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1000字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1000字

《牛顿手稿漂流史》是一本由【英】莎拉•德里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一):为什么要看牛顿手稿?

说到牛顿即使在中国也在家喻户晓的存在了,尤其是苹果砸牛顿的那个故事非常的出名。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看牛顿的手稿漂流史呢?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手稿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直接看牛顿的传记,包括我也是。我看书时就带着一个疑问,作者写这本《牛顿手稿漂流史》是想让我们知道什么?牛顿手稿的手稿又有什么好看的呢?

牛顿手稿

看完这本书后,还真别说,牛顿的手稿还真有意思,颠覆了对牛顿的认知。而因为手稿的存在,对于牛顿的争议存在了几百年。为什么我们要读作家的手稿?因为其中记录的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构思过程,我们可以从其中的创作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这些极富创造力的天才本身。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所不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就拿牛顿来说,他对外所展现的是一个科学大佬的存在,微积分重力学等等有很多理论知识都是他所提出的。

但是这只是牛顿想展现给我们的一面,而手稿中却表现了牛顿的另一面,在他的手稿中有神学、炼金术等各方面的记录,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发现牛顿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很容易生气性情比较暴躁。牛顿的后人其实一开始是并不想将这些手稿公之于众的,因为这会有损牛顿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而之后翻阅过牛顿手稿的人,围绕牛顿的好与坏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并且都是通过写牛顿的传记来进行的。

怎么说呢,牛顿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其实在我看来虽然通过牛顿的手稿了解到老年的牛顿有点不符合常人所了解的牛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尊敬。这整本书的内容,基本都是在讲述牛顿死后,这些手稿的去留问题。在牛顿死后,他的藏书全部被卖掉,而手稿则被当不值钱之物保存着。这让我不禁想到我死后所买的这几千本书的去处。

这本书除了围绕牛顿手稿相联系的人与事之外,还带我们了解了当时一百年前英国的书商是怎么买卖的以及牛顿后继科学家们与牛顿手稿的故事,整体来说这本书可以当做是牛顿传记的一个补充,可以更加了解牛顿。

如书中所言不久之后所有现存的牛顿手稿将上传在网上,到时候看到所有的牛顿手稿全部合并一定很壮观,虽然看不懂但还是觉得几百年前的手稿能保存至今很牛逼,有点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在了。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二):破解牛顿手稿的探索之旅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 全才 」,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牛顿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英国人。1687年,牛顿在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也成为我们中学时代的物理课堂的重点。除了物理学的贡献,牛顿还在数学领域创立了微积分学(这是另一门让我们恐惧、挣扎的学科)、提出牛顿法;并在经济学上,提出了金本位制度;天文学上,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是有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除此之外,牛顿在哲学层面、在神学层面,都有着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

封面

1727年,84岁的牛顿在伦敦与这个世界永别。他遗留下的近千万字的杂乱手稿由外甥女及其后代继承。19世纪末,手稿中科学部分的内容被捐给剑桥大学,其它内手稿则继续留在继承者庄园中,直到1936年在苏富比拍卖,从此流散世界各地......在牛顿手稿三百多年惊心动魄的经历中,围绕着牛顿手稿发生了很多或奇特或普通的故事,曾写过 《居里夫人传》的英国作家莎拉•德里通过档案查询、采访在世当事人及牛顿研究者等方式,逐一了解手稿的漂流故事与现状,然后以侦探小说的笔法,在这本《牛顿手稿漂流史》中,为我们讲述「牛顿手稿的探索之旅」......

这趟旅途的起点是1727年的伦敦。长寿且神志清醒的牛顿离开之前,并没有就遗产给出具体的建议。这让他的继承者们吵成一团,也揭开了「近千万字的杂乱手稿」无常的命运旅途的帷幕......

旅途的第二站是依旧还在英国,但开始发生了分化:继承者将适合出版的手稿整理出来,并于1728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最后一卷,1733年出版了《对预言的评论》等手稿......

旅途的第三站是牛津新学院与继承者位于汉普希尔的赫斯特本庄园,手稿中科学部分的内容被捐给剑桥大学,其它内手稿则留在继承者庄园中,并开始数百年的静默......

