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诅咒的部分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诅咒的部分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诅咒的部分》是一本由[法]乔治·巴塔耶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诅咒的部分》精选点评:

●巴塔耶又再一次超越了他的時代!非生產性耗費就是消費主義啊!商品和百貨公司取代了教堂和工廠!消費即是信仰!問題是......人類的下一步要往哪走呢?

●如作者所说,确实有趣

●纯粹“耗费”的意识下生命回归到完全且不可缩减的绝对权力

●挥霍。

●50本,期待色情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曷为梦寐中,常见孔与周。巴塔耶费力地搭建起他称之为“普遍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框架,与其说是经济学,毋宁说是历史哲学,一种对人类遭遇与命途的绞尽脑汁的思辨。他发现,正如神性需要以献祭的牺牲来表达,内在性(人)需要以财富(物)的耗费来实现——那些命中注定要以“损失”的方式来获取的部分——被诅咒的部分才是普遍经济乃至普遍历史的真正本质。

●很想看被删除的部分。非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角度。对共产主义的部分论述印象深刻。巴塔耶的内在经验太对我胃口了。

●读到最后我甚至感受到了巴塔耶的绝望。那是一种站在人类文明的尽头却不看不到当下的痛苦。他清楚知道没有人能理解他,即使假称理解也只是言语表层。他辛苦建构的普遍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没人搭理,在古典哲学领域无人问津,连后现代主义者也觉得他太过体系违背初衷。总之这是一本有着地下室潮湿阴暗气味的书,尽管在它先锋激进的外表下。

●战争、献祭与夸富宴是消耗过剩能量,为献祭太阳奢侈的毁灭。猛禽达到了顶峰:作为掠夺者,它持续的捕猎表现出巨大的能量挥霍。威廉曾经问老虎:“你炯炯的双目之火,能燃烧及多深的深渊和多远的远方?”以这种方式使他感到震惊的是残酷的压力,在可能的极端,是生命极度消耗的能力。在生命普遍的沸腾中,老虎是极度炽热的一点。因为这种炽热在天空的深远处,在太阳的消耗中尽情地燃烧。

《被诅咒的部分》读后感(一):沸腾的消耗

这本书真的非常新,以至于我都不怎么看得懂,懵懵懂懂翻完整本书,看了张生老师的导读才慢慢梳理出来这本书的结构。先说文题,所谓“被诅咒的部分”,就是社会中人类社会中过剩的能量,这一部分注定是要被耗费的,至于为什么会被耗费,还没看明白。这本书的论述就围绕“过剩的能量”如何被“耗费”展开。在原始社会,主要是通过“无用”的,不理性的献祭或者夸富宴消耗掉。到了伊斯兰教式的军事社会和资本主义商业社会,这部分能量就分别被用于扩大权力和生产,即系统自身的增长来实现。作者强调,每一个系统都需要达到自身的平衡,即这部分“沸腾”的能量一定要被消耗掉,不然就会导致系统的奔溃。一个极不理性的消耗方式便是战争。反之,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将国内过剩的资源用于支持贫弱的其他国家,是相对理性和有益的。遗憾的是,由于人们狭隘的眼界,这样理性的消耗事例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的。

《被诅咒的部分》读后感(二):人与物

《被诅咒的部分》是一本关于“普遍经济学”的论著,更是一部既“天马行空”,又“脚踏实地”的哲学论集。在书中,“人”与“物”是得到重点阐释的一组关系。首先,巴塔耶对物作了如下定义:“物是指那些我们从外部认识的东西,它们作为物质的实在被赋予我们(接近于适用性,毫无保留地可供使用)。我们无法深入到物之中,除了有形的质量(适用或不适用于某种用途)外,它别无其他意义,我们所听到的是其在字面上的生产性意义”。

