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摘抄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摘抄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著作,30.00元出版的169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7-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一):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本来不是很喜欢卢梭,读这本一翻开就又涌上那种情绪(厌恶),直到漫步之二有句话戳到了我,

那就试着理解他吧。再接着读那种情绪又涌上了,恶心感......最后一目十行翻过去权当读过了。

满是自怨自艾,自己是最道德高尚的人、最无辜的受害者。只有推脱,“以柔克刚”的好手,最后在怜惜自己的同时还不忘隐喻一下别人的恶——有些圣母、有些“green tea”。敏感与怜悯全是针对自己的,给他人的全是钝得不能再钝的顿感。

假道德,真狡辩。假理性,真混乱。自成一套混乱“体系”,诡辩的能手,自恋狂魔,也许有人喜欢,或许还有点价值,只是不对我的胃口。

说着安宁但他真的安宁吗?这个人要么是不真诚,要么就是一个天然的自恋狂,也许后者的可能性更多些?

译者序反而比内容可读性强。

2.5★给翻译,读卢梭只会让我心理不适(不是“好”的那种不适)。

只是换个年代与国家,卢梭的“青春”伤痛文学就能得到人的追捧了?也许现如今的青春伤痛文学还没这么矫揉造作。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二):一些笔记

今天看完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本书是卢梭写的,首先我很喜欢这个中文译本的书名,比什么“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要好听通顺多了。 至于这篇读书笔记的名字,就叫一个孤独漫步者的瞎想,看卢梭写的这些文字,真的觉得他是在全程瞎想,不过这瞎想真的太有意思了。 这本书内容就10篇章节,每篇章节彼此独立,有些章节我看了很无感,甚至会觉得卢梭多愁善感,自恋敏感。因此我会把自己有所感触的文章重点说一下。 有篇文章是卢梭写在岛上的生活,一个人深处大自然中,就像他自己所言:“独自一人登上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径自划到湖心。在那里,我尽情舒展身体,躺在船上,目光望向天空,就这么静静待着,任由水波载着我轻轻漂荡,有时一连几个小时我都沉浸在千百种模糊纷繁而又美丽迷人的遐想中,没有任何既定的主题,也没有前后连贯的关联性,相比于我从他人称之为生命的乐趣中能够发现的最美妙的感觉,这些任我逍遥的遐想要比其美好一百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无所思绪,无拘无束,任由自己与自然的造物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空灵的状态,然而,对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让你摆脱一切社会关系,现代产物,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你会愿意吗? “真正感受到欲求的时刻总是稀少的,是预见和想象让这样的时刻成倍增加,而这种让人觉得连绵不绝的持续性才是让人焦虑和不幸的关键”这是卢梭在苦难那篇章节中的一段话,我给特意摘抄了下来,有些不认同,有些认同。在现代社会,就我自己的感觉而言,我们时刻处在欲求之中,而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持续性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存在于内心之中,减少焦虑的方法可以说就是减少各种欲望,听着挺虚吧?我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让自己的观念进行改变,以此来减少自己的欲望,进而减少焦虑。 我尝试想象卢梭一个人漫步在大街小巷中,他想要逃离人群,但又渴望他人的善意。他于脑海中独自冥思,这背影或许孤寂,但或许正如他所说,一个人的遐想乐趣无穷。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三):一个沉默朗读者的随笔

这本书展现的是卢梭的精神世界,很喜欢这种随意又有逻辑的记录。

有的时候突然会想要手抄,会觉得抄写的过程中莫名的静心,所以突发奇想从上月开始就在摘抄。可惜总是浮躁不安,最近倒好被困在家里,倒是意外地安静下来,有了心情摘抄和整理。

有的时候是沉思,有的时候是共鸣,有的时候是困惑,有的时候是醍醐灌顶。

那么,未完待续……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四):一根木条儿的遐想

谈到卢梭,我首先想到的是四年前读了一半放下的《忏悔录》。这是他中年时期为自己写的一本回忆录,以良心、直白著称,一度深得我心。但当读到他毫不顾忌个人责任,理直气壮地把自己的孩子接连送进“育婴院”,拒绝抚养的时候,我对他的好感顿时荡然无存,《忏悔录》也就被我弃置一边了。