内封底

就这样,莎拉•德里沿着这份近千万字杂乱手稿走过的路,一路探索数百年来科学以及科学家的地位变化,一路分析牛顿在世人眼中形象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缘由;并借由手稿阅读者、持有人等身份,侧面带我们认识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希伯莱语文学和语言教授亚伯拉罕•亚胡达,以及诸多贵族子弟、剑桥大学教师、善本书商、美国商人等等不同身份的牛顿迷。但对我们来说,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背后,是一段我们陌生的历史及陈旧的社会认知观念,所以阅读时,关于文化、关于社会、关于历史,很多知识点都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比如炼金术,而了解这些,可以让我们离牛顿更近一些,也更全面地了解牛顿。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三):带你认识一个真实的牛顿

牛顿生活在17至18世纪,是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堪称科学界的百科全书。恩格斯就曾说过: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穷级数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学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为什么牛顿这么牛?我想是与他勤于记录、善于总结密不可分的。中国有句俗话: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这点适用于任何人,牛顿也不是神,他在大学期间就养成了影响其一生的好习惯——记笔记。他的第一本笔记写于本科一年级,此后也一直笔耕不辍,始终坚持记录所思所想的习惯。

其实,记笔记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笔记可以直观地反映我们的当时的思维模式、思路和想法。也正是记笔记的过程,使牛顿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技能,也使他日后在诸多领域得心应手。这些能力并不局限于高超的数学技巧,或在物理学和光学上的敏锐洞察,还包含了一些更为基本的能力,比如对某一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记笔记的能力。没错,记笔记的能力,这也是牛顿能够在过世后留下800余万字手稿的原因。这些大量手稿留给后世的宝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们不仅可以揭示出真实牛顿的性格和生活情况,而且对于科学的进步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牛顿手稿可谓历经坎坷:曾经被隐藏数个世纪,又在拍卖会上失散,最后终于被艰难地重建。《牛顿手稿漂流史》这本书正是以这些手稿为中心,讲述它们被隐藏、发现、重建的故事,以及由此展现出的不一样的牛顿,和他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人,有的只是完美的人设而已。牛顿也不例外,虽然成就卓越,但是其性格和人品也是有阴暗面的,对科学史颇有研究的弗朗西斯·贝利通过搜寻历史文献,发现牛顿敏感易怒、睚眦必报甚至两面三刀,是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计代价地打击对手的人。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主要成员,牛顿曾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在当时比自己名气稍弱的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这在现在看算是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了,但是在那个缺失公平缺乏监管的年代,受害者也只能忍气吞声,并最终在遗憾和不甘中死去,而其耗费19年辛勤观察得出的星体记录,直到死后多年才被完整出版。

《牛顿手稿漂流史》中最吸引我的,还是牛顿手稿的一系列遭遇。作者莎拉·德里犹如一名嗅觉灵敏的侦探,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到关于牛顿的大量资料,并用生动的文字,将300年来牛顿手稿的命运一一展现,谱写出惊心动魄的追觅故事。这些珍贵的手稿有的被收藏、被转赠过,有的曾被贱卖、损毁甚至流亡海外,但庆幸的是它们大部分被保存了下来,也便有了机会,让我们在今天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牛顿。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四):原来你是这样的牛顿

牛顿发现地心引力是因为被苹果砸到了头吗?

为什么砸到牛顿的是苹果,而不是其他东西?

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真如历史中记载的那样,是个科技英雄吗?

牛顿的研究所涉领域非常广泛,为何几发表了少数的著作?

牛顿为什么终身未娶妻,也未留下遗嘱?

牛顿的一生其实很简单,他没有过多的坎坷,陪伴他的只有研究,从二十几岁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他的人生便从此与研究为伍,走向了巅峰。

他的一生果真如此简单吗?1727年,牛顿于伦敦去世,享年84岁。除生前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光学》等少数著作外,留于世间的是他近千万字的杂乱手稿,这些手稿涉及领域除了力学、数学、光学外,还有神学和炼金术等。那么他的这些手稿流向了哪里?除了研究价值,这些手稿与牛顿的生平又有何关联?

曾著有《居里夫人传》的作者莎拉·德里在其最新著作《牛顿手稿漂流史》中称:这批手稿在牛顿的外甥女及其后代手中将“科学”手稿辗转捐给了剑桥大学,而“非科学”手稿则经过拍卖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现绝大部分的炼金术手稿被收藏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而大部分神学论文则为以色列国家图书馆所收藏。

本书将以牛顿手稿近300年的“奥德赛”之旅为基点,讲述这段学术界仅知大概情形和零碎细节的历史,用这段漂流史完整的拼凑出一个连贯的历史故事,在故事中窥见真正的科学巨人牛顿的一生。

牛顿一生著作颇丰,为何只有少数著作发表?自手稿中我们不难发现,牛顿是一个痴迷炼金术的反三一神论者,这一形象与其生前如日中天的声誉截然相反,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他的炼金术手稿被视为“不适合”发表和公开。