巴塔耶将资本主义世界视作世俗世界的典型。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功利性的攫取与占有,普遍地将人缩减为物(商品)。人在物的秩序中被异化,失去了自身的内在性。大多数人屈从于生产和再生产,因而过着机械般的生活。人被物的“有用性”所限制,盲目地投身生产与获取的活动,而其自我意识(巴塔耶将其定义为不以任何物为对象的意识)却在这过程中逐渐殆尽。科学与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将人的意识禁锢于物之上,它不会引导人通往自我意识。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回归自我意识、发掘自身的至高性的本质诉求仍旧存在于思想之中,而这一诉求只会愈加强烈。

在巴塔耶看来,物化社会的起因是人类的劳动。人类通过劳动构建起一个物的世界,而人类本身也成为这个世界的一种“物”,至少在其劳动时是如此。所有时代的人都在努力挣脱这种衰退。以那些残忍而诡谲的宗教仪式为例(如阿兹特克社会的活人献祭),经由鲜血所献祭的正是被物化了的人的“用途”。在献祭时刻,牺牲者的“用途”被耗费(鲜血和生命可被视为人最“有用”的事物),其作为人的至高性得到了恢复,且因宗教仪式而披上神性的外衣。

现代社会主张以人为本。人在本质上是鲜活的,是丰盛且善变的,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应被规约为物的范畴,不应被自身所创造的“用途”牵绊。或许正如巴塔耶所说,享有真正自主权的,是那些不计得失、勇于耗费之人。

《被诅咒的部分》读后感(三):“物质消耗”与“礼物流动”在回教兴起前后的阿拉伯社会——读巴塔耶所著《被诅咒的部分》有感

巴塔耶在其《被诅咒的部分》一书中,论及回教兴起前阿拉伯地区的“物质消耗”。在回教出现之前,被称为“蒙昧社会”的阿拉伯地区盛行“炫耀性馈赠和浪费行为”。比如《古兰经》中有一节经文名曰:“不要为了得到更多而给予”。巴塔耶认为这节经文便是反证“夸富宴”在蒙昧社会的存在,权贵者举行夸富宴,希望获得更多名望与权威。推而论之,我想到《古兰经》第102章名为《竞富争多/竞赛富庶章》,其大意是造物主劝诫信众,竞富争多是受谴责和不可取的行为,也能窥测到“个人或者部落之间炫耀财富与奢侈浪费”在回教兴起之前是司空见惯的社会风气。

如果站在教外人的视角,可以认为《古兰经》是穆罕默德依托造物主的口吻对社会中一系列不良风气进行谴责批判与改良扭转。穆罕默德希望阿拉伯社会能够保持与实践“礼物的流动”良好观念,即个人获得利益,不能独享其成,要将好处与他者共享,如此才能获得造物主的认可与下一次更大的回赐。所以穆罕默德通过确立穆斯林交纳天课的宗教义务,替代和禁止“夸富宴”这种极度浪费与个人主义的夸张实践。综上所述,“礼物的流动”的本质是导人向善、传递仁爱与敬畏神明,穆罕默德深知坚守这种观念能够助益与稳定伊斯兰社会,于是采取严禁“夸富宴”而以“天课制度”替代的旨在延续“礼物”之精髓与逻辑的做法。

巴塔耶还在书中论述,富人之间通过比拼屠杀各自蓄养的奴隶数量进行财富炫耀,这是墨西哥社会“夸富宴”的具体实践之一。笔者于是异想天开,在回教诞生之前的阿拉伯社会,“活埋女婴”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并且《古兰经》中有对此进行谴责的经文(《古兰经·卷起章》)。对于当时“活埋女婴”的惯常解释是人们认为女性不如男性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于是每当有女婴呱呱坠地,便被活埋处理掉。那么,基于巴塔耶关于墨西哥社会中“夸富宴”的民族志论述,对于阿拉伯社会中“活埋女婴”是否也可以推而广之地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即当时的阿拉伯富人通过活埋女婴(也可以是奴隶)来达成财富炫耀与物质消耗的目的,凭借这种在当时不存在“人性与否之拷问”的残酷方式,希图汲取更多虚荣、名望与财富。

