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100字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100字

《葬礼竞技会》是一本由[英] 玛丽·瑞瑙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一):评《葬礼竞技会》

相比前两部,我最喜欢这一部,虽然在对人物描绘上由于篇幅和详略的限制远不及前两部的亚历山大那样立体而感人,但是却用一种接近pov的方式展现了亚历山大死后的阴谋与混乱,每一个在他在世时看似或和善或单纯的人物内心中的狡诈和狠毒被展现了出来,而作者摘取的几个人物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不知要是把每一个继业者的故事都写出来该多么的宏大。

本书以亚历山大之死为开篇,以亚历山大四世的被害为终结,佩狄卡斯、罗克珊娜、托勒密、卡山德、欧律狄刻三世等人悉数登场,每一个人都在为一己私利而战,可以说是根本没有正义的一方,而且,在读过之后,我们会发现很难对除了托勒密以外任何一个人物产生好感,却又对每一个人物的结局产生同情,这便是作者对情节起伏的把控能力和对不同人物塑造能力的体现,颇有《冰与火之歌》的气息。与这些一个个在亚历山大的葬礼竞技会上光鲜登场,又一个个惨痛的战死的人物们相比,亚历山大的一生真的可以说是完美的了,无阴谋,无玷污荣誉之事。为什么是托勒密最终“赢了”,不是因为他没有野心,是因为他始终克制着对权力的无限贪欲、坚持着所有人都丢失的对亚历山大帝国的敬畏之心。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二):伪王

欧律狄刻在《葬礼竞技场》中作为亚历山大的影子和镜像出现。亚历山大光芒万丈,如同天堂之火,他仿佛是注定掀起一场横跨欧亚的战争,然后惊雷一般死去;他是正确的“王”,一个受祝福的奇迹。

很显然Renault喜欢亚历山大远远多于欧律狄刻。她写欧律狄刻的笔调是审视且嘲讽的。在希腊世界(很可能也是在Renault的世界观下),女人是残损的,没有灵魂,她们既没有生前的荣光,也没有死后的永恒。欧律狄刻在童年时代没有受到统治和战争艺术的教育,在投身权力角逐时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她受到的感召是虚假而狂热的,她本人则天真稚气。在几次基本全靠运气得来的胜利后,Renault让经血毁掉了她的一切。很难说这里到底有几分Renault对自己身为女人一事的怨怼和自嘲。

《葬礼竞技场》里,所有试图争夺权力的女人都败得一塌糊涂。欧律狄刻试图以男人的方式争权而失败,奥林匹亚斯以母亲的方式争权而失败,克里奥帕特拉作为女儿,罗克珊娜作为妻子。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间,同样的故事还会一遍遍上演。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三):缺席的最强者

回望历史,恐怕再难有第二个人能够像亚历山大一样,这么年轻就南征北战,一统江山,成为命中注定的最强者,却在最终的继承遗嘱中,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随风而逝。这场关于英雄的人生盛宴,亚历山大大帝却没能笑到结束,在众人酒酣半饱之时,就已经完全缺了席。

《葬礼竞技会》作为玛丽•瑞瑙特“亚历山大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和前两部《天堂之火》、《波斯少年》相比,《葬礼竞技会》少了一些明快恢弘的感叹,更少了一丝真挚的情感,多了一分沉重压抑,如同《狼厅》中所说的那样:“人对人是狼”,曾经围在亚历山大身边的权臣也好,将士也罢,甚至是女人,都开始在逐渐浑浊的朝局之中,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那句“给最强者”的遗言如同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战争开始时,分歧女神抛给三女神的黄金苹果,那是一个诱饵,甜美又危险,使得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只为了得到了那个至高无上、可与亚历山大比肩而立的位置。

在这些人中,以一抹女性姿态出场的欧律迪刻显然极为抢眼。她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有泯灭众人的雄心,更有常人难以达到的手腕和魄力,她为了权能够嫁给傻子,为了活着而不断地向上爬,活生生地简直就是第二个“亚历山大”。但她终究成不了亚历山大,女性的身份或许早就已经出卖了她,欲望和梦想在混乱中交织,命运的无情操纵,在瞬息万变的阴谋里,她由不得自己,或许也早就已经看不清自己,于是只能成为众矢之的,被历史无情地碾压与遗忘。

而在这些血淋淋的斗争当中,唯有亚历山大的光辉形象永远都不会改变,“黄金苹果”依然是他的所属物,纵然是千辛万苦夺得了王位,却再没有谁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玛丽•瑞瑙特看似已经将目光从他的身上挪开,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历山大的影响又何曾真正地消失过?所有人,都不过是在追随着他的影子,希冀有一天可以追上去。可是偌大的王国疆土渐渐分崩离析的事实,说明着一切——英雄已经末路,曾经的传奇与信仰,终是一去不回。

芸芸众生都在,只是他已经不在了。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四):札记——古希腊最后的悲剧

