洞大开,也许就启发了某些领域的全新思路。也许有些问题确实不能帮助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份对科学的热爱与纯真。

所谓杂学知识也是知识,不仅仅让我们博学风趣,开拓视野,发散我们也许固化的思维,而且此类知识往往具有很高的吸引力,亦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当我们拿起这样一本书,得到的并非只是书上写的知识与快乐,更是对自己再一次的提升与发掘。

寓教于乐,也许在这本书上,真正得以体现吧。

《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读后感(三):这种奇怪的问题也有人解答?是的,它们也算科学!

为什么不喜欢科学?

“科学离我们太远了,还是文学贴合实际”

“学古诗我可以出口成章、学英语我可以沟通无阻,学科学我却造不了火箭”

针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十分相似,不喜欢科学的人大多认为“科学离我们太远了”,宇宙飞船、航空火箭,这些科学研究确实伟大,但对我们日常生活帮助不大。

然而《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这本书,正可以改变这类人对科学的态度。

那些浮想联翩的时候我们冒出的奇奇怪怪的问题,无论多么荒谬离奇,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科学解答。这些答案,在传递权威专业的同时,又充满幽默滑稽。读过之后不免感叹,

原来,科学离我们那么近;

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

原来,生活中的细节有科学,玄学的背后也是科学、,而易举打败谣言的,还是科学。

最近的热播剧《余生请多指教》里的男主角顾魏顾医生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个甜品种类繁多、层出不穷的时代,谁能拒绝甜食所带来的诱惑呢?

偏偏他能!饮食非常健康,拒绝甜食,甚至在认识女主之前,连可乐都不喝。

根据心理学家丹尼尔·卡曼尼提出的易得性启发理论:个体在回忆某些事情的时候,有很大概率会根据大脑中最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做出判断。为此,很多人有一种“医生饮食健康,不吃甜食”的印象。

但真相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也有人有这种疑问,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自掏腰包买了8大盒巧克力做了实验,并早在2013年就将结果刊登在了《英国医学期刊》上。

研究人员选中了3家医院的4个护士台,悄悄在每个服务台上放置两盒巧克力。然后躲在不远处目不转睛地盯了2-4小时,记录两个盒子何时会被打开,里面的巧克力何时、会被哪一类医护人员领走。

对于在家里可以“存活”几个月的一盒巧克力而言,其在值班人员众多的医院平均寿命是51分钟。看来,比起家庭中的巧克力,医院里的巧克力会更“短命”啊。

艺术源于生活,科学灵感也来自生活。

思考家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可以关注到生活中常人忽略的细节,并进行深入思考。

而科学家,便是思考家中那些抓住亮点不放,并付诸实验,用科学的方法着手研究的人。

这种贴近生活的小科学,古怪问题引发的实验,在本书中数不胜数。

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个小名叫做“石头”、“二牛”、“鸭蛋”的朋友,或者听说过“贱名好养活”的说法。

因为在过去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技术也不发达,孩子抵抗力较弱,一旦生病难以存活。同时流传着一种说法:名字越俗气,越容易养活。所以无论家长是否有文化,都会给孩子起着俗气好叫的名字。

不仅中国名字,我们把理发师都称作“TONY”老师,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Peter,Mike...,无一不简单朴素。

俗气顺口的名字真就那么“吃香”吗?

在2014年,一位新西兰人针对名字发音简单还是困难对个人可信度的影响进行了一番研究,并将文章刊登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他们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姓名按照拼读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组,然后测试。结果显示:

看上去更常见的易读姓名以及它们的持有者更值得信任

此外,姓名易读的人说的话听起来更可信。

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起名字真的是门学问,越简单越易读,真的越“吃香”。

究其原因,从认知学角度看,是因为大脑更喜欢流畅的信息。不禁让人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警醒准父母们,给下一代起名字,可要好好思量了。不过不仅要容易发音,还要寓意好。

现在很多父母起名字,为了顺口,却忽视了谐音,导致寓意让人大跌眼镜。

“巅峰”做名字似乎有个好寓意,然而若姓杨,还是免了。被喊做“羊癫疯”,不仅当事人尴尬,旁观者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的一个团队就在2007年于《神经生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探究名称的不同是否会改变人们对气味的认知。

他们给63个瓶子贴上不同的标签,让参与者大声朗读后挨个闻,然后指出感觉。

事实上,总共是33种气味,其中15种会以3中名称出现3次,分别有正性、中性、负面的含义。

结果发现,被试不仅没有发现3次问到的都是同一个东西,连感觉都跟着名称在改变。哪怕换了一批人,结果依旧。

大概这也就是香水要起各种动听的名字的原因。原来,被我们当成玄学的姓名文学背后,也是科学。只要留心,通过实验,便可以让科学解释我们所不了解的神秘。

刚拿到手的热活儿食物不慎掉地了?捡起来嫌脏、扔了可惜,于是不少人以“5秒规则”这种“冷知识”告诉自己,5秒内捡起来,微生物还没爬上去,还可以吃的!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克莱姆森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07年发表在《应用微生物学》上的文章,所谓的“5秒规则”是谣言!

他们研究了肠胃功能紊乱的始作俑者——沙门氏菌对食物的污染问题。分别在毛毯、瓷砖、地板上放置沙门氏菌,然后记录香肠放在上面5秒、30秒、60秒、几小时的细菌数。

结果显示只有0.5%地毯上的细菌转移到了香肠上,且这个转移率是瓷砖或地板的10-140倍。因此很多人认为“大部分细菌没有搬迁到食物上嘛”,就得出了“掉地5秒内捡起来的食物没关系”的结论。

但其实,5秒对于微生物的大侵袭绰绰有余,虽然转移率低,但还是有细菌转移到食物上。下次遇见掉地的食物,为了生命健康,还是赶紧舍弃吧。

《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就是这样一本,不嫌弃所有荒唐问题的书籍。仿佛身边的每件事情,都和国家大事同等重要。读者的任何小想法都可以得到重视。读完它,会相信,永远会有人为其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努力,为科学地进步做出贡献!

不正经的科学 对那些古怪问题的另类研究

5.5

【法】皮埃尔·巴泰勒米 / 2018 / 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