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世界又老又穷读后感100字

当世界又老又穷读后感100字

《当世界又老又穷》是一本由[美] 泰德·菲什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世界又老又穷》读后感(一):噩梦版当你老了

看到134页人衰老的迹象,不由得心里发憷。

在三十几岁的时候,人更容易扭伤,更容易堆积脂肪,代谢速度变慢。记忆力衰退,罹患糖尿病的危险越来越高。四十几岁时容易罹患白内障,经常感到疲倦,身高每10年就会缩短2.5厘米,关节僵硬,经常有白发,或者希望自己在长头发,眼袋日渐明显,然后那个会长脂肪团就不是那么可爱的酒窝,然后性欲越来越低,性交变的快感越来越少,女子容易产生性交痛。

五十几岁时更容易骨折,还要换膝盖,牙龈开始后缩,越来越容易蛀牙,身体流汗变少,体温容易升高,体重不易增加,嗅觉和味觉也不再灵敏。

六十几岁时,心脏变得越来越有问题,前列腺会持续肥大,这还会影响男性夜间的睡眠,和他们上厕所的次数。

《当世界又老又穷》读后感(二):何去何从?

这本书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老龄化的压力下民间与官方应运而生的种种政策、措施,以及对正走向老龄化的国家的观察。

总体而言,这本书没有指出任何一种完美地应对老龄化的措施,但是他将现有的种种可能性展现给读者,最重要的,引发了思考:

尤其是作为一名到2050年仍未步入老年的中学生而言,这本书让我思考颇多,我应该怎么面对以后家长以及老丈人的需求,该怎样选择自己的职业,该做些什么能够让自己在老年时减少病痛的折磨从而不为本可能已稀缺无比的养老资源而争夺。

最重要的,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的事实让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尽管我们的世界已经离全球战争而远去,但是仍然面临各种危机与国家、企业、个人间的博弈,而在这样的博弈中,该如何保障人的利益,该如何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而老龄化,也许就是即将爆发的最大的危机的一个导火索——实际上已然发生,如欧洲政局的穆斯林化。究竟怎样才能保持繁荣的文化抵御老龄化而带来的人口减少的危机,又怎样使得在一个人口极度不均等的世界中,使各个种族和平相处,这本书所引发的这些思考,或许是比书中所述更为重要的内容。

《当世界又老又穷》读后感(三):在老人的世界里,年轻人的未来

记得《追逐日光》一书中的作者在生命最后反思自己的人生时曾说“60年之后的事情,跟60秒之后同样难以预料”,我赞同这句话。

看了《当世界变得又老又穷》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虽然难以预料,但是人类确实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提高自己预料的准确率,从而更好的应对风险,更好的活着。毕竟活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本书提供了翔实的统计数据,让我们相信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加速变老。在冰冷的数据之外,作者细致全面地介绍了美国、西班牙、日本以及中国这些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现实如此残酷,我们这些现在还年轻的人,当我们50,60,70岁的时候,有很大概率是身处在一个又老又穷的世界,工业社会发展使得人类的寿命在延长,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概率经历活到老年,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老了,我们的身体如何安置?我们的情感如何安置?

往前推到当下,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作者说“当多个学科的专家都无法针对老龄化社会提出一项具有共识的解决方案时,我们似乎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自己应该多存点钱,或者至少在房间的地板下藏点金子。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彻底让自己的子女(以及自己)发展智慧资本,让家族随时拥有珍贵而可携的资产”

我觉得发展智慧资本,让自己随时拥有珍贵而可携的资产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命途多舛,被屠杀,被驱逐,好不容易凭借智慧和辛勤劳作积累的财富,在一道道皇权敕令下,瞬间就会失去。即使这么艰难,犹太民族最终还是回到应许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是什么让这个苦难的民族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认为是犹太民族世代传承的智慧资本,这就像阳光雨露,让种子不管流落到何处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承……

《当世界又老又穷》读后感(四):我们渐渐老去,未来何以期许?

