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聆听音乐读后感1000字

聆听音乐读后感1000字

《聆听音乐》是一本由Craig Wright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聆听音乐》精选点评:

●配套的音乐听起来很不方便,而且时间还对不上。

●啃下来了,没有理论基础,还是很难消化,从音乐分析中开始学习。P497二维码错误。

●多首音乐无法播放,或者就是被截取一半的情况都有,在微博反馈未果,给出版社打电话联系到了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也是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解决热情,我真的觉得这么好的一本书交给清华大学出版社来出版实在可惜!希望各位同学买之前一定要好好注意。

●个别听音二维码有问题

●内容非常好,如果其他领域的通识读物都能写得如此深入浅出就好了。译本在配套音频和错别字方面还有一定问题。

●和《图画史》互文。没有历史就谈不上理解。已经找到整合绘画音乐数学的视点了。

●这本书的纸质和排版都做到非常好了,但是音源播放有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不知道三联那版怎么样,这本单说书本身就很值得收藏,历史事件时间轴、绘画、音乐全部联系在一起谈论,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古典乐的背景。待看过三联版本(比这个版本几乎高一分的评价)再做系统评述。基本是要收藏了,就是看收藏哪个版本。

●音频不好

●我的音乐入门。我子女的音乐教育已经安排上了

《聆听音乐》读后感(一):有翻译语句不通顺,且聆听练习不完整

我仅看第一章就发现了语句不通顺的地方。

另外,第一个聆听练习(p13)只有10道题(网友提供英文辅助网站有20道题,且每道题有一段音频对应)。

而且没有二维码提供每道题的音频,等于相信你是指挥大师可以精确记得几分几秒是个什么乐句。

而且,开头写个“贝多芬,第五交响曲(1808)——开始部分”,给人不负责任的感觉,因为后面好几道题关于其他乐曲。

最后,最后一道题很令人无奈,这么写我都不知道你指的哪一首施特劳斯的曲子,甚至我都不知道你说的是R. Strauss 还是J. Strauss

《聆听音乐》读后感(二):爱乐之声

我不认识五线谱,更不懂什么乐器。青春期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把古典音乐等同于沉闷、无聊,把弹钢琴、小提琴之类的当做是富人游戏,别说是欣赏了,听都没听过几秒。对于古典音乐的欢喜,是从高中开始,那时候看了一本《傅雷家书》还有一本关于巴赫的乐评书。慢慢地体会到音乐的韵律美。一点点的好奇音乐的艺术。

选择这本书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权威性。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教材,这么厚重的一本足够我或者以后我影响小孩子们一起看了。毕竟音乐也是为数不多的需要陪伴我们一生的事。而且这本书是全部的胶版纸印刷,除了书籍轻微重了一些(其实这么厚的书,即便是用轻型纸也不会太轻)阅读的幸福感就提高了很多了,页面光滑、耐磨、图文色彩也非常清晰。

这本书是第七版,较之前几本又增加了很多内容,而且也算是一本多媒体的书,通过二维码与作者的博客“克雷戈莱特聆听音乐”以及文中的音乐片段做了梳理和连接。所以这本书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听到。

人们说掌握一个技能最快的方法就是跟随一位好的老师,我们无法面对面的去追随克雷格,但是他已经将他对音乐的见解整理成了《聆听音乐》再由我们的专业译者翻译注释,就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其实,我们国内也不乏音乐方面的大家,但是交响乐毕竟是舶来品,我们的研究可能要再深入。

因为我不太懂五线谱,所以书中的练习部分我基本看不太懂,相信很多识谱的读者读起来会更幸福,获得感会更强一些。可以在了解了大师的生平、创作背景、名家名篇之后练上一段,细细的体会作者点评中的要点。文字的论述和聆听指南相结合,让你即便不会弹琴也会听。跟着悠扬的旋律走入一种全新的意境中。

关于音乐的理论知识非常详尽,不愧是一本名校教材。从音乐的开始——声音开始一一解释。人声(男高音、女高音等等)、乐器、乐器的发音原理。什么是弦乐,什么是管弦乐……关于创作背景方面,其实跟西方的艺术画作一样,很多音乐最初的时候,也是出于宗教的唱诗班需求,开始创作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的音乐确实也是贵族人的游戏,毕竟很多老百姓还是在求温饱的阶段,精神需求还在次要位置。

而且书中的画作全是彩色的,十分清晰,除了人物肖像外,很多教堂和仪式的全景图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当时的情景。

