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读后感摘抄

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读后感摘抄

《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是一本由[美] M.斯科特·派克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读后感(一):心灵第四层次的牛爵爷

“牛顿晚年转向神学,成了唯心主义者。” 这个谣言我曾经深信不疑,因为我有不少信仰基督教的朋友和亲戚,他们都曾提过这一点。而且牛顿手稿中的确有大量有关“上帝”的描述,想想似乎也可以理解,将理论无法解释的东西归因到上帝,也是一条晚年达到内心平静的捷径。 后来才发现,自己太naive。 牛顿生活的年代,宗教势力无比强大,“上帝”对牛顿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选项,他生下来就是个基督徒,“上帝”就是牛顿世界观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他根本不是晚年转向神学,从头到尾他都浸润在神学之中。但即便如此,牛顿一生还是在努力摆脱神学中通常意义上的“上帝”对自己的影响。 比如,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用其解释天体运动之后,却无法解释天体沿椭圆轨道旋转的起因是什么,即最初到底是什么力量“推”了一下,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推动力”。牛顿解释不了,只好将其归因到所谓的”动因“,其使用的是”agent“一词,不少译著中将其译为”上帝“、”主宰“。但实际上,牛顿曾经明确写道:这个动因(agent)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是我要留给读者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再比如,牛顿曾经在手稿中写到“上帝只是一个代名词……一个永恒的、无限的、最完美的却没有支配权的神(Being),不是上帝,而是自然。”除此之外,他还明确表示,“我们对上帝的一切想法,来自模拟人类的方法……”这说明,牛顿认为尚不可知的部分应该归因于“自然”,人格化的上帝的形象只是来源于人对自身的模拟和想象。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堪称大逆不道。 信仰基督教的朋友认定牛顿晚年转向神学、成为唯心主义者的重要论据,是其曾经发表过《关于旦以预言书和圣·约翰启示录的意见》,即俗称的“注释约翰启示录”。很多人认为“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于牛顿晚年,但实际上,这本书成书于牛顿盛年之时,只是由于当时该书无法通过宗教机构的审查,不得不拖到牛顿死后才出版。讽刺吧?如今被当做牛顿笃信宗教的重要证据,当年在教会看来,是彻头彻尾的违禁品。 这说明,牛顿来写“注释约翰启示录”,是为了澄清罗马教廷对教义的歪曲和欺骗,他认为这对基督教危害巨大,而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用理论证明上帝的存在”。综上所述,牛顿一生都是基督徒,宗教作为他世界观拼图的一部分,不可能被完全磨灭。他的确在宗教研究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一生都在反对“人格化上帝”的存在,许许多多提到“上帝”的论著,都只是用来替代“尚不了解的自然”。之所以无法直接这样去表述,是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牛顿的一生,不是很多人口中所谓的从唯物主义者到唯心主义者的一生;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天生的基督徒,牛顿的一生,是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的一生。

《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读后感(二):机缘巧合误读,来之安之小感

好久以前就有一本,那时候拿起又放下最后扔了。最近一个朋友推荐,说是此书对他影响非常大,已经反复看了好几遍,如此倒是又激起了我的兴趣,怕不是那时候的自己“有眼不识泰山”,错过了精品。当即下单一本。

一看目录,有点摸不清路数和逻辑,只好直接开始翻看。书名是与心灵对话,所以书里大多是讲一些心灵相关的话题,如痛苦、责备、思考、爱自己,对死亡、性、宗教等理解等等。书中一些观点倒是蛮触动,不过,名不副实,感觉没那么神奇,也可能,不是很适合现在的我吧。

