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100字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100字

《种玫瑰的男人》是一本由[冰]奥杜·阿娃·奥拉夫斯多蒂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种玫瑰的男人》精选点评:

●天哪,这不就是一个性瘾者妈宝男一夜情以后带带娃种种花,和老板装装逼的沙雕故事吗?矫情又做作,还特别假…

●平静,孤独,而又温暖的日常生活。而那生活中的园艺、路途、孩子、情人,真是美好啊!

●这本小说还是挺治愈的!

●难道没有可能一个生命先和另一个生命孕育出了新的生命,然后才发生了爱情?

●优美如诗的故事源自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简简单单的事情在小说中都生出一股不一样的意义

●看完后并没多少感触,Light Novel不适合我。

●又暖又冷 北欧人的幽默感好冷哦 我特别喜欢那个会好多语言看过超多电影的神父 修道院和玫瑰园 超好看

●温柔至极,暖到心坎里。很喜欢作者叙述的方式,喜欢他回忆,喜欢他的布局,喜欢他偶尔的恰到好处的比喻。还喜欢书里慢节奏的世界,好像读着读着,自己也活在了那个玫瑰花园里。

●冰岛文学的魅力被作者展现的一览无遗,让人为之倾倒。

●我们之所以与生活疏离,是因为我们不曾接近生活的真相,但是,当我们越发与生活疏离,却也越发迷失。我想我需要找到一条回去的路。然后,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故事。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一):世外桃源之感

前两天刚看完,挺不错的,从内容到写法都不错。确实象大多数评论说的,温馨,治愈。讲一个小男生离开家去一个远方的修道院种玫瑰的,学会独立,并成长为一个男人的故事。

喜欢是喜欢,不是那种拿起来放不下,一口气读下去的喜欢。也不是意犹未尽,久久不能释怀的那种喜欢。大概也不会重读。从头到尾,没有一刻热泪盈眶,快乐和悲伤都隐隐的,悲伤里也有爱有温暖,比如对母亲的回忆,父子三人互相牵挂,磕磕绊绊的生活,自己去做个小手术等。自我的发现,身体和欲望的了解,控制,发现爱情时的欣喜,直面以及表达的勇气,学习独自生活,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没有成长是简单的,是没有伤痛的,但本里的很平淡,又令人向往。让我感想最深的,是描绘的这个世界,人的世界,象世外桃源。那么平和地,安静地努力生活。不过份亲近,热络,没道德围缫,有距离,界限分明又心怀善意。一个年轻人有这种经历,这样成长。对我来说,这个太神奇。

男主未婚先得子,没被骂渣男,未婚妈妈没成怨妇。母亲意外出世,有个心智不全的双胞胎弟弟,没有悲苦不堪,没有孤独得要死,没有极端的情绪,强烈的戏剧冲突,无论是故事还是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种玫瑰,重现了一个花园的旧日风采。不会做饭,不会带孩子,不懂当地的语言,就去学。所有的困境来自生活本身,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一点点想明白,一点点成长。会错,会失败,错或者是做错的,但失败谈不上,成长了就不能说失败。——我还是功利,而且斤斤计较,所以说出这种话。书里没有。

故事肯定是理想化的。但那些属于普通人的经历和感受,很真实,也很动人,虽然不至让落泪,还是很动人。没有大悲大喜,绝地重生,逆袭,大富大贵,走向人生巅峰,就是做了自己喜欢,擅长的事,带孩子去教堂看光景。主人公述说自己内心的波动,在我看来至始至终他的内心都安祥的,安祥而平静,并努力生活。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大致如此。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努力就活得下去,心安理得地做个普通人,努力并幸福地生活着。

好看是好看,不明白这种书怎么会风靡?在欧洲,在法国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我断断续续看的,中间弃了也是有可能的,可爱,温馨,可是没那么吸引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地方,这种书会风靡?书里的人,书里有这个世界,也是他们向往的吧?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二):那座玫瑰园,Mottisfont Abbey Garden?

Mottisfont Abbey是位于英格兰南部汉普郡的一个古老修道院,始建于12世纪,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于1957年赠予了国民信托组织并开放给公众。如今这座修道院每年会有超过35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是英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除了历史悠久的房屋博物馆和定期举办的艺术展览外,修道院中还隐藏着一座世界级的玫瑰园——由20世纪英国园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格拉汉·托马斯,在70年代设计创建,以收藏了许多已经极为罕见的古老品种而闻名的古典玫瑰园。 花友们对格拉汉·托马斯这个名字可能会有印象,是的,奥斯汀推出的同名月季品种便是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穿过修道院的墙门,便是这座花园里最经典的视角,藤本月季爬满了拱门架,每年春天花开之时便形成了一条梦幻的通道。 通道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喷泉水池,周围环绕着8棵爱尔兰红豆杉,再往里走,便是焦点处的白色木椅,似乎坐上去便能拥有整座花园。 这个经典视角,便是托马斯最自豪的设计之一。

