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男性统治》读后感摘抄

《男性统治》读后感摘抄

《男性统治》是一本由[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性统治》读后感(一):男性统治与颠覆解放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说:“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而是被变成了女人。”这句话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毋庸置疑.认识上的进步终究会促进行动上的进步。布尔迪厄的《男性统治》正是要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如果说布尔迪厄的批判理论和概念系统[象征暴力、配置、习性等]在30年前的《继承人》、《再生产》中,对揭露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平等相当有效,在《男性统治》中则已经变得平淡无奇。毕竟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果,至少在西方社会,妇女的家庭和职业地位已经大大提高。 布尔迪厄无疑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他重申,“认为象征暴力仅仅凭意识和意志的武器就会被战胜,完全是幻想,因为象征暴力的有效性的条件被纳入身体暴力的最深处”。难道布尔迪厄信奉一种悲观的宿命论?我认为他在强调首先要摧毁象征暴力的实施条件.妇女要获得解放,仅有觉悟是不够的.只有妇女[以及所有被统治者]的境遇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也就是她们受压迫的条件被消灭,真正的男女平等和社会平等才能实现。 在《世界的苦难》一书中,访谈录描述了家庭、学校、工厂、贫民区中存在的各种冲突,以及赤贫无产者、职员、手工业者、农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造成形形色色的苦难的社会机制.他认为这样毫无遮掩的社会观察并不让人绝望:“社会世界所做的,由于有了这种知识装备,社会世界也能把它取消。”他这个“左派中的左派”,终于从书斋走上了街头,加入了福柯和萨特的行列。 布尔迪厄用社会学的犀利与冷静去掀开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为其一直致力于揭露的“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提供佐证。

《男性统治》读后感(二):主义盛行,"敌人"不明。

谈及男权,受到压抑与束缚的女性形象总是争先恐后般地跃然纸上。而且与之相关的证据同样不胜枚举,无论是对她们身体的禁锢,诸如:缠足和面纱,或是对她们精神的殖民,诸如:贞操观念和"女德"。因此为了挑战男权的统治,女权主义便自然而然地被反复提及。

鉴于我对女权主义粗浅的了解,我不太有资格妄加揣测和解读其本质和诉求。而关于女权,我仅有的零星半点的接触与认知,却都无不悲观地透露出一种宿命般的失败感。

究其原因,这仍然在于大多数女权主义者仍旧禁锢在由男权主义建构的社会秩序中,并继续使用其中的评价标准:即女权主义者使用男权主义建构的规则来对抗男权主义。而男权主义之所以难以对抗不仅在于它利用了一种对男性与女性生理结构上天然差异的夸大化,从生理结构上升到气质属性,还在于当这种夸大化与早期社会分工相结合时,使得一切由男权主义所制定的标准变得如此自然与不容置疑。

例如,布尔迪厄在他的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大多数的法国女性宣称:她们希望有一个比她们年长的配偶,与此完全相应,她们也希望有一个比她们身材更高的配偶,她们当中三分之二的人甚至明确拒绝比她们矮的男人。关于年龄、身高的标准便是基于男性与女性生理结构夸大化而制定的标准。

诚然,这个世界的秩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利于大多数男性。但不能否认的是,那些看似身为既得利益者的男性也是男权主义的受害者。马克思就曾说过:统治者被他的统治所统治。

依旧拿发生在法国的一件事情为例: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其较为年长的妻子的婚姻始终是各方的谈资。在男权主义者看来,这是对其认可的"普世价值"的公开挑衅;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是女权主义的胜利;在阴谋论者看来,这必定是诸多利益的交换。可在我看来,这不过就是一场八卦谈资的狂欢。参与这场狂欢的人们都只在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至于马克龙和他的妻子是否真的希望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便不得而知了。但最为令人失望的却依旧是所有涉及其中的评判标准依旧是男权主义治下的产物。

在这样一个各类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一直都被教育,被告知同时也深信自己需要与"敌人"对抗,但我们却不知道我们的"敌人"是谁?它在哪里?

