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玫瑰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玫瑰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玫瑰时代》是一本由Clara写意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玫瑰时代》读后感(一):《玫瑰时代》里最让我惋惜的人,一缕艳魂齐姐儿

《玫瑰时代》里的三个女主角最让我惋惜的是齐姐儿,不仅因为她的结局最凄凉,也因为她整个人生的调性都是凄美的火红色。齐姐儿出身太低,心气儿太高,长得太美,际遇太糟,亲情缘薄,又贪恋人世间血脉里的那一点温暖,终于遇到世界上最爱她的男人,又没有底气和力量抓住,在大时代里如同蝼蚁却不自知,一生与命运抗争,关键时刻却又总是选择错误。她是一个时代里最艳丽的刹那风景,一个华丽而悲凉的背影。

《玫瑰时代》读后感(二):黄莺——乱世里一颗明珠

黄莺之所以是三个女主角中最重要的那一个,带动故事发展和走向,除了她三观正确,其实她遇到的波折应该是最多的。妙妙家破人亡,遇人不淑,抛夫弃子,改名换姓,换了无数个地方,伪装各种面孔,但妙妙遇到的这些事通常都是妙妙自己主动选择的,而且她都把控着自己的命运;但黄莺不一样,她遇到的事都是命运推到她面前来的,母亲死亡,父亲另娶,心仪之人爱上他人,战争来了,她家破产了,仆佣散了,疼爱她的人走了,死了,她都只能一一面对。我没看到她怎么激烈反抗,看起来她好像永远都在顺从命运,但她没有哪一次损人利己,她永远为别人想的更多,为自己想的更少,她是那个乱世里一颗明珠。这个人物看起来很美好,但我觉得她实际上应该常常在夜里哭泣吧?作者没写过她怎么哭,但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命运面前,如何能不流泪呢?整本书里,刻画最深刻的应该也是黄莺,作者把一个看起来没什么复杂人性的女人写得特别生动。

《玫瑰时代》读后感(三):“玫瑰时代”,确实称得上一个时代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网络时代让一切变得简单,也让一切变得纷杂。碎片化的信息充塞天地,用时间精力去读完一个长篇似乎是件太奢侈的事。

感谢《玫瑰时代》,让我又拥有了这种久违的美好。最初对它感兴趣是因为书名,很大气,也很狂妄,印象中用上“时代”这个词,似乎得是王小波那样的量级。抱着好奇打开随便翻翻,却一下子就被作者细腻的文笔、磅礴的时代背景抓住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故事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展开,果然当得起“玫瑰时代”这四个字。

故事是用时下影视中常见的多女主分线条进行的。齐姐儿、妙妙和黄莺三个女主,分别像三朵颜色各异的玫瑰,有的美艳,有的清新。难得的是作者能够将这三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诠释得很好,读到这本书的后半部,三位女主角仿佛历历在目,对她们各自处理事情的方式也觉得完全自然合理。

相对的,书中的男性面目就略为模糊了。这可能也是“玫瑰时代”这个书名的寓意吧,作者的着力放在那个时代的女性身上,男性只不过是成就她们命运的人而已。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人物刻画,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人物性格的来龙去脉都有交代,人物的形象非常鲜明饱满,情节发展也没有生硬感,而是合情合理。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它超越了很多时下的小说。

《玫瑰时代》读后感(四):《玫瑰时代,一封写给红楼梦的情书》

随手翻开《玫瑰时代》,才看了几章,就看出了作者是个红楼迷。

近几年来,其实仿红楼语气的书不少,例如有名的《甄嬛传》。这种语气上的模仿在《玫瑰时代》里也有不少,不过看得出并非刻意,大概是作者对红楼迷得太久,吃得太透,已经深入骨髓,一不小心就会语气侧漏吧。

其实对红楼的模仿,语气只是低级别的。《玫瑰时代》里还有第二级别的模仿,就是吃穿住行的精致描写。黄家的宵夜,老上海西餐厅里的招牌菜,还有齐姐儿为诸葛光洗手作羹汤的老北京菜色:它似蜜、爆三样、笃咸茄、凉拌心里美、熬白菜、艾窝窝、驴打滚……有一种看贾府菜单的感觉,热腾腾的烟火气,让人觉得特别丰美。

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红楼迷的级别。《玫瑰时代》最难得的地方,是它对红楼达到了第三级别的模仿:虚笔的模仿。文中贞娘常唱的那首歌,分明与警幻仙子同出一辙;还有那个无名老者,简直就是跛行僧的化身。在第二卷的开头,无名老者也唱了贞娘的那首歌,虽然还未完全看懂,但我猜这首歌的每一句一定都有很深的含义,希望作者有机会能说明一下。

这里看得特别过瘾。用虚笔点出全文的价值观,似在文中,又在文外,这种美感,真的是红楼手法。同为一个红楼迷,我希望有一天能见到本书的作者Clara写意,一起聊一聊红楼,和这本写给红楼迷的情书——《玫瑰时代》!

《玫瑰时代》读后感(五):玫瑰时代——谁能忘记夜上海,谁能忘记旧时光

写老上海的小说,这几年好像少了,惊艳的作品也少了。但早些年有很多成功的海派小说,不乏名家名著。

最近朋友推荐看了《玫瑰时代》,十分惊艳。无疑这是一本三观很正的小说,从开篇就萦绕着爱国情怀,在歌曲中,在仆人的对话中,在女主角的爱情选择中,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除了爱国情怀,这本书还有更多让我惊艳的地方,比如经典的音乐。如果说老上海有什么是我们无论如何不会遗忘的,那音乐必然是其中之一,那些如今依然耳熟能详的歌曲《夜上海》《玫瑰玫瑰处处开》《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一遍一遍被翻唱,足以证明当年的老上海流行音乐何等优美,足以传唱百年甚至更久。这本书写的就是老上海歌后的故事,虽然每个女主角好像都不是哪个特定的真实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也能看出一些原型。比如我阿四,也就是黄莺,我觉得是第一女主,身上有周璇的影子,但出身背景似乎是吴莺音,但故事又跟谁都没关系,作者似乎借了1934年老上海歌后大赛的一点影子,另外安排了三个人去参赛,居然也非常合拍,与时代背景贴合得天衣无缝,引人入胜,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也很喜欢这位作家的文笔,语言非常典雅,对当时上海、北京的方言,80年前那时那刻的风俗、人文都写得很生动。

时代已经过去了,当时留下的音乐通过唱片、电影留下来,当时的歌后、影星们曼妙的身影通过照片、电影流传下来,很多年以后,成为我们凭吊的依据和我们无法忘记的旧时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