《被诅咒的部分》读后感(四):被诅咒的部分,不可避免损失的部分。

这部书分「消耗(即耗费的概念)」和「被诅咒的部分」两个章节,也是巴塔耶分别阐释的两个系统。

「消耗」在1949年完成出版后,一年内只卖出了五十本左右,不仅诺贝尔奖无望,其销量还因被后面两部《色情史》和《至尊性》的出版成为泡影。但世异时移,现在「消耗」这部书被认为是巴塔耶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被诅咒的部分》中,巴塔耶既没有像黑格尔那样以“精神”“理性”或“自由”等“观念”出发来探讨历史,也没有像马克思那样主要从生产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历史变化,更没有像尼采那样从道德的演化来考虑人类的历史变迁。他是从“耗费”或“消耗”出发,把历史上已有的社会形态区分为“消耗社会”“劳动社会”“工业社会”和其后由苏联与美国所代表的新型社会,并分别对其进行了一种新型的新意解读,从而呈现出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图景,也为他自己所梦想建立的“普遍历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他认为“每个系统的增长限度不仅取决于自身,同样要由与其相关的系统限定”。“对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而言,直接的限制都是由另外的个体或群体给予的”。

“人们平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密不可分,且很有可能影响它们的运行。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依存于地球上的“能量流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会反向另一个极端”。

为何一部书在过去70多年的时间里不被重视,而是一直到了今天才被再次提出和出版?想必都不会是平白无故或无中生有,就像这些年人类社会学家项飚教授会被广泛关注,背后也有其社会需求的因素在。巴塔耶想通过一个在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基础上多出来的观看角度,去重读或重思当下,过去以及未来。

个人尤为喜欢巴爷对耗散概念的解读,以及被诅咒部分的概念定义,这种损失不同于耗散,虽不能带来增长,但它是不可避免的损失与必要。正因为有着这个部分的存在,工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才不会因自身系统必定会造成的过剩资源而带来瘫痪。

而这个注定被不求回报地损失掉的过剩资源也就是“被诅咒的部分”。如果不及时消耗自己过剩的能量,比如美国这个系统本身就极可能崩溃。而美国始终就一直存在着这个问题,两次世界大战在某种意义上使它巧妙的消耗了自己的过剩资源免于崩溃。而实施的那个马歇尔计划,就是符合着一种普遍的经济学原理。

当时的美国与苏联相比,已经处在能量积累的限度边缘,这才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正原因。苏联的危险和终结,就源于它的积累走到了自己的尽头,马歇尔计划就是用对过剩能量的安排来对抗斯大林计划中的积累。

巴塔耶认为,战争常常加速社会发展:除了苏联本身,我们,我们的思想自由、我们较为灵活的社会关系以及我们的国有化工业和服务,都是动摇欧洲大陆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口和生活水平本身都在总体上不断改善。然而,我们很难遇见第三次战争会带来什么。

所以,世界的和平是动态的,即唯有一种“动态和平”才能满足改变的迫切需要。静止与沉睡在必要时只能是战争的先兆。

这个“被诅咒的部分”的概念不单指国家(的历史和现在),还包括集体和个人、同样具有系统性质的组织和结构。国家是一个系统,集体也是一个系统,在个体的结构里也有着一个系统,如果不及时消耗掉自身已然过剩的能量,都会造成自身的系统崩溃。

《被诅咒的部分》读后感(五):“夸富宴”背后的逻辑

在《被诅咒的部分》里,法国哲学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描述了美洲部落的一种习俗:首领将大量财富隆重赠予对手,目的在于羞辱、挑战并强迫他。受赠人若想消除羞辱、反抗挑战,就必须举办一次新的,更加慷慨的夸富宴来进行回应。

夸富宴在人类学文献中非常著名。最初关注这种现象并系统分析的哲学作品,是马塞尔·莫斯的《论馈赠》。莫斯指出,“交换与契约总是以礼物的形式达成,理论上这是自愿的,但实际上,送礼和回礼都是义务性的。”每个人都力争比别人给出的更多,成为这个竞赛的赢家,这种行为建立在两个原则基础之上:信用与荣誉。不是马上偿还,而是稍后回报,这就是信用;如果回赠没有超过收取,就会像咱中国人经常说的——没面子。

