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

《高老头》是一本由[法]巴尔扎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老头》读后感(一):太爱她们是我的罪过

其实就像高老头自己临终前说的,他自己杀了自己。好可怜的一生啊,但其实并不值得同情。【金钱可以买到我的女儿】

哪怕一直到死 高老头还是快乐的叹息。人总是要先完成自己才好。自我完成才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高价值。而他死后得到的唯一的诔词 便是“可怜的人苦了一辈子”

极端的爱总是变态的畸形的爱 永恒这个词安在人类身上总是很滑稽 这里是父亲对子女的爱 《人工智能》里是孩子对母亲的爱 《霍乱…》里是男人对女人的爱 都是那样深刻和代价惨重 可是总是不会让人觉得美好 而 爱 明明应该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 其实高老头的悲剧 更多的还是自己本身个人的悲剧 虽然作者老是想把这个罪名安在这万恶的社会上 那么 拉斯蒂涅 就和这个上流社会拼一拼吧 可惜你啊 还背着一万二法郎的欠债 但是 年轻人总是有希望的 虽然他心智总是不定 虽然他老是让虚荣和欲望占了上风 虽然他也太想贪图享乐了 但是 他总归是有善良的 灵魂里总是有高尚的一面 明明伏脱冷已经给他铺好了一条路 但是他偏要自己去拼一拼 良心这种东西啊 一不小心就没有了 就弄丢了 虽然我总觉得他最后还是会回到维多利小姐身边 虽然他老是信誓旦旦地说他永远都不会娶维多利小姐 那还是 就让我们相信他吧 好像除了选择相信他 也无法可想了 年轻人 千万保住你的良心

《高老头》读后感(二):巴尔扎克yyds

即使在读这本书前已经知道了情节,可还是深受震撼,还是引起情感上的激动。整部作品语言流畅自然,短小精悍,加上傅雷先生的翻译,使得人物对话很有节奏和韵律感,读起来酣畅淋漓,特别痛快。我高一的时候读完《欧也妮葛朗台》,一脸懵逼,心想:什么玩意儿?好无聊。现在我只想说巴尔扎克yyds!我向他道歉! 作者把年轻人初入浮华社会内心的欣喜愉悦,纠结自责,想反抗又不敢反抗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高老头的悲惨遭遇更表现了世态炎凉,女儿的冷漠与高老头甘愿付出一切的爱,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到高老头临终前的那段感慨真的掉了眼泪。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有善良也有邪恶的一面,好像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一丝影子,时而善良,时而为了金钱出卖他人,时而冷眼旁观,时而又热心异常。就连伏脱冷这个彻底的反派,性格中也会有趣的一面,他深谙这个社会的黑暗,并且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而那些为了追逐金钱名利打压伤害他人的人,能比伏脱冷高尚多少呢? 作品中还描写的上流社会的妇女,不仅表现了她们对待情感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也象征性地寓意了复辟时期贵族阶级逐渐被资产阶级所替代。 巴尔扎克对金钱至上的社会、贵族的奢靡生活进行深刻地批判,没有说教式的劝诫,而是通过整个故事揭示了巴黎社会的种种黑暗。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力要比影视剧强大的多,也持久的多。我想他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除了内容的丰富庞杂,以及对社会人性的高度认识外,还有作品本身蕴涵的丰富主题例如对金钱的追逐,乳臭未干的大学生第一次面临感情金钱浮华世界的选择等等,在现在这个时代读来仍然不会过时。

《高老头》读后感(三):保守你心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嫉妒吝啬,金钱就是一切,女儿是完全可有可无的。而在高老头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形,高老头为两个女儿奢华的生活买单,并未换来女儿对他的爱,最后孤独的死在伏盖太太的公寓中。葛朗台最后是抱着金钱而死的,高老头却是被金钱所反噬,两种极端却殊途同归,传统社会以教会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和以家庭为纽带的亲情关系在资本的冲击下开始逐渐瓦解。巴尔扎克正是这幅场景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他的笔下,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对金钱狂热迷恋的人物,最终走向堕落的深渊。仿佛金钱就是罪恶的源泉,而每一个人都深陷其中,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小说的主人公拉斯蒂捏,为进入巴黎的上层社会,攀附远方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想把她当做进入上层社会的敲门砖。鲍赛昂子爵夫人有着高贵的门第,但因情夫为获二十万法郎的陪嫁娶资本家女儿而遭受打击,决定退出巴黎社交界,躲到诺曼底乡下。 伏脱冷,一个深谙社会之道的野心家,在他心中“世界上没有原则,只有事故;没有法律,只有时势;高明的人同事故跟时势打成一片,任意支配,”“你越是没心肝,越高升的快”,为了获取利益他可以实用一切手段。而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做面条商发家,两个女儿重小就被金钱所圈养着,步入上流社会后更是挥霍无度,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高老头不断的变卖自己的积蓄,最后在饥寒交迫中孤独死去。