除了五线谱和二维码,书中很多地方也加了图注和文字注释,这种讲解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原文流畅度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排版。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认真的笔记着。

这本书是一下子看不完的,估计我第一遍看的时候,肯定会更多的关注人物传记和创作背景这些,对五线谱和音乐评价方面只是很初级的一个阶段。但是,随着音乐听得越来越多,鉴赏的方法慢慢的运用起来,也许在第二遍看得时候,我已经十分进步了。总是一本很有用处的书,十分建议大家入手。

《聆听音乐》读后感(三):《聆听音乐》:古典音乐的和声之美

音乐,以前被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划分,对高雅音乐的欣赏,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如今,音乐似乎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人都需要有一些音乐常识装点门面。但是,如何能获得真正的、准确的音乐常识呢?与过去的岁月不太一样,在这个地球村、互联网时代,找个好徒弟不容易,但通过各种媒介找个好师傅,总是可以实现的。而想要学习音乐的入门知识,克雷格·莱特先生的《聆听音乐》一书即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聆听音乐》封面

《聆听音乐》是耶鲁大学公开课教材,被美国百余所院校所采用,近年被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教授翻译出版。这本书采用了非常典型的教科书写作体系,从音乐的意义开始说起,接着向读者普及了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与和声。再通过音色、织体与曲式介绍了与音乐息息相关的乐器、乐队等。在书籍的主体部分,克雷格·莱特先生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分别详述了西方音乐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及代表音乐家和代表作。最后,作者放眼全球,简要讲述远东、近东、非洲、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的音乐特点。可以说,整本书从音乐的基本理论到音乐的聆听,从时间到空间,让读者对音乐的概貌有了了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文字语言,此书还通过微信二维码的方式直通云盘,让读者随着文字聆听音乐,获得更直观深刻的学习效果。

《聆听音乐》内页

不论是在基础音乐理论的介绍,还是在全球音乐的对比赏析中,克雷格·莱特先生都特别强调了西方音乐的和声之美。和声在古典音乐的早期即已经成型,它来源于西方教堂的多声部音乐,是中世纪教堂合唱音乐最重要的形式。和声增加了音乐的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为主旋律增添多层次丰富的背景。通常,和声以和弦的方式呈现,在主旋律之下,处于相对低音,但它塾起高声部分,让高声不显单薄,增加听众的舒适感。以大家比较熟悉的《D大调卡农》为例,克雷格·莱特先生让我从听个乐的傻妞,知道了和声对于这首广受欢迎的音乐的意义。

大体上说,非洲音乐强调节奏,而远东音乐对旋律的细微之处特别关注。但是,并非除西方音乐外其他地区音乐都缺乏和声。就我国来说,少数民族音乐如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都有丰富的和声传统。但由于音乐理论、文字记录的发展成熟不同,西方音乐得到可复制遗传,而其他文明多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不断变化,难以考究。不同文明从不同时代都在音乐中选择了和声,也从侧面说明了和声在增加音乐的美感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文字总是苍白,从音乐中领略可能更为具体。读一读《聆听音乐》,一起感受和声的美妙呀!

《聆听音乐》读后感(四):音乐与永远人类共存

音乐是很多人离不开的必需品。悲伤的时候它帮助我们重拾信心,烦闷的时候它帮助我们驱散乌云。《聆听音乐》这本书引领我们进入音乐的世界,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入门乐理知识,到经久不衰的古典音乐,再到现代流行音乐,所有有关音乐的知识都在这本书里一网打尽。而且本书还在各个章节根据内容附上相关音乐片段欣赏,一书一码,一码绑定一部手机,只要扫码即可聆听正版音乐。所以打开这本书的正确方式是,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畅游音乐世界。此外每个章节之后都设置有相应的问题,帮助读者巩固前一部分的知识。而且全书配有若干彩色插图,提升阅读趣味。

本书第一部分是有关乐理的基本知识。从节奏、旋律,到各种乐器的构成和音色,读者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有助于日后更好地欣赏音乐,尤其是交响乐。一场交响乐演出,是各种乐器以及各位演奏者集体的成功,从音色优美的小提琴到空灵的长笛、音色多变的单簧管,还有不可或缺的打击乐器,它们的声音有秩序地融合到一起就变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表演。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短——短——短——长”的动机响起时,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中欢快昂扬的《春》流淌出来时,你的内心里是否有些东西被触动?这就是交响乐的魔力。