罗列下书中有印象的几点。一是官能性痛苦。痛苦并不是真实存在,只是因为恐惧害怕和未知,因为个人拒绝去思考面对接受而引起的痛苦。这种痛苦相较于其他痛苦更大更虚幻,解决方式,就是用理智,去面对他,接受它,解决它。二是“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他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宽容了别人,平静了自己的内心。非常cool。同理,不生气、不发怒、不熬夜、不喝酒、不抽烟等等,一切危害健康的事情仿佛都可以套用,如此看来,记恨、生气、熬夜和喝酒抽烟一样可恶哟,因为他们都不利于健康,看来得尽量不生气、不熬夜才好啊。三是“极端个人主义者恰恰忽视了事情的另一面”。那么个人主义是否合理之判断标准是什么?大概是个人的某种行为是否妨碍了某种关系,妨碍了其他人。比如迟到这件事,对我是有点爱迟到,可是,如果坐班车我就不会迟到,但是上班我总是会迟到。剖析原因就是,我一直认为坐班车迟到会影响到同事利益,而上班不会。实则不然,上班迟到,损害的是集体的纪律性,部门其他人对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部门负责人纪律管理的威严性。上班迟到,也是个人主义不合理的表现,得改(一不小心个人带入了,哈哈哈哈哈)。四是不要害怕破碎,困难、低谷,这些都是人生的惊喜,走过他们,你将得到成长。五是匿名戒酒协会,过往在外国电影电视剧中惠看到,却没有认真留意看,书中对他倒是非常推崇,有点好奇,激起兴趣。寻找信仰会有用。六是“我们不可能通过父母同上帝建立起联系,我们必须同上帝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这句话倒是很打动我。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事件、真实、真理、知识本身,而不是父母、老师等媒介,否则我们的认知终将受限制,无法突破。

不知不觉居然写下了这么多点(深夜疯狂输出,下午喝了太多茶,这会子倒是精神抖擞了,实在不应该,毕竟熬夜和喝酒抽烟一样可恶,下次改,下午3点后不喝茶)。好了,最后,推荐我书那朋友说,他看的是1,我买错了买了3,3没有1好看。。。。。。Ok.......改日再看1吧!

《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读后感(三):与心灵的对话

利用一天时间读完了,里面有一些我不太感兴趣也不太能理解的话题,例如宗教,可能宗教对于人的精神心理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再例如性。特别是心灵的探寻这部分,没有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把我绕糊涂了。

第一章意识与痛苦 人生本来就是充满痛苦的,而一个成熟的人必然历经痛苦,不逃避痛苦,这才是成熟的表现。勇敢是当害怕的时候仍勇于去面对。痛苦分为神经官能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 第二章责备与宽恕 宽恕他人就是放过自己,责备他人只会永远让自己陷入黑洞里。责备像是一种自虐自毁,断送自己喜欢的东西,心中充满狠。宽恕唯一方式就是停止责备。宽恕是先在判定对方有罪的基础上才能生效。 第三章复杂的人生 里面有我挺喜欢的理论,就是有心理疾病例如人格失调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导致他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习惯逃避,思维混乱,拒绝思考,所以他们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哪怕非常简单的问题。世界是变化莫测的,理性思考是必要的,这里可以参考《谁动了我的奶酪》。随波逐流就是拒绝思考。但是思考同时要避免在行动上陷入极端,理性的思考必然是综合的顾全大局的。使命与人生这一节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讲述的天命,人听从天命的召唤至少能得到安宁,每个人天命都不一样。我们可以把厄运看成伪装的恩赐而不是把好运。要懂得感恩,发现世界的美好。

第四章 自尊自爱 第五章 感受神秘 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是无知的。而正是困惑激起了我们探寻真理的激情,所以它是福。对于不知道的东西,我们要承认。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与热情永远重要。 第六章 心灵成长的四个阶段 无论我们走得多高多远,我们都无法摆脱心灵早期阶段保留下来的遗迹,检查自己的地牢,多自醒。“每个圣徒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第七章 神话:人性的旅程 神话可以深刻反映复杂而丰富的人性,包含伟大的真理。而神话童话传说之间又有区别。它具有矛盾性又具有多重性。里面写了有责任的神话、万能的、《圣经》里的、善与恶的、英雄的。

第九章 未知死,安知生 不可否认,我也是一个及其害怕死亡的人,害怕失去家人朋友。死亡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死亡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所以面对死亡最合适的应该是直面死亡,体验死亡,而不是逃避。这样你会更珍惜每一天,更懂得生命的意义。特别当你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的时候。这里也提到了疾病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是及其密切的。学习生存与学习死亡同样重要。正因为我们自恋,极度强调自尊,才导致我们过分惧怕死亡,聪明的方法是尽早地面对死亡。“既然我肯定要死的,那么我总是不能放弃愚昧而陈旧的自我,又有什么意义呢?”不用再背负自我保护的沉重负担。

第十章 物质与精神 有一句话很好:孤独实际上就是潜藏在抑郁背后的自恋与自大。这大概说的就是我吧。所以应多去赞美别人。明确划分政府、科学和宗教的势力范围,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学越发现,我们内心越空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