《男性统治》读后感(三):关于布迪厄的性别观念在中国的现实力量

原先是整理«权力的文化逻辑»这本书笔记时想到的,但放在那本书下总感觉格格不入…

朱老师在P202-203面中谈到关于布迪厄的性别观念在中国的现实力量,认为家庭对于当下的多数中国女性,反倒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给自己提供生活意义的最后堡垒,实在无法苟同:

第一,即使存在,也远远谈不上多数,因为作者提到的在缺少广泛中产阶级的社会中的多数家庭本身便是不平等的「重灾区」。

再者,根据布迪厄的逻辑也不难推论,如果认为家庭可以保护女性,或在家庭之中女性可以找到生活的意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误识」呢?那些伤害可能早已被内在化、躯体化了,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且,布迪厄在一篇名为«家庭精神»的文章中也提到:家庭是一种有根据的虚构,与国家担任一起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的工作。

最后,个体当真找寻到意义倒也无妨,但如果是从具有「合法性」的媒介那里提出,也很容易联想到布迪厄意义上的符号暴力再生产。

或许可以参考莫伊和斯克格丝,换种说法:在家庭场域中,女性气质和情感因素都是一种符号资本,女性依凭这些符号资本拥有相应的权力,能够对场域施加影响,也能够对在家中处于支配一极的男性发起反抗(有些类似上野千鹤子说的「一人一杀」)。

虽然这样说可能显得不那么容易造成「误识」,以及多多少少脱离了些布迪厄那种悲观的论调,但依旧吊诡的是:正是由于女性在特定空间的不利条件,才使得一些「女人性」被建构为特定的资本。因此,女性当然可以在这种「控制的辩证法」中尝试着进行改变,但从关系主义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这个家中的男人「良心发现」,光凭女性自身的行动很难动摇该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的根基。况且这种「良心发现」也可能实际上是一种「屈尊策略」,被某些男性当成一种策略手段,当成一种「施舍」,并进一步从中得利,从而巩固并强化性别的不平等。

所以对「一人一杀」可能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从中也并未得到多大的鼓舞(我是说在这片土地上)。虽说「个人的即政治的」,但在这里,很难让我相信它可以被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来用以斗争,在这一点上我是同意朱老师的:不要忽视理论赖以产生的社会条件而就对其进行普遍化的操作。不如说,这种说法作为一种「启蒙」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通过让个体知道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与自己身处同样的境遇、遭受着同样的不公、拥有着类似的诉求,从而为摈弃那些将不幸归咎于自身的极为荒诞的和不负责任的说法提供思想武器,觉醒自己的性别意识。

作为东亚插班生中垫底的存在,如果不从政治制度和文化上着手,即使再多个体觉醒也很难说会取得多少成绩。或许只有当某一天,能够在社会的广泛层面上无所阻挠地推行女性主义运动时,先前那种启蒙式的力量才能够转化为更为坚实的变革力量。以及,我以为,这两者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优先性,是并行不悖的。

或许难得令人宽慰的是,虽然在制度层面上还未能见得有哪些起色,但女性觉醒的成绩的的确确是不再能被忽视的事实了。

没想到写了这么些,不管怎样,我还是坚信终有一天世界会变好的,只是我能不能看到那一天到来的问题了。(是老布让人悲观吗哈哈)

《男性统治》读后感(四):男权社会的形成

(读书汇报时候的稿子,由于不负责第二章就没有总结)

布迪厄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对男性统治的秩序提出质疑。男女两性身体和心理上的差别被生物学反复验证,被社会个体普遍接受。这就导致了我们无法从表象中找到男性统治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根深蒂固。

第一章:一种放大的图像

男女两性在生物学意义上存在巨大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男性占统治地位却是社会构建出来的。

男性气概在布迪厄看来是暴力和勇敢,是荣誉的代表。男性荣誉通常是通过性来体现的,比如夺走妻子的贞操,家里子孙满堂。男性的生殖器官通常以隐喻的形式出现,人们把男性的生殖器官和女性怀孕隆起的肚子与丰产联系起来,通过在结婚和新年开垦时举行的丰产仪式来不断强化男性的统治地位。