机缘巧合,在书店闲逛时,偶然翻到了这本《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光看书名就很吸引我了,王小波有篇文章题目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想必两者也是有共通之处的。读起来发现语言很是熟悉,还是那样捧着一颗心,对着一堵墙。一看作者果然是卢梭。开篇漫步之一,絮絮叨叨,像个小老太婆,苦口婆心地讲述着自己悲苦的命运,让我对他忽然产生了同情,更多的是好奇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如何回顾自己匆匆的一生(本书共十片漫步小记,未完成卢梭便与世长辞了)。

书带回正式开读后,才发现卢梭并不是想让读到此书的人去同情他,开篇的絮叨设定了他凄苦无依的场景,让人明白他深思熟虑后对自我价值观的坚守的不易。文中对功利性的哲学、道德的批判,对发现自我的哲学的推崇与践行,使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对非学院派的哲学兴趣盎然,毛姆的《刀锋》,黑塞的《荒原狼》能让我手不释卷。可一读起康德,黑格尔,就哈欠连天,我很想拜读他们的著作,怎奈道行不足,悟性不够,所以也就哼哼哈哈,一切随缘了。

卢梭晚年时期对孤独漫步的纯净享受,让我感同身受。说来也是很奇怪的事,年纪轻轻为什么会有老年人的感受。我自少年时期起,相比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就更乐于一个人在碎石滩边,在山林小道上晃悠。不用顾忌玩伴间的拉帮结派,不用担心玩耍过度引来父母的苛责,带着初生婴儿般的好奇天性,去发现大自然各种未知的场景。这种习性一直保持了下来,每每回忆,内心深处都能冒出一股清泉,让人久久回味、陶醉。受这本书的引诱,我特地又在周末起了个大早,赶在日出时候去西湖独自骑行了一上午。

卢梭在漫步时候,还想到了对于谎言的界定。这个想法源自于他童年时期因软弱害怕而说了慌,导致另一个孩子被诬陷的事实。这件事对他产生的影响如此久远,以至于一生都在为此忏悔。经过对自身经历的推演论证,他认为编造故事传达正确的观念,而此观念对于自身并无利益关系,是虚构;而对于存在利益关系的歪曲或者沉默,就是谎言。电视剧中非常推崇一种“善意的谎言”:亲友诊断出了绝症晚期,主人公为其考虑选择隐瞒。医生不直接公开病情是为了避免对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冲击,可选择隐瞒的行为,在我看来,其中的“善意”值得拷问。身体的健康谁最有权知道?谁又能凭什么可以剥夺他人对自身的知情权?仅仅因为他病入膏肓?为了避免一个盲人产生抱怨而杜绝向其描述外界的行为真的是善意的吗?

进一步,卢梭还讲到,细枝末节上的虚构与大义前的诚实,才组成了超越真理与公正的人。读到这里,我的精神为之一震,这与我之前的随笔中,对人类天性中虚伪、懦弱、占有欲的理解遥相呼应。所以读书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让原本孤独的灵魂相遇。

漫步之九,卢梭终于谈到了别人对他放弃抚养孩子的行为的敌意。但或许是上帝留给他思考的时间不够,漫步之九、十都只有几百字的篇幅,未尽其意。他解释了自己是多么的喜欢孩子,相对于自己颠沛的生活,送孩子去“育婴院”远好于自己亲自抚养。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避孕技术发展的怎样,要是在现在,我会问一句,既然无力抚养,为何还要生育。

卢梭的母亲死于产褥热,父亲也弃他而去,自小随舅舅长大。做了几年手艺学徒后远走他乡,后被华伦夫人收养。卢梭的成长历程影响了他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系,时代不同,我们不好做对错的评价。不过他忠实于自我,敢于批判自我,以及对自我的探索,让人难以忘怀,仅此一点,就足以赢得我辈的尊重。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五):给年轻人推荐两本书