巴塔耶肯定了莫斯所意识到的伦理行为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言,不妨视之为在“礼”和“义”的基础上建构的共同社会生活。不过,巴塔耶主要是从普遍经济学角度去剖析夸富宴,而且,比起原初的“建立联系”,巴塔耶更关注当代社会对它的消解。

巴塔耶说,夸富宴是一种财富流通的方式,但它将议价排除在外。当双方的对立激化、各自轮番表明可以给出更多的时候,这种财富流通方式就造成了无限与有限的自相矛盾。那就不再是送出礼物了,而是要销毁、损坏那些珍贵的物品,以示自己是欲望的主人而不是需求的奴仆。极端表现就是屠杀奴隶或献祭活人,通过把人“物品化”的方式作为炫耀。

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是“权力”的意志。赠予人在表面上损失了财产,但在受赠人消除由此产生的义务之前,两者实际上处于黑格尔所阐释的心理上的主奴位置。所以,巴塔耶说,夸富宴无法被归结为对损失的欲求,它带给赠予人的不是报复性回赠中不可避免的财物增加,而是它给予最终获胜者的“地位”。

在乔治·巴塔耶生活的时代,下列事实为他的批判理论及其独特阐析提供了根据:工业文明不合理的迅猛发展;生产与消费、增长与倒退之间的不协调;大国侵略扩张的野心;频繁的战争灾难;核威胁;剥削的加剧;阶层的分化;人口增长与环境负荷……所有这些都指向巴塔耶称之为“被诅咒的部分”,指向人与世界和谐关系的破坏。

这个世界不仅苦于匮乏与不满足,发达工业社会奇异而疯狂的一点,还在于无度的挥霍与无休止的消耗。巴塔耶认为,相对于生产,财富的“耗费”才是首要对象。“耗费”构成了这部论著的核心要点,也是作者深刻敏锐之所在。

从文化分析角度,巴塔耶以自然界的三种奢侈——吃、死亡和性生殖切入,指出地球生命史主要是疯狂的丰盛的结果,现代权力经由劳动和技术的扩张以及人的异化导致越来越密切的集中。财富的消耗加剧了斗争与破坏的维度。巴塔耶在论述中引入了印度的贫困问题。他认为印度的贫困问题无法同这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及其与工业发展之间的比例失调分开,印度工业增长的可能性也无法与美国的资源过剩分开。巴塔耶的矛头还指向战后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在他看来,国际局势的博弈也包含着“夸富宴”背后的逻辑,美国的经济压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工业过剩的消耗,马歇尔计划就是一种解决方案。在本书的结束部分,巴塔耶从普遍经济学原理回归哲学探讨,就增长的这一从属关系,强调个体应当拥有自我意识,一种不再以任何物为目标的意识。

这部中文译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巴塔耶为《社会批评》撰写的《耗费的概念》,当时他35岁;二是同名的《被诅咒的部分》,出版于1949年,当时他52岁。归置一处,更完整呈现了巴塔耶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巴塔耶很多元,既是哲学家,也是小说家、批评家、历史学家,还是经济学家。巴塔耶自觉甘当“边缘分子”,以至于《被诅咒的部分》出版一年内只卖了50本左右,但他逝后很快刮起“旋风”,福柯、布朗肖、罗兰•巴特、鲍德里亚等人都深受他的影响,或许,站在角落,视线更灵活,视野也很不一样。

《被诅咒的部分》作为普遍经济学,巴塔耶的出发点实际上仍然是宗教的,所以还是要从宗教角度去理解吧。除了基督教,这本书里还有一部分谈到了伊斯兰教,北美阿兹特克人的世界观也是宗教性的。

因为求发表,很多敏感点要避开。宗教的、政治的、色情的,这些话题都不行。然而这些实质上是巴塔耶哲学的核心要义。乔治·巴塔耶受尼采“反基督”的影响,也对萨德侯爵和性变态感兴趣,而几乎所有的法国哲学都是政治的,所以,我这篇写得实在不咋样,抱歉,实际上偏移了,请阅读原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