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过子夜灯犹明读后感锦集

《时过子夜灯犹明》是一本由李鹿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过子夜灯犹明》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P127 鲁迅《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P130 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P163 萧红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

P167 郁达夫故居:拾级而上,站在廊下看水幕在四周垂落帷幔,确有钓雨耕烟的闲适心境。(作者句)

P182 “一位诗人,他住在历史上,他是个仙人;若是住在你的楼上,他便是个疯子。”

P193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P244 林语堂 此处果有可乐,我即别无所畏。

《时过子夜灯犹明》读后感(二):月亮的另一面不为人知

这个世界有许多名字,我们仿佛熟稔,好像口中的某个亲戚一样,然而今天读完这本书,合上书页,才蓦然发现其实每个名字,TA不是一个平面纸张上的名字,TA有父母,也可能会有儿女,有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有故事的人。

比如,看到老舍跟他小孙女说:“跟爷爷,说再见——”的时候,我停顿了,湿润的眼眶和忽然揪着紧了一下的心;比如,茅盾晚年时思念他早逝的女儿:“霞,霞,沈霞,虽然绚丽灿烂,但出现在日出日落的时候,短暂而容易消散……”;比如,田汉与老母亲一直生活在一起,在他被捕后,易克勤(田汉母亲)每天坐在门口等,最终,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在绝望中去世;比如,郭沫若的家庭支离破碎,他却未能说出跟总理求情的话时候的无奈;比如,林风眠与自己的徒弟赵无极的抱头痛哭……

这一幕又一幕的身影仿佛在这些人的旧宅里,氤氲在光线下,变得丰盛,饱满起来。

最让我意外的是鲁迅爱子这一段,鲁迅是我们青春期的噩梦,因为语文课本上但凡鲁迅的文章,最怕看到的一个作业就是大段背诵,那时候的我,根本无法理解他的时代,他的自嘲,他的才情,只是填鸭式教育机制下的逆反心情,然而这本书让我一下子释怀了。他先进的“陪伴式”教育,成了现代妈妈眼中可遇而不求的模范老爸。

别人的人生,几页纸写就,要知道这背后的故事远不止这几页纸,可是这几页纸确实最真实最重要的几页纸,不仅让这些大家的人物形象丰富起来,更让我感慨时代的发展,自由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样的丰富,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时过子夜灯犹明》读后感(三):那些藏在故居中的故人、故事

欢迎关注本人公号“启风居”(qifengju727)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每次外出旅行,我都会习惯性地寻访当地名人故居,想象一下他们当年的生活。

各地幸存下来的故居,大都不向游人开放,它们或者被机关占用,或者改建为餐馆,或者依旧作为民居使用。真正被辟为博物馆,并允许参观的故居,数量有限。

由于生性懒惰,对这些可供参观的极少数故居,我也是不知珍惜,往往走马观花——去之前不做功课,回来后方觉懊恼。除了房子一律很大外,没留下什么其他印象。

幸运的是,现在有了一本《时过子夜灯犹明:故居·故人·故事》,不仅将北京、上海两地故居几乎“一网打尽”,更还旁及杭州、哈尔滨、台北等地,堪称“故居宝典”。

图:本书部分目录

作者李鹿(本名李响)是我在《国家人文历史》工作时的同事,知道她早在2012年就开始这一系列文章的创作,历经数年,才陆续完成本书。

书名“时过子夜灯犹明”,取自作家阳翰笙回忆茅盾的一篇文章,原意是称赞茅盾一生都在辛勤工作,这里被李鹿借来当书名,希望表达的是,主人们过世多年,但在人们的心中,还留有属于他们的点点星光。

书中涉及的故居主人有14位,最多的是文人,有胡适、鲁迅、老舍等;其次是艺术家,有梅兰芳、林风眠、田汉等;第三是政治人物,包括了蒋介石、宋美龄和司徒雷登。对于这些名人和故居间的关系,李鹿在后记中写道:

以往那些泛泛而谈的故居类图书,通常模式化地先对故居沿革、陈设,及人物生平做一简要介绍,再抒发一些诸如“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

李鹿完全脱出此种窠臼,首先她如历史学家般搜集资料,践行傅斯年所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其次她发挥作为记者的专长,考察故居、采访故人;第三则在文字上展现了过人的才华,温婉、亲切,让读者随之走进故居主人的世界。

故居的一切细节,无论屋内的陈设,还是院中的草木,李鹿都不放过。老舍故居墙上挂着一幅李可染的《耕牛图》,李鹿细心翻查史料,发现那是抗战时期,老舍在李可染的重庆画展上购得。

郭沫若故居原是恭王府的马厩,院中有一棵不起眼的银杏,其特殊意涵也被李鹿发现,那是当年郭沫若为祝福夫人于立群早日康复,特意从大觉寺带回,亲手种下,因此这课银杏被郭家人称为“妈妈树”。

图:本书中的郭沫若故居照片

很多现在已经不存的陈设,李鹿也都通过相关人物的回忆,还原给读者。北京的梅兰芳故居中,现在客厅里只能看到一些大件家具,李鹿则说明,这里原先挂满郎世宁、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画作,及紫檀、黄花梨等材质的条案、琴桌等。

李鹿知道,徽州胡适故居的二楼,不该空无一物,那里原是胡家的“藏书阁”。她向村里人打听,得到了答案:

有的人现存故居不只一处,把这些故居串在一起,就是那里主人的一生轨迹。

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少年时和父母住在耶稣堂弄;后来到北京创办燕京大学,住在作为校长办公室的临湖轩。临湖轩位于未名湖畔,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鹿,对这里当然不陌生。在她眼中,临湖轩是燕大师生的“乐园”,他们曾在这里举行婚礼、开办晚会。

图:本书每篇文章后,都贴心地附上故居地址

其实,“故居”只是线索,“故人”和“故事”才是作者最为看重的部分。在这本《过子夜灯犹明》中,李鹿为读者展示了名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鲁迅是大众印象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严肃得让人胆寒。李鹿则在上海景云里看到他的“怜子如何不丈夫”:

书中还有两篇文章,留给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分别写了台北的士林官邸及纽约的别墅、公寓。蒋、宋两人的生活习惯、温情故事,如此出现在李鹿笔下:

腌笋蘸芝麻酱是蒋介石家乡溪口的吃法,他在士林官邸是每日必吃。

图:本书中的士林官邸照片

总之,故居与名人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希望李鹿有空的时候,能把天津、青岛等地的名人故居,也能逐一写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