前323年,炎热的巴比伦,一位年轻的国王正躺在他波斯风情浓郁的寝宫内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大汗涔涔,呼吸局促,神智恍惚;阵阵微风拂过他的脸庞,这是他的宠臣——一位俊美、优雅的波斯宦官——挥动着扇子为他驱走热气;他的将佐们伫立在他的身旁,他们神色凝重,心情复杂,他们知道他们的命运早已与他的生死紧密地系在了一起;寝宫外,他的士卒们为他默默守候,等待着他的苏醒。倏然,他呼吸骤停,庞大的帝国瞬间失去了主人,而他只留下了两位遗腹子与一位智力堪忧的兄长。这一刻,他的将佐们终于挣脱了束缚他们的缰绳,一场腥风血雨即将袭来。

他们本是亚历山大的最忠诚可靠的伙伴,追随他东征西讨十二年,彼此并肩作战、互相信任,而此刻却拔刀相向。阴谋、刺杀、战争,连绵数十载,只为争夺亚历山大殁后的权力真空。

但他们的才华终无法撑起他们的野心,没有谁能够接过亚历山大的衣钵。篡权者即使握有国王的权势,亦不能俘获部下的忠诚,两年后,在尼罗河畔晴朗的夜空下,一位踯躅的篡权者——佩尔狄卡斯——在他的营帐中缓缓踱步,他在对托勒密的战役中失利,令将士们充满怨恨,军心浮动。倏然,帐外盔甲声、脚步声,窸窣作响,几位手持利刃将佐闯入帐内,在静谧中,他奋力抵抗,而“他的骄傲替他决定放弃徒劳的呼救”。随后,克拉特鲁斯、欧迈尼斯、培松、安提柯,这些昔日的同袍在相互征伐中接连丧命。唯有托勒密躲过了他们的悲剧宿命,在埃及、在亚历山大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在将佐们缠斗的同时,王室成员亦不甘寂寞,而换来的却是将佐们的利用,未有一人得以善终。在小说的末尾,亚历山大唯一的儿子在色雷斯的一隅海角,憧憬着美好未来,遥望着地中海对岸那个繁荣的亚历山大港,与他的母亲一同饮下苦涩的毒酒。

伟大的亚历山大终究只是荷马笔下阿克琉斯般的英雄,而非奥林匹斯山上永恒的神祇。他未能给予他开创的帝国繁荣与安宁,亦未能保护他的家人免遭杀戮的命运。他的帝国分崩离析,那些活着将佐们各自偏安一隅,继续演绎着互相厮杀的悲剧。至此,古希腊时代彻底落幕,唯有亚历山大港的鳞次节比,闪耀着它最后的荣光。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五):《葬礼竞技会》:亚历山大之后

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从描写少年亚历山大的《天堂之火》,到写亚历山大“正传”的《波斯少年》,最后来到了这本《葬礼竞技会》。在这部作品里,亚历山大最终身故。他留下的是一个偌大的帝国、“失了国王”的众人,以及因此而瞬息万变的政局。

于是《葬礼竞技会》作为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收尾,其实是“以缺席来显现他的伟大”(译者郑远涛)。而更关键的,是作为一个征服者的亚历山大,他昔日展现的勇气与节制,可以与此后人们的愚昧彷徨和勾心斗角形成明显的对比。或许着实,任何人的缺席,都不会影响这颗星球的正常周转,但一个英雄的退场,就好像是突然抽掉了一根核心的支柱——于是倾覆在所难免。

玛丽•瑞瑙特在这部作品中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叙述体例,这与前两本作品是不同的。单纯用时间来串联这个故事,客观上讲或许是因为主要人物的退场,其他线索难免显得驳杂;而主观上,这或许宣告了作者情感上的淡漠——没有英雄的历史,只是一段混乱不堪的时光。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时光,也仍旧是有其希望的。一个同样出身高贵、富于野心的角色一度让人看到的再度迎来一个“英雄时代”的可能。但这位同样梦想自己可以续写亚历山大的辉煌的女人欧律狄刻显然面临了更多的阻力:她终究无法像亚历山大一样拥有“天堂之火”一般的气魄与力量,而她的女性身份,又使得自己必然要面对有关英雄与文化传统的双重压榨。随着众人结盟碾灭了欧律狄刻的雄心,她的自我成长,也成了昙花一现。

很大程度上说,借由亚历山大大帝的“唯一”,玛丽•瑞瑙特最终呈现的,其实是众人在平庸生活里的徒劳。远古时代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缘起于人对自我力量的确信,以及自我生存状态改造与控制的企图之上的。于是“勇气与节制”才会成为古希腊神祇之上的箴言。但平庸终究还是普遍的状态,因为人到底很难摆脱贪婪,而欲望与梦想永远是难以区分的概念——二者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追逐时的方式。欲望的达成,是要不择手段地践踏他者——直到推诿自我;而梦想,只能靠征服来实现。那艰难可想而知,因为首先和最终要征服的,其实都是自己。

有人说,一切混乱的肇因,是亚历山大并没有在生前为自己的身后做好铺垫,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猝然长逝。但请不要忘记,这个独一无二的英雄,他是无可取代的“天堂之火”——而非众人的保姆。他的征服,是上天对人类的悲悯。于是人们才如此怀念英雄时代——毕竟作为追随者,脚下的大地从未如此坚实。可若仅凭平庸的人类自己,如此的辉煌,恐怕永难再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