在性行为中存在着对立关系,比如主动——被动、积极——消极等,两性要在这种对立关系中作出选择,这样性行为就变成了一种统治关系。布迪厄认为,男性的欲望表现为占有和征服,女性的欲望则表现为顺从,是对男性统治的认可和服从。 比如,在同性恋的性关系中,进入男性的身体是男性统治力量的最佳体现,所以在很多社会中,在同性恋中占据主动的一方,被看做是力量的体现,通过使别的男性女性化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男性统治,是以生产为前提的。男女两性体能的差异是生理构造决定的,而农业社会中更依赖于人类的体能,所以在这种社会中,男性资本优于女性。布迪厄在这里举了一个杀猪的例子,男性在清晨杀猪,会通过畜生逃跑的惨叫、磨刀声、喊叫声等炫耀性的使用他们的暴力。之后下午甚至第二天,男性会一直打牌。而那些收拾猪肠、做腊肠等繁琐的工作则交给女性来完成。由于女性受限体能,很难完成杀猪这项工作,所以受到男性的支配。

男性统治在社会中以隐秘的形式存在,并被女性不知不觉的接受,是通过象征暴力来实现的。借助象征统治,男性秩序和观念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女性沉浸在这种象征符号中,就会不断接受和内化这种观念,并且按照这种观念去思考。

男性统治的制度建立了男女两性在社会中需要遵循的社会准则,并把准则躯体化,通过历史的沉淀和个体反复的社会实践,准则被内化到意识之中,人们就依据这套准则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第三章:持久与变化

这章主要来讨论为什么男性中心观念能够一直存在。也就是在追寻男性统治是如何合法化的。

布迪厄认为这种男性中心观念的再生产是由三个主要机构来完成的,即家庭、宗教、学校。

在家庭的分析中,布迪厄引入了话语的作用。话语代表了社会互动过程中权力的施展。因为我们说话就是为了影响他人,支配他人。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丈夫对妻子说:“亲爱的,我饿了。”而妻子就会说:“我马上去做饭。”丈夫的语言并不是为了表达自己饥饿的状态,而是为了督促妻子去做饭。

宗教,在布迪厄这里分析的是基督教。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亚当在伊甸园里太寂寞,就央求上帝为他造个女人,于是上帝取出他的一根肋骨,变成了夏娃。也就是说,女性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男性。 在基督教义中,女性生下来就是带着原罪的,女性要忍受分娩之苦,就是因为夏娃受蛇引诱偷吃了禁果。此外教会通过礼拜仪式等的象征性作用于人们的意识。

学校表面上是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实质则是维护社会统治的重要手段。因为学校传播的是父权制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女权主义运动的批判作用,男性统治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了。女性的处境发生了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接受教育的人数增加,进入公共领域的人数也出现相应的增长。同时,家庭功能的社会化,女性得以逃离家务。避孕技术的普及使女性生殖功能弱化。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虽然女性地位得到提高,但是像前面所说的粘性地板效应、玻璃天花板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现在社会男女依旧是不平等的。男女两性间的差距是“永久性差距”。在劳动和教育领域,女性有提高和进步,同样的,男性也会提高和进步。

布迪厄悲观地认为,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女性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女性在事业中获得成功时,往往在家庭中是失败的,女强人常常是离婚、独身、与子女相处不融合的。而女性在家庭中获得成功,通常是要以牺牲事业为代价。

《男性统治》读后感(五):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女权运动想要获得胜利,需要做些什么

先表扬一下书的翻译,简洁生动,没有拗口难读却意思不明确的句子。

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的共识是,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定,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人的行为方式。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是老生常谈,但很多人都只看到了这句话,却没有从根源上去理解这句简单的话。同样,对波伏娃那句,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女人是被构建的,也缺乏足够的理解。而男性统治这本书,则是对女性为什么是被社会构建的这个主题的具体阐释。

从对山民的人类学研究来看,传统社会的男女两性的区别,所谓的社会的自然秩序,其实是劳动分工所构建的产物。在第一步,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男性获得了一种确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进一步通过象征暴力的方式延续下去,也就是布迪厄所说的资本的再生产,权力结构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借助不同的场域,学校,家庭,教会,一步一步强化男女两性的差别。例如同一职业,男性从事是高尚的,女性从事就是卑贱的,米其林三星的主厨大多是男性,而在家庭里,女人在厨房天经地义。