随着大量档案资料不断公开,牛顿不论是道德、精神还是智力成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度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直到牛顿手稿的拍卖与公开,一个真实的牛顿才重现于人们的面前。这段生动有趣的手稿漂流史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巨人生前的不朽成就,更多的或许是满足了人们对这位科学怪人私人生活的八卦心理。

作者将手稿的研究价值与牛顿尘封手稿背后的历史相融合,让我们在重新思考科学意义的同时,窥见一个“伟人”与“怪人”、“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五):手稿漂流,牛顿为“人”

牛顿名望太盛,你会想,我还看他的资料做什么?这可就来着了!《牛顿手稿漂流史》会还你一个不一样的牛顿。牛顿遗留的手稿引发了多少争议?手稿又流经了哪些人、哪些国家?现在又在哪里保存?莎拉为你一一书写。

毕奥认为牛顿在50多岁时经历了一次精神崩溃,精神崩溃之前是生龙活虎的牛顿,之后是老态龙钟的牛顿。也就是说,他认为精神崩溃前后的牛顿状态完全不同,即牛顿晚年的著作,如神学、炼金术学相关内容思想平庸,全是无稽之谈。布鲁斯特就此进行反击,并撰写了牛顿的传记,他认为在牛顿的一生中,科学和信仰始终交织在一起,晚年也并非精神失常之作。贝利大量搜寻资料,他发现了众多信件,描述了牛顿不为人知的一面,“牛顿敏感易怒,瑕疵必报,甚至两面三刀”。休厄尔又开始进行反击……许许多多的人都加入到对牛顿的研究中。

牛顿手稿,与其说是书写了牛顿的思想史脉络,不如说是揭露了牛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牛顿的著作往往充满理性,如《原理》,揭示物理世界客观运行的规律,手稿中的牛顿却“不那么理性”。手稿内容众多,相当混乱,争议不断,因此针对牛顿手稿的研究和追寻也不断。物理学界有一种执迷,试图将一切都归纳成大一统理论,亚里士多德如此,爱因斯坦如此,量子力学也是如此,但就今天看来,物理世界反而越来越繁复,繁复中充满精妙。究竟有大一统理论吗?我觉得没有,因为未知太多,人类永远无法自负地说出“万物必将归一”。

再说说牛顿,教科书中的牛顿极为天才,而“苹果”的故事也将他本人神话。为何年轻时致力于极为理性的科学,而晚年却一头栽进神秘学领域?牛顿作为基督教徒,或许是在努力提出自己的大一统理论——统一上帝与客观世界,但伟岸如牛顿,也无法从上帝的阴影中脱身。

手稿蕴含了伟大人物的思考历程和思想结晶,但能懂的人终究是少数,能从中利用精神内核的人更是少数。为何手稿拍卖在近代如此火热?我想手稿是用来差异化的东西,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手稿就类似于名牌包包、奢侈品物件,“我有你没有”就是一种尊贵的象征。自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对偶像的崇拜,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手稿类似于明星签名,那种贴近偶像的感觉必定相当令人着迷。收藏也是如此,是为了满足一种难以言说的执着和沉迷。(适度怡情,过度伤钱呐!)说来也巧,手稿最终会从不知价值的人手上流转到知其灵魂的人身边,在苏富比拍卖会上,牛顿遗留的剩余手稿散落到世界十几位买家手上,但之后只有凯恩斯和亚胡达执着收集牛顿手稿,他们沉迷于牛顿手稿中构建出的曼妙世界,也笃定手稿的价值会继续上涨。有趣的是,我之前压根没有想到凯恩斯和牛顿之间会有交集。凯恩斯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共拍下了38件物品,却在之后后悔不迭——买少了!浮现出一个大佬因为没拿到另一位大佬珍贵资料而一脸遗憾的表情。

手稿如此重要,却在亚胡达逝世之后命途多舛,直到科学史这一高度专业化的学科诞生之后, 牛顿手稿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置,,最终得以重见天日。书的最后说到,如今绝大多数牛顿手稿被保存在了研究型图书馆里,大约半数的手稿回到了剑桥大学,也是好归宿了。

手稿变迁几百年,在书中宛若一瞬,穿越了时光穿越了空间,我们在现代书本中领略手稿背后的牛顿,那位非“神”的牛顿。无穷的远方,无穷的故事,都和你我有关。

这本书设计蛮特别的,外封有点像硫酸纸,又比普通硫酸纸厚很多,同时有烫金印,摘掉外封,正面能看到牛顿画像,是油画质地,背面是一份手稿,确实混乱不堪。我也看过达芬奇手稿,有一点挺好奇,外国人英语写成这个样子,自己真的能看懂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