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Autumn的读后感大全

Autumn的读后感大全

《Autumn》是一本由Ali Smith著作,Pantheo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4.95,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utumn》读后感(一):我们该如何抵御时间的洪流 《秋》的到来是一场告别,却又是一次新生。

忘年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其实,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忘年交,但在此之前也并未觉得有什么遗憾,毕竟每天上班下班、读书写字、买菜做饭,日子如流水,平日里接触的也大多是同龄人,没有真正体验过那种感觉,就不会平白生出遗憾和渴望。

直到读了阿莉·史密斯的这本《秋》。

少女和大叔,萝莉和老头的组合当然是一大亮点,但更为难得的是,《秋》的吸引力并不仅限于此。

全书在年迈的丹尼尔的梦境中与年轻的伊丽莎白的现实中来回穿梭,一虚一实之间,讲述了两个人从相识到成为挚友的前因后果。视角的转变,如同进行了一场文字的游戏。

阿莉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描绘了这段忘年交的美好,从头到尾都没有十分明确地去讨论政治层面的问题,却在不声不响之中将模特克里斯汀·基勒的丑闻,以及当时的英国脱欧时期的精神状况投射其中,讨论了在这个愈发边缘化的社会中,人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Autumn》读后感(二):玫瑰仍在

就像在书中提到的那位Pop art艺术家擅长的拼贴画一样,小说也是趣味的拼贴集。贴片一是Daniel,关于他的往事,开篇即是他的梦境,某种中阴界的漂浮;贴片二是Elisabeth自己,各种成长中的经历,还有个大篇幅描写她更换护照中跟邮件工作人员的荒谬交锋——脸的尺寸、眼睛的尺寸、头发的位置,我读着都要被逼疯了的感觉;贴片三是六十年代的Pop art女艺术家Pauline Boty, 包括Elisabeth与她作品的相逢,想象中她与Daniel和其他人的相逢;贴片四是Elisabeth和Daniel的相处,一个古稀老人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彼时他们的交流像是平等个体,不觉得另一方衰老或是幼稚——那篇Elisabeth写的about my neighbour 天真得感人;到一个过百岁的老人和一个30多岁的成熟女人,Daniel已经长时间昏迷, babysitting的人变成了她,也无须做什么,就带着本书坐在那里,想着他们的事情或者睡去,念过一段双城记。那段著名的开场白关于时代的叙述倒是永不过时,尤其是小说setting在脱欧的现在;贴片五是相关者,Elisabeth的母亲,Daniel的妹妹,秋天这个季节。然后Ali Smith就把这些贴片看似很随意地排列起来,都是一些琐碎的情节,叙述各自的一段小人生,贡献出不同调的色彩和趣味。女权、战争、现代政治博弈也被偶发评论到,就像很随意地讲着故事,不在意是否深刻,是否顺遂常理,再顺便提一提想到的其他事情。挥洒的样子颇有爵士乐风采,能这么自如地写书也是本事。

这本书的基调我看来是平和而善意的,虽然有Daniel过往的战时阴影和Pauline的早逝,但是Daniel还是能醒过来问Elisabeth, what your reading,多好。“The trees are revealing their structures. There's catch of fire in the air. All the souls are out marauding. But there are roses, there are still roses. In the damp and the cold, on a bush that looks done, there's a wide-open rose, still.

Look at the colour of it.

《Autumn》读后感(三):Autumn中的Pauline Boty作品

A Big Hand(Daniel描述的大学)

With Love to Jean-Paul Belmondo

BUM

Untitled(Sunflower Woman)(Elisabeth小时候看过的画)

It's a Man's WorldⅠ

It's a Man's WorldⅠ每一小格内容的介绍,可能需要科学上网:Sources: “It’s a Man’s World I” paulineboty.org

It's a Man's WorldⅡ

Gershwin

Scandal63 (Christine Keeler)(原作遗失,只剩照片)

54321

The Only Blonde In The World

“抱歉,您写的评论内容太短了。”进行一个字数的凑,进行一个字数的凑,进行一个字数的凑,进行一个字数的凑,进行一个字数的凑。

《Autumn》读后感(四):以忘年交为主线展开宏大篇幅

If i am destined to be happy with you here——how short is the longest life.

被开头这句话吸引。直到现在看完,说的是Elisabeth和Daniel的友情吧。

E和D的认识,始于E八岁那一年。那时候的D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

E的学校布置的一项作业是去采访邻居,E的妈妈则认为E不要去打扰老邻居,自己编一段采访对话即可。在妈妈极力劝阻下,E并没有去采访D,编了一段话交上去。哪知事后E在家听到了妈妈在花园和D进行small talk的时候讲到了这件事。E觉得很羞愧,因此放学后,她本想绕过D的房子防止和D打照面,绕个路回家,结果还是被D看见而叫住了。这是他们相识的开始。是他们友谊的开始。

E说那个make up的人是她的妹妹,当然,D当然知道是E在胡扯,但是他并没有说破,当时没有,以后没有,直到躺在病床昏迷不醒之前的任何时刻,都没有戳破E的谎言。

反而,D告诉E,她的姓——Demand,是从de monde演变过来,意思是of the world,等等之类的话让E对D产生了好感,从而此后经常去拜访邻居D,D在和E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看法pass on给了E。

D对E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不是Daniel,我可能不会知道除了college,还有collage。

当D由于年迈,进入了care center,E每周都会去看D,坐在D的床头为他读书,读brave new world,读a tale of two cities。尽管D常常处于沉睡之中,E仍然会在他的耳畔轻语。

E的妈妈说D昏迷不醒,E说he just sleeps,a long sleep。这就是情比金坚的友情吧。

D还教会了E what is love——

本书除了friendship,还涉及了aging,death,art,love,平权,以及略及了一点politics(brexit,profumo scandal of 1963),篇幅宏大,但这些话题都以两人的友情为中心,发散展开。

语言非常优美,我觉得没有译本可以还原原著这样的灵动氛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