三个人给拉斯蒂捏上了三堂课,传统上流社会在资本的冲击下要么与之同流要么被边缘淘汰,就如鲍赛昂子爵夫人;金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如伏脱冷;而高老头在临死之时说“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最后拉斯蒂捏埋葬了高老头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毅然走向特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为了向社会挑战”。

《高老头》读后感(四):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读毕《高老头》,我不由得想到了马克思的这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是的,友情不值一提,爱情只是一种平步青云的手段,连亲情都如此。想来巴尔扎克也对这样的时代感到失望吧,于是他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他早就看清了现实的丑恶,小说荒诞,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殊不知这惨剧既非杜撰,亦非小说。一切都是真情实事,真实到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或者心里发现剧中的要素。"

书中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高老头这个人物吧。女儿破产时,他甚至说:"我没有办法,除非去偷。可是我会去偷的呀,娜齐!会去偷的呀!"他把自己掏空、把自己榨干,只为给女儿提供参加宴会的衣服。不知为何,高老头让我想到了那棵爱心树。爱心树为自己没有价值可榨取而愧疚,就像高老头因为不再有钱给女儿而羞惭。然而,结尾时分,高老头的一番话,却让我觉得他一直在自我欺骗。他早就看清了女儿们的丑陋面孔、被金钱腐蚀的心灵,他早就知道了社会的冷酷无情,他早就发现了人心的阴暗——深不可测的深渊,所以他选择自欺欺人。他盲目地相信着上帝,盲目地将女儿们当成自己的上帝,盲目地付出自己的一切感情。但我总觉得他可怜,可怜得让人心痛。在这样一个无私付出的父亲面前,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此外,拉斯蒂涅这一人物,在我看来,塑造得相当成功。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总是经受着很多的考验。我不想对他加以苛责,反而相当同情他:同情他的堕落和纠结——"他看到人生的三个面目:服从,斗争,反抗;家庭,社会,伏脱冷。他决定不了挑哪条路。服从吗?受不了。反抗吗?做不到。斗争吗?没有把握。"小说最后的拉斯蒂涅,更是充满了讽刺,嘴上说着"现在咱们再来拼一拼吧!","然后拉斯蒂涅为了向社会挑战,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吃饭了。"

19世纪的巴黎,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21世纪的今天呢?我不知道。我只觉得《高老头》和今日的现实十分相似。

《高老头》读后感(五):被高老头爱着的人能有多爽?

要我说来,被高老头爱着的女儿,多半爽不起来。

虽然老头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去满足两个女儿的欲望,但欲望的源头来自于社会随他们所有人的异化。阶级,财富,身份,物质化的符号,统统成为了构建他们的单元,唯独自己不晓得快乐密码,不懂得如何自己产能,产出幸福。

老头贩卖自己的灵魂,赚取了不道德的第一桶金,天道好轮回,他什么都不在意,可偏偏他在意的女儿却把他拖向地狱。

老头已经被捅刀到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但自己每天骗自己,直到接近死亡的那一天才回过神来骂骂咧咧了一下会儿。如果当初但凡给自己留条路,缓慢释放财富和能量,便可以舒舒服服躺到最后。

但我倒更倾向于支持他一次性结清尾款,人来这世界一回,被人骗是常态,但见到最底层的真实却是少见,用自己一生的财富,换一个真实清醒的现实,不能说亏,只是一下子药太猛,以至于老头自己缓不过气,,每天骗自己女儿也有苦衷,女儿也爱他。像极了那个你被渣男渣了还要回去替他做饭的女闺蜜。你说分期付款这事儿,到咽气前一秒还不得被我的女儿是不是真的爱我这种伪命题带进棺材。

话说回到他做他女儿为什么不爽,或者说至少爽的不那么彻底痛快。

我们来回忆下两个女儿,世界上她们最讨厌的人应该就是彼此,也可以说是妒忌了,人类就是喜欢和自己相仿条件的人去比较,越比较越累积越累积越仇恨彼此,可她们怎么那么闲,功夫全用来养狼狗和攀比姐妹上了。

身处在资本震荡期,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阶级跨越的时代背景下,不会有人再去拥抱内省的能力,老头如是,他的下一代如是,老头死了 下一代的欲望依旧是社会给圈好了的,站得远一些,会发现她们玩弄了自己画出来的圈子里的亲爹,但自己更粘在了其他人画的圈子里,一直空虚过完这一生。

老头给了她们钱财,但脑子是个好东西,恰好没文化这个关键氛围,才是悲剧的源头,故事最后很不错的是,总算啦一盒可能成为文化人的大学生,下了海,最有希望去make difference 的人,并没有给人以希望,一头栽进了这个混沌汤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