袁筱一老师翻译的书我看了两本,一本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本是《致D情史》。两本书都不厚,两本书都是好书。当流动的思维停步之后,倏然发现两本书居然有很多偶然的共性。她们都是年老的人在濒死之际撰写的著作。后者是高兹在自杀前写的,前者是卢梭在暮年写的。甚至第十篇都没有写完他就在孤独与寂寞中去世了。这让我在心底里产生了一种遗憾,美妙的音乐刚刚开始浸漫心头,但却余音乍止,宛如心脏骤停,作者的生命不期然的停止了,但留在身后的,是他们用灿烂的一生留下的思考和对后人最大的善意。

中国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在死亡的前夕往往一无所虑,心中清净,能将生时因为各种顾虑而不能尽吐的胸中块垒纵情说出。没有再比死亡之前的释然更让人透彻地写作和思考了,也没有比因为看惯了世间的沧桑冷暖而更深沉的思虑了。他们的心底再也不会起波澜,就像小溪缓缓流动一般,安宁、冷峻、睿智而不激烈,就像轻声漫步在寂静的丛林中。有艳丽的花朵,有啼鸣欲飞的翠鸟,但阳光透过树梢扫进来的,却是宁静和谐。这或许是这两本夕阳作者的智慧和余光。

其次,袁老师选择的都是两位哲学家的著作,高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新闻作家,卢梭也是启蒙运动中的重要哲学家。哲学的训练,让他们睿智而又敏感,再加上丰富的情感,因此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他们都能以独特而敏锐的视角去补充,去书写。无独有偶,高兹是新闻作家,卢梭是文学作家,两位的文笔又都非常的细腻动人。细腻的笔调加敏锐二缜密的思维,字字珠玑,难以让人放过。卢梭对植物学非常感兴趣,他将植物当做一种生命,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的药。他用生命在感知生命,这要不是哲学家,就是疯子。他人的一句话,让他却不能搁笔,反复论证,什么是谎言,什么是真理,掩饰与谎言又有什么区别。卢梭是睿智的,他在探索自己,拷问内心经过命运的摆弄之后,是否还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岁月淬炼过的思维,就像地球运动中形成的岩石层一样,纹理分明,但却坚硬异常。

为什么要把这两本书推荐给年轻人呢?除了思考的冷峻和文字的优越外,还有两书的主题。《致D情史》从题目中就能看到是描写爱情的。高兹在一生的爱恋之后,书写了对女王的热爱,并用生命谱写了爱情最隽永的曲调(可以参看阅读原文的书评)。教会年轻人最向往的爱情的真谛。这本《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卢梭对外部恶劣命运和内心平静的探索。卢梭自己其实是一个试图用理性驾驭感性的人,他的感官极其灵敏,任何外界的触动都往往会让他内心波涛汹涌。他难以做到平静。但朋友的背叛、谎言、攻击,人世的不公正,逐渐让他学会了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对话。所以卢梭真的是孤独的,在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他试图寻找精神的栖息地。但他最终依然是在孤独中终老。像一匹受伤的苍狼行走在大雪纷飞的冬天。

读这本书,能够让年轻人坦然面对社会的不公和命运对自己的玩弄。人性的黑暗和恶劣,往往在年轻人的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年轻的人啊,又没有成长成熟,所以他们最容易不理解现实中一些人的恶劣途径。于是,卢梭以自己迟暮的身躯为年轻人解答。但正如一位网友所写“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骄子,他们始终坚持着对普遍人生的关注和对永恒命题的思索,努力寻找着人类精神的本源,他们的执着装点着一个时代的荣耀,却也首当其冲地承担着一个时代的忏悔和沉重。”思考先于时代的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永世的孤独和旁人的挤兑。但恰恰是这样的一些孤独的人才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拥有自由的灵魂和精神,不被任何时代、国家和社会所驯服。但想来其实这些挤兑、恶毒和陷害的人才是最悲哀的的,也是最值得怜悯的,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恰恰是这些思考的人创造的。但就命运的舒缓来说,伟大人物所追求和希冀的是他人无法理解的本性的坚守和内心的富足。正因为他们追求内心的富足,所以他们只能服从于自己的思想本身,他不会服从于权威,也不会服从于不公正。这或许就是读这本书能够教给年轻人的。

年轻人啊,不要做明天的海子,粮食布匹,还有马,需要你今天去寻找。现下的幸福可能不是快乐,快乐是不可寻找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