对于这座花园,用托马斯自己的话说:Few better sites could have been found for a garden of old roses than this。是的,你不太可能找得到比这里更好的古典玫瑰园了。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三):从熔岩地到玫瑰园:我不想过“正确的”生活

下午三点太阳就开始暗淡,真是叫人丧到不行。年末真是叫人丧到不行。开始看这本小说真是不能更正确的选择,傻笑着傻笑着就暖了上来。

《种玫瑰的男人》的主人公洛比,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热爱植物、醉心园艺,在决定未来道路时,与父亲产生了分歧。父亲希望他顺利进入大学,顺利过好一生。洛比却热爱双脚踩在潮湿的土壤中,亲手碰触有生命的植物的感觉。一年前母亲骤然离世的伤痛不曾痊愈,不久前女儿意外降生的惊惶仍未停止,找不到前进方向的洛比带着母亲生前种下的“八瓣玫瑰”,从冰岛苔藓遍布的熔岩地出发,踏上了不知归期的旅途,目的地是古老修道院辉煌不再的玫瑰花园。一路经历病痛和迷途,陌生的小镇、萍水相逢的人们、食物和花卉包裹着死亡的伤痛,也悄悄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我觉得《种玫瑰的男人》不仅仅是追寻人生方向的故事,也不仅仅是描绘了疗伤的旅程,还描绘了年轻的洛比成长的过程。旅程一开始,他还是一个让父亲担忧的儿子的形象。与搭车人的谈话中坦言,觉得自己在女儿和女儿的母亲安娜身边时像个多余的人。在小镇安顿下来后,安娜请他照顾女儿,他的第一反应还是不快。但与母女的相处过程中,他学着为女儿换尿布和洗澡,学着做菜时用拍碎的大蒜调味;为女儿迈出的第一步而兴奋,因女儿学会了吹口哨而骄傲。小说结尾处,洛比俨然已是父亲。对爱情,他也有了新的领悟。曾经他对激情的邂逅想入非非。在路途上看到一对老年夫妇车祸中丧生,才开始思索共度一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安娜让他明白了解一个人实非易事,让他做出“五十年大约等于和同一个女人共度一万八千两百五十个黄昏和夜晚”的浪漫计算。怎么说,love conquers all。

洛比热爱、了解植物,而植物也渗透到了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植物的爱是他对母亲的怀念和爱意。记忆中最温暖的,是夏日深夜和母亲在花园或温室度过的宁静时光。母亲出车祸的地方,他种了一棵矮山松来纪念她。母亲留下的念珠玫瑰更是凝结着他的浓浓思念,被他带在身边,种到美丽的玫瑰园。植物还是他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他会送大丽花和玫瑰来表示谢意,会送百合来表达歉意。珍藏的六叶的三叶草,他想送给占据心头的安娜。他觉得一个地方有了鲜活的花草才算是家。

最后附上超级可爱的超级影迷托马斯神父的不完全观影指南:

《厨师、大盗、他的妻子与她的情人》

《饮食男女》

《浓情巧克力》

《巴贝特之宴》

《巧克力情人》

《重庆森林》

《花样年华》

《安德烈·卢布廖夫》

《向玛丽致敬》

《红蓝白三部曲:蓝》

《第七封印》

《乡愁》

《塞萨和罗萨丽》

(看原版片无需字幕的语言达人,我们的托马斯神父中文很可以嘛  ̄ω ̄=)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四):食物和爱

刚看完的时候,内心里一直把文本的细腻和柔情归结为女性作者的特质,不过十几个小时后的此刻,我希望这是一个男性作者的真实人生,为什么呢?

我希望他作为家中的长子,双胞胎中的正常的那一方,能够勇敢地去面对衰老而丧偶的父亲,去承担照顾弟弟的责任,去承担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去付出爱从而得到爱。

我希望他有自己的热爱而不轻易更换,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是遥远国度的偏远村落,如果有了向往就一步步迈进,即便现实会超出他的接受范围。

我希望在这个冷酷的过度里,依然有男性的柔情在延续,依然有对玫瑰的向往,那种生生不息的热情是生活最好的展示。

可是我因为作者的女性身份打了个折扣,对他付出全部的爱去接受那个和“陌生人”生下的孩子,对他选择去爱甚至无法抗拒地爱上那个“陌生人”这一选择觉得过于理想化。还有对于他的热爱,那个带着理想色彩的伊甸园——种有几百个品种玫瑰花的修道院,后路将如何没有明朗而难过。要知道我几乎是带着爱慕注视着这里,这个即将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朝圣之地,究竟会有怎样的来路?我不得而知,同样我也无法预料那个“陌生人”会不会回来,回来是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不回来则成了现实的讽刺,因为难以预料,因为没有合适的结局,因为每一种都会落入窠臼。

