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吃的美德读后感锦集

吃的美德读后感锦集

《吃的美德》是一本由朱利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6.90,页数: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的美德》读后感(一):Eat well, live well.

“知道怎么吃,就知道怎么活。”——不能同意更多。

食物本身对人无害,有害的是不良饮食习惯。作为多年的麦麦爱好者,看到作者表扬麦当劳是良心企业,我内心是高兴的。

另外作者主张根据经验而不是食谱才能做出可口且让人有惊喜的饭菜,我也是很同意的。熟能生巧,真的没想到自己下厨一年多后能办一桌10人食,还收获了不少“色香味俱全”的表扬。

《吃的美德》读后感(二):更好的自己

书内:享受食物,却又不执着于其中。主体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书表:食物为什么在世俗文化中不是艺术,因为食物一般承受不起足够多的打磨,不论怎么打磨都是被食客一口吃掉,没有人付得起这个价格。日本寿司之神其实和中国小巷的拉面大王,都是一样的。

书外:已经四年没有过亲密关系了,真的喜欢冰淇淋。但是我总是执着于怎么去安排好 怎么让她高兴,反而感觉不到那么快乐。用文正公的话说,不念将来,我要和她开开心心过每天。这样就算将来真的没有在一起,我也不会后悔。

《吃的美德》读后感(三):You are what you eat

990 激动人心! *why: 1亚里士多德:活好,要运用知识做判断/选择,更要磨练性格成为自己的习惯 2 作者:生活是磨练唯一最好的方式.吃作为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做价值判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 step:食物来源 1 常见:养殖——有机 1)定义:从系统着眼的生产方式 2)例:杀虫剂,杀虫了却留下残留。 3)误区:地点,草场。,是指来源链条全有机,鸡肉吃的是有机小米 2 常见:运输——产地 1)定义:本地产的更新鲜、更环保(时间段、路途少、碳排放量少 2 )实际例:英国本土vs新西兰黄油(生产新西兰碳排放量少,路途集装箱货轮碳排放量更小,总排放量英国每吨 3000千克,新西兰1500千克 本质:长期狭义心态,把人局限在文化圈中 二 step:食物选择 1 目的:选应季,让人行程重要的价值观 2 what: 1)感觉提升:如果食物期限或缺,会感觉稀有下一次珍重喜欢 2)感受变化:目的与日常生活没变化中获得更多感知的能力(温度四季如春因为有空调,植物常绿有人维护vs有感知,时间——因植物需要长时间种植对整体规划有概念,知道季度月年规划/对,对变化,对生死知道有循环 三 step做菜 1 常见:菜谱,按照固定标准流程用量,按某人的指令去做 2 why不好:少了个人的对食物的感觉评判(少个人时间 3 特点: To常人,自己无法决定/to厨师,削弱烹饪技巧 4 how: Q:任何事精密化?不 厨,不是,需要精密的科学来源来自于知觉和预感 四 吃 1 目的多吃:价值幻觉(菜量、选品多vs食材质量和身体感受 2 to少吃:误区,是毅力坚持还是理性自控(对喜欢的事情长期的判断

《吃的美德》读后感(四):于一饭一食之间见人生真谛

从吃这一日常每天必不可少的行为以小见大地引申出对生活和人性的一些哲学思索:

1、追随最新菜式、潮流餐厅、饮食时尚、营养建议、烹饪书或厨房小工具的冲动,演变成了一股自发的势头,人们反而忘了一开始为什么要关注饮食。严格遵循食谱会导致过于依赖他人的判断而缺乏在厨房中根据基础知识去做良好决策的能力。加工食品让生活变得更轻松,但是也让人丧失主动性和创意表达。你以为一直以来没有变化的所谓传统做法其实也是不停顺应环境或者是遇上偶然的政治经济事件的结果。

2、每当又有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某种疾病可能和摄入某种食物太多有关联性,媒体就会蜂拥而上,朋友圈就会不停转发:某某食物不能吃了!其实只是其中一种风险因素,听风是雨完全拒绝并不意味着全面改善了健康,就可以长寿。只观察一个变量得出的结论最好小心些。

3、成瘾研究领域中的“明线规则”的重要性。所谓明线,也就是绝对不能越过的限制,哪怕脚趾头也不能跨过去。有了明线事情更容易,因为你切确地知道你必须怎么做,不用再自己思考了。明线的重要性在于消除自由裁量。一旦你纵容自己进行选择,薄弱的意志跟自欺欺人就可能结成联盟。没有自由裁量权的明线是各种计划能够成功实现的关键。减肥周期里馋了饿了是自然、正常的,接受这一点。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最终还是会消散开来,没有什么大不了!定期禁食可以打破我们过于屈从于自己欲望的懒惰习惯。

正确对待饮食的态度:精心准备,开心享用!