接下来作者将音乐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各领域的发展往往是同步的,不但音乐如此,建筑、绘画都有着这几个时期的特征。现在为人熟知的作曲家基本是从18世纪巴洛克时期开始登场的。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同建筑一样——华美瑰丽。如果你静静聆听巴赫的《D大调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就不难察觉这样的特征,这首协奏曲中加入了巴赫从柏林带回来的体型庞大的羽管键琴,这种琴的声音灵动悦耳,很难被掩盖。协奏曲最后三分钟是它独奏的华彩乐段,据说当时巴赫亲手的弹奏让众人大为震惊。这种乐器随着18世纪后期钢琴的诞生而逐渐消失。古典主义时期最著名的音乐人物当然是莫扎特和贝多芬。莫扎特是绝对的神童,5岁就开始作曲,在35岁去世之前的三十年间他的成就大放异彩。他的创作不但有交响乐,也有歌剧,他对歌剧情绪和节奏的掌控是海顿及贝多芬都无可比拟的。但是贝多芬是战胜了命运的强者,在他创作《第五交响曲》的时候已经失聪,所以所有的音符和旋律都是从他心里流淌出来的,这非常了不起!古典主义之后还有德彪西、德沃夏克、斯特拉文斯基等著名作曲家,他们的经典曲目各有各的风格,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扫码收听。

本书不但对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进行了阐释,也对重要作曲家及表演者的生平做了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融入了音乐历史中。音乐发源于远古,一直流传到现在,从交响乐、歌剧到如今的流行歌曲、音乐剧,从未离开过人类,也将与人类永远共存。

《聆听音乐》读后感(五):欣赏音乐,就从《聆听音乐》开始吧!

音乐之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当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时,它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状态,让我们的大脑参与了许多的思想活动,是我们心灵体验的外在媒介,如同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从而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情感的升华。

音乐文化充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音乐元素赋予了人们精神力量,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和行为。而如何“聆听音乐”将欣赏音乐的过程由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学生从音乐自身表现力出发去欣赏音乐,感受艺术家传达的价值观念是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把握的重点。

《聆听音乐》一书是由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克雷格·莱特所作的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欣赏指南,通过容易理解和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聆听技巧具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聆听音乐》一书分为八个部分,大体是讨论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各时期音乐体裁和风格特点、美国的流行音乐文化以及全球音乐。作者采用史学的年代顺序来记述,并结合各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各时期的音乐风格与代表人物,但是除此之外,作者并没有把这本欣赏书写成一部音乐史,而是充满趣味性地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加入个人的情感,与作曲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实现了人的主动参与性,以此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并提高个人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

例如,作者在文字论述旁都选取了合适的图片,并插框对图片内容进行解释,这些图片都是对史料的佐证,运用史从乐出的分析方法,紧密结合这些要素,探讨出各种文化背景与音乐风格形成的关系,论证出音乐的本质意义。在该书第三十七章增加了陈钢与何占豪的《梁祝协奏曲》条目,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步加深,我们也更应注重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树立起文化自信,同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也应关注本民族音乐,为国家文化艺术领域的强盛贡献力量。

其次,该书每个章节都有聆听指南,通过对每一段作品的体裁、形式、节拍和织体进行导言,并按照详细的时间轴对聆听要点进行提醒,使学生能够分对分、秒对秒地将文字论述与音乐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基本的聆听技巧。

该书另外一个特色是在书中和互联网上同时提供了详细的聆听练习曲目,采取与聆听指南一样的模式。中文版联合库克音乐,为教材配备了在线音乐,每个练习曲目旁都随附了中国目前最流行且便捷的扫码,学生通过扫码即刻便能聆听上百首特定的音乐段落,并根据聆听要点的提醒作出富有个人思考的判断。

“聆听练习”是基于聆听指南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对一首作品进行分析反馈。当前聆听音乐的场所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音乐厅或歌剧院,各种媒体技术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聆听行为和欣赏习惯,培养学生改变这种随意且容易间断的聆听方式,可以试着将文字与音乐音轨紧密结合使大脑作出即时分析,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这些聆听练习由浅入深,对学生较为细致地聆听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聆听音乐》一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质为主,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教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力,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别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音乐欣赏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其教学方法也应当与其他学科相区分,教师除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多地应该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分析作品,以此来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当下单一型的授课模式已无法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更好地掌握音乐的特点,是目前音乐类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

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更多与外界互动的环境,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甄别音乐作品,建立良好的审美品位,并将被动接受的态度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激发学习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音乐欣赏课需要持续进行的课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