所以我转而从人的角度去看这些故事的隐喻。去看他因为母亲的突然离世所带来的无法排解的伤痛,通过他与父亲的电话来不断丰满这段有关遗憾的过去。在这些电话中,甚至在后面他为了照顾女儿而尝试做各种食物的环节,我看到了一个现实:食物是与过去某个人链接的有效方式。

父亲每一次电话几乎都在谈论食物,谈论它的做法,父子二人通过食物来表露相互之间对同一个人的思念,而且父亲想通过这番举动为孩子营造一个母亲依然健在的假象,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们姐妹曾经为了一道菜的做法而交流,那是想通过自己的手去复原母亲的存在感。

当然食物也是产生感情联结的最佳选择,父亲和他们共同的好友不断分享食物的过程中,最终决定相伴余生,主角通过在厨房忙碌体验到的点滴与孩子的母亲有了更多交流。食物似乎是生活本质的集中展现,也许这也是饭祷爱的另外一种。

是的,我又猜测这是某种致敬,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生活、信仰和爱,都在这本书里了?关于宗教的细节不多做评论,但是这个因为巧合而出生的女儿像是一个天使,无意间成了村庄的救赎,相比主角拯救那些远在深山里的玫瑰,女儿对村庄里失去活力的人们的救赎恐怕更有象征意义。或许宗教都无法挽救的颓败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爱去让它焕发生机?

《种玫瑰的男人》读后感(五):读读圣经,可能会更加了解外国作品

读书的速度有些慢了,需要加快一点,不然计划真的会完成不了。所以选择了小说,觉得看起来会比较快,但是,这本不厚的小说也用掉了三天时间,好吧,好吧,只要是一本值得看的书,费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种玫瑰的男人》书名就吸引了我,让我想起我喜欢的那本绘本《植树的男人》,还有《爱花的牛》。非传统意义对某个人的定义,种玫瑰的男人,多么浪漫和温柔。豆瓣评分也不低。

读翻译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遇到翻译大师那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或者名社翻译这都是一种保证,不然读起来不仅没有美感,甚至不知所云。

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主人公终于到了那所著名的玫瑰花园,故事因为意外和偶然开始发展。前面的故事读起来慢悠悠的,“不知所云的描写”看的我云里雾里,当他终于到达玫瑰花园,一切终于清晰。

主人公的家中有爸爸,妈妈,弟弟约瑟夫,还有主人公洛比。洛比和妈妈很相像,热爱园艺,热爱玫瑰,妈妈在自己生日那天意外出车祸死亡,这让洛比开始一场不知归期的远行。

这场远行一开始,洛比就得了阑尾炎,当他终于到达那所著名的玫瑰花园,开始打理和恢复古老的玫瑰花园,与小镇人们的日益熟悉,让主人公终于有了找到自我的感觉。可是意外又发生了。

安娜带着他们意外的女儿来到了小镇,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大约三个月。洛比爱上了安娜,可是安娜选择再给她六个月的时间去寻找自我。

故事在教堂里八瓣玫瑰的阳光投影下结束了。

《种玫瑰的男人》开篇便引了《圣经·创世纪》中的文字作为全书的引语:“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有结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故事中还有很多涉及圣经的地方,因为对圣经了解的太少,仅仅读过《达芬奇密码》,很多地方不甚明白。

【作者:KEY-可以文化(来自豆瓣)

“我认为,西洋的思想,无不是以耶稣的精神为基础,或是解释、或是借用、或是抱有怀疑,尽管众说纷纭,但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一部《圣经》,就连科学与《圣经》也不是毫无关联。构成科学基础的事物,无论是在物理界,还是化学界,全都是假说,是从肉眼无法看到的假说出发的。由于信仰这种假说,才产生了所有的科学。”因此,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开门见山地提及《圣经》,那无疑是一个值得注目的现象。这一举动就好像作者向世人宣告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将属于由宇宙奥秘而引发的思考的范畴,它的内容决不仅仅停留于由无数个设计精巧的“偶然”所构成的令人啧啧称奇却缺乏意识的表象世界,相反,在作者所建构的那个世界里,表象不仅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美好”的,它还是有意义的。而“意义”,与其说是个人观点,不如说是一个人将上帝赋予他的观点再次诠释。如果没有圣,那些真善美不是都成为了没有根基的存在吗?而那被称之为“圣”的东西,除了是想象力的来源以外,更是贫瘠的拯救,就好像上帝把一切结种子的蔬果赐予你们作食物一般。】

在豆瓣上看到文章下的评论里的一段话。

所以把圣经放入下一轮读书计划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