对营养建议三项原则(同样适用人生态度):适度、相关、证实。首先是适度。只要别走极端,就不必太担心。就算有些事情真的对你好(或者不好),往往也只在特别过量或彻底不足的时候,才会对健康成明显后果。如果有一种东西是数百年来人们都吃的自然食品,就算它对你没什么好处,适度地吃恐怕也没有太大害处。

其次是相关。除了吸烟等少数例外,很少有什么东西单独就能给我们带来特别大的帮助或妨碍。你不能把食物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等——然后说,“这个好。那个坏。”食物不会害死我们,饮食会。你必须考察整体,包括它们彼此的组合方式,而不是只看具体的某个因素。

最后是证实。你不必毫无保留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自己核查事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难。只要寻找可靠的一手资料,别看那些只想着把读者吓死的小报,也别去各色阴谋论者、抑郁症患者和焦虑分子把东拉西扯来的信息牵强地说成是“公认”意见的网站。

《吃的美德》读后感(五):对时髦的饮食概念保持基本思考

梳理了一下书里的一些观点,准确说是前两个部分的观点(总共四个)。概括地说,巴吉尼用一本书的内容对『食物为什么至关重要?人和食物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进行了他自己的回答。

除了爱好和兴趣以为,作为哲学学者的作者认为『吃』涉及到人类本性的每一个重要方面:动物性、感知性、社会性、文化性、创意性、情绪性以及知识性,所以值得被好好对待。

亚当·戈普尼克在You aren’t what you eat 里面提出的关切:『就因为把食物变成了一件更时尚的东西,结果吃反而成了更微不足道的主题。』追随最新菜式、潮流餐厅、饮食时尚、营养建议、烹饪书或厨房小工具的冲动,演变成了一股自发的势头,人们反而忘了一开始为什么要关注饮食。

关于书名中美德这个概念,作者给出的定义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的性格、习惯、特点、技能或价值观,更多的是培养个人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

第一部分,讲食物的采集,也就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这一部分引入了几个比较流行的观念来进行考察,比如食物道德辩论中的大主题:有机、可持续、动物权。

他提出了几个基本的关于食物来源的立场,我觉得虽然读起来觉得理所当然,但的确有其论说的必要,助于辨别时髦概念中的陷阱。

基础立场:Sapere aude. 敢于求知:运用理智去更多地了解食物,不要让别人(或生产商、分销商)替你思考,了解越多在选择上越自由。

时髦概念1 【本地化食物能让你吃得更好】——过度追求自留地与本地产会陷入狭隘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相信大自然总是给予馈赠的人,并不真的了解大自然。』

崇拜地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在经济生活中夺回人性尺度的愿望,但它误解了问题本身,人们是希望和有特色的生产商建立更多联系,无论它是不是本地的。

时髦概念2【时令食物】——追求吃时令食物倒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可以探寻一下其中的理由

环境:在特定时令有些食材生长得特别好

审美:在当季味道更好;吃某样东西期限很短,愉悦感会增强;现代生活日趋同质化,不同的时令食材令人有对『不同』的感知。

时间的流淌:生死循环的必然与体会当下

时髦概念3【有机食物】—— 倡导有机食物是基于『地球管家』的ownership心态去考虑可持续的问题,但首先人们还是要面对以合理的价格吃得更好这个实践问题、

中产阶级关于『只要人学会恰当而节俭的烹饪方式,人人都能吃上美味的有机食品。』的论调是危险的精英主义态度。但大多数人可以在预算范围内吃得更好,这是优先次序的问题。

第二部分烹饪,其实是在考察饮食领域内我们如何去判断对错、好坏,这些判断的基础是否经得起推敲。

【食谱的问题】过于依赖他人的判断而缺乏在厨房中根据基础知识去做良好决策的能力

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字的实践智慧可以填补知识及其根基之间不可避免的沟壑

【传统】对传统有自行脑补的幻想,很多食物、烹饪方法的历史非常曲折,也超出常识的想象,并不一定全是好东西,所以最好深入去看看。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创新对维持鲜活的传统必不可少,但没有对传统的认识,创新反而会变成破坏。对传统最好的意识就是要理解你身边的文化怎样塑造了你,这样才能更好前进,既无须否认对新颖的追求,又无须放弃对旧日的承诺。

【科技·转基因】农民丧失了对土地的控制,种植与利益被大集团完全牵制,更多的是商业伦理上的不公平贸易问题,

【科技·胶囊咖啡与手工咖啡 】根据个案来判断创新是必要、奢侈、浪费还是有用,上百家米其林餐厅使用胶囊咖啡,因为从实际来考量,胶囊咖啡虽然不是最佳品质咖啡,但在餐厅场景下满足需求,带来稳定。

【职人手感与机器量产】大规模生产必须吸引广泛受众,而最优秀的东西通常更为个性化。

但以上关于『什么是好的』的讨论有一个去背景化前提(也就是我们只看食物本身,而没有看烹饪或用餐体验这些背景):什么是好,是由你消费或欣赏的那一刻决定的。

但事实上体验好坏与其他很多东西有关。

『食物交流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人类并不完美,所以,充斥着完美技术的世界,否认了人类无法实现完美的本质。』

『我们希望社会仍能让人投入到所爱的艺术与技艺当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自己就这么做,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人投入到有趣的事情里,世界会更生机盎然。如果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廉价的代价是让人丧失主动性和创意表达,那么,这不见得会让生活变得更好。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就『人本身如何培养做出好选择、让生活更丰盈的性格和习惯』来展开,主要是在吃这个行为下,人如何审视自己。比如『不吃什么』、瘦身与食物的关系、吃米其林究竟在吃什么,这两个部分我觉得比较 personal,也是比较开放的问题,甚至往深了说,我们自己的观点是基于what we believe 衍生出来的。比如一人食涉及到你如何看待独处和伴侣这两件事,那就是偏个人化的选择了。

总的来说作者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我还挺喜欢的,很积极理性,也有人情味,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