《当世界又老又穷》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不一样的未来图景: 科幻电影的那些炫酷画面只是想象,真实的世界可能又老又穷!! 书中主要以讲述不同国家及个体案例的方式来说明老龄化问题,并引用了较多分析数据,虽不是严肃的学术型著作,但却强烈地揭示了一个全球性的严肃问题! 作者的视野还是比较开阔,既有欧美的老牌发达国家,也有东方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同时也专门分析了正在崛起但可能“未富先老”的中国。当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政府与社会的医疗、养老体系面临巨大考验,而相应的就业人口减少、抚养人口增多,也很大程度影响到了经济发展与创新力,作者形容这为一场“老年海啸”。 欧美采取了包括鼓励生育及引入特定的年轻移民,鼓励退休再从业(类似于延长了退休年龄,老人可以从事公益事业发挥余热,或是从业赚取一定报酬应对增多的支出)。 邻国日本有所不同,对于我们也更有借鉴意义。日本老龄化已比较严重,而且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自尊”文化的民族,很少引进国外移民。年轻人的减少导致大量大学招生不足甚至倒闭,中年人承受着高昂的抚养老人与孩子的压力(东方人的家庭观更重,父母更多是子女照顾而不会雇佣菲佣等),而独居老人则成立互助组,负责发现邻居死后尸体,防止无人问津(想想也是太惨了,国内这种新闻也不少见~)。 我国的“单独”政策很长时间内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压力,但当如今老人渐多,高抚养将拖累无论个体还是整体经济活力。即便当前已放开二胎,人口出生率仍在下滑。 看完此书,我的心中不免悲凉。作者研究了那么多国家,悲惨案例无数,但似乎目前也没发现应对老龄化的较好方法。我们的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变老以及走向死亡这件事,谁也无法逆转。但同时书中也给人温暖与希望,正如书中所言“科技让我们不断延长寿命,我们可以让多出来的寿命充满愉悦,积极生活而非无所事事,要让老人以参与者而非依赖者的身份活的更久”。 最后,我想起<当你老了>那首歌“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银发时代渐进,不要把它当做洪水猛兽,而应及时调整我们的公共政策以及看待变老的心态。 虽然我们老去,未来仍可期许~

《当世界又老又穷》读后感(五):你下半生的故事

01

我已经记不清最后一次见到大伯是哪一年了,那时我还在上小学,也可能是初中。大伯的家在村子最西边,附近没有其他人,远远的就能看到一个土坡上有一个孤零零的房子。大伯躺在北屋的客厅里,我们去的时候堂兄正在帮他翻身,我看到大伯大腿上黑黑的一大片,心里又害怕又好奇,后来我才知道那叫褥疮,是中风的人常见的症状。大伯处于昏迷状态好几个月了,他是在上班的路上中风的,被发现的时候他已经倒在自行车旁边,没有意识。大伯快五十岁,是一名普通的工厂工人,家里距离工厂10公里,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大家都说他身体很好,想不到会突然中风,而且再也没醒过来。

02

中国人一向忌讳讲死亡,圣贤如孔子,也只是留下一句“未知生,焉知死”,对此避而不谈。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信息的我,即使身边有亲人离世,我也仿佛是被隔在千层纱之外,对详情一无所知。

10年前我看了一本书,叫《死亡的脸》,是国外一个医生写的。书中对于死亡过程和一些重大疾病的描述,着实吓到了我。从那之后,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变。我不再熬夜,开始坚持跑步,多吃菜少吃肉,远离零食和饮料,减少糖油盐。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我对饮食有着严格的控制,经常被前辈们取笑,说年轻人这么养生,是他们中年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人到中年,也许是收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各项指标都还好,也没生过什么大病。可是我却能明显的感觉到身体变化:经常会遗忘,熬夜加班后要两三天才能恢复体力,饭量下降,稍微吃多一点就不舒服,半夜总要醒来去一次厕所...我才意识到,不管我有多么注意身体,死亡不可避免,衰老也不可避免。

03

乔布斯说“如果明天死去,今天你会做什么”,这样的话激励着人们珍惜时间,为梦想活着,让生命更有意义。可是没有人想过,如果我们会活到100岁,今天会做什么,60岁之后会做什么。

这不是一个极端的假设,《当世界又老又穷》就为我们讲述了被我们忽视的现状: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发达国家的高龄人口也越来越多。全球老龄化,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就业、经济、养老、人口结构、移民...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无解。

每个普通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的影响和束缚,当社会问题无解的时候,个人衰老又该如何面对。

04

三十几岁的时候:

更容易拉伤肌肉;

新陈代谢速度变慢,肚子很容易变大;

身体开始堆积脂肪,失去肌肉;

精力下降;

记忆力开始衰退。

05

四十几岁的时候:

容易罹患三种常见的眼疾:白内障、青光眼和老年视网膜黄斑病变;

很容易感到疲倦;

关节更容易受伤;

关节变僵硬;

开始有白头发,脱发;

眼袋日渐明显。

06

五十几岁的时候;

风险加剧: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体重过重;

更容易骨折;

风湿病;

牙龈后缩,容易蛀牙;

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下降;

更有可能罹患心脏病;

肚子越来越大;

开始骨质疏松;

开始经常忘东西;

许多人眼睛始出现问题。

07

六十几岁的时候:

心脏病发病概率更高;

男性前列腺肥大;

皮肤变薄,无法保释;

更容易感觉寒冷或是中暑;

成为癌症的高危人群;

逐渐丧失听觉;

走路速度变慢。

08

七十几岁的时候:

遗忘更多事情;

控制排泄能力降低;

逐渐丧失感官能力。

09

八十几岁的时候:

罹患阿尔茨海默症概率增高。

10

九十几岁的时候:

每年去世的比例不断上升。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盗光笔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