布迪厄进一步做出分析,在无意识的社会规范与象征暴力的作用下,女性角色更加接近母亲,却同时接近女孩。男性角色则必须刚正不阿,有男子气概,即便女性已经洞察到了男权社会的运转规律(男性通过谈论政治等方式获得尊严)。同时,在这个作用下,女性倾向于选择放弃。

“那些工科的内容不适合我,换一个吧。”

“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了,不适合女生。”

这些就是女性与男权社会的共谋,女性选择了遵从那些认可力量的认可男性特质的社会规范。有另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所谓女强人。即便在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女性更多参与职业的今天,社会留给女性更多的,依旧是不够稳定的收入更低更接近从属地位的工作,幼教义工等工作,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女性的压迫,女性的社会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高度的重合。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女强人,如果女性获得事业的成功必然以牺牲掉家庭生活为前提,这就是一种像男性气质靠拢的方式,是遵循男性统治再生产的结构的。

在最后的结论部分,布迪尔的提醒令人眼前一亮。他提到,女权运动不应该听任自己封闭在专门的女权主义政治斗争形式之中。如关于男女在政治机构中机会均等的要求。如果这些斗争的目的是强调宪法所标榜的原则上的普遍主义并不像表面上那么普遍——尤其在这种普遍主义只承认抽象和缺乏社会性质的人的这个方面,那么这些斗争就很可能优待与现在占有统治地位的男性来自相同社会空间区域的女性,从而加强另一种形式的虚构的普遍主义的作用。

说人话大概就是斗争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平等,而是要彻底颠覆这种社会权力再生产的结构。举个例子来说,以ayawawa为主的教女性如何讨好和取悦男性的人,在本质看到了男权社会的运行逻辑,她们知道社会依托象征暴力再生产的解构,所以他们像做考试题一样,教育女性崇拜自己的伴侣。诚然,从私人领域来看,亲密关系的相处中多一些包容体谅恭维赞美确实是更有利于关系发展的;但从整个社会领域来看,这种做法好比在监牢里为自己争取最好的牢房,却从未想过出去,这其实是一种对男权社会的巩固,没有看到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

当我知道占领男厕所运动的相关参与者受到一定的限制时,就开始思考,女权本身一定不是可以通过语言获得的,一定要有所行动。占领男厕所这个运动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如果男性或者社会普遍认为,就是多排一会儿队嘛,没什么的时候,就是一种结构化的压迫。而以行动反抗这种压迫,要争取的不仅仅是在公共场合上厕所的权力,要进一步争取的,是呼吁社会普遍关注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选择忽视她们,或者认为理所应当。在电影《隐藏人物》里有一个很经典的镜头,是作为男性统治者的NASA负责人杂碎了女厕所(禁止有色人种入内)的标志,并说,我们的尿都是一样的颜色。这体现的就是一种普遍的尊重,不再无视这种需求,不再有区别对待。

布迪尔在尾章有关同性恋运动的思考也值得人玩味。在某种程度上,男性同性恋斗争的意愿更强烈,在说起同性恋的时候我们也更多想到的是男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男性统治的一种再生产。男性可以通过自身的权力为自己的性取向斗争,而女性,大多沉默无言,即便在性少数群体里,传统社会的等级或者鄙视链依旧暗暗存在。

还有一个点是情感上的,现在的社交媒体,在宣传一种情感独立,理想上看以布迪厄所处时代的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为例,双方在情感上有所依赖,彼此独立。但实际情况来看,独立是需要条件的,需要足够的经济条件和心理建设,独立不是说走就走不负责任的冷漠,而是既能解决问题,又能通过考虑做出选择。在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还是积极主动一点好,私人领域依赖并不是大问题。

最后说一点吧,女权,或者说平权运动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推翻男性统治,让女性来统治,这不过是一种颠倒,早就新的不平等罢了。我想,平权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肯定两性之间的差异,最大程度地肯定两性之间的需求。或者说两性过于狭隘,那就是超越性别气质,让不同性别的人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得到应有的尊重。我知道最后这段很圣母看上去也像是没什么用的屁话,但作为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一些基本的需求是一致的,平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我欣喜看到这个社会的每一点进步,也坚决在压迫面前说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