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是一本由焦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脊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一):润物细无声

读焦波的《俺爹俺娘》,感觉内心渐渐被一种温暖而坚定的柔软所包裹,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悲伤感怀,读到最后竟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焦波在这些黑白照片中展现了一代中国人的乡村生活和风俗习惯,他原本只是想多给自己的爹娘拍照,想用照片和录像留住爹娘的生活景况和音容笑貌,从这些作品中,既能感受到他对父母深切的爱,又能体会到他对父母老去,相处时间越来越少的害怕。这种感情是私人的、亲密的、无法时时宣之于口的,因此才最是打动人心,作品本身蕴含的深厚情感是这本摄影集的内核。

焦波的文字与照片一般精彩,他记录下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感人也可喜,让我看到了两个可爱又固执的老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像大地般坚硬粗糙,却也朴实厚重,又像被砸开的坚果,经历苦难后愈加芬芳四溢,为人处世中尽显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听焦波谈论他爹如何妙语家国天下,土话串着文化讲特别有趣。他爹较真,性子又急,凡事都要弄个明白,他娘个性要温婉得多,生气只是闷着,骨子里也有一股倔劲,刚结婚的三年里一句话也没和他爹说过,但两人在长期的相处中也变得和和睦睦,互相体谅。

在这本摄影散文集中,最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家庭的情感交流,内敛而深厚,润物细无声般滋养人心。娘重病还坚持去给儿子的摄影展览剪彩、不解世事的傻大哥笨拙而直白地表达自己对爹娘的牵挂、为了改善家中条件,爹在57岁的时候又在城里打工了10年,他们不习惯用言语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爱,但一举一动、每个细节都让人热泪盈眶,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撑起头顶的一片天和脚踏实地的一方土啊!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很是感触,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要割断绊脚线,就是让老人拿菜刀从孩子的两腿间划一下,这样孩子就顺利走路,焦波小时候也让自己的娘划过,他也从山村教学到进报社,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这中间也饱含着爹娘对他的期许。在大哥去世后,焦波在回北京前,他娘与他的一席对话叫人看着心酸,虽然想要儿子的陪伴,但还是选择了孤单和守候,如同小时候划下的绊脚线,做娘的任何时候都不想绊住孩子的生活,然而当娘过世后,焦波才感受到当初那个普通的时刻给娘带来的失望,这种遗憾警醒着每个还有幸做着儿女的人,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铭记孝顺永远是当下的事。

儿敬父,母疼子,父母相合,这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却也很不平凡。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二):平凡却震撼人心的时光留影

平凡却震撼人心的时光留影——读《俺爹俺娘》

文/凡悦顔

“您的心那么高高在上,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了吗?”想到这句台词,内心还是会被震撼。读《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中信出版社)摄影集,时而哭,时而笑,情绪起伏间方才懂得,世间最平凡的情,往往最能打动人。

焦波,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因抗战时期缴获的一台德国蔡司相机与摄影结缘,从照着书本学摄影到小有所成,这期间也曾和大多数寒门学子一样,飞出了落后的村子,寻到了毕生的梦想,就再也不想停下脚步,心里只念着远方。但看着镜头里慢慢老去的爹娘,他萌生了用摄影留住爹娘的想法,他用30年的时间拍了12000余张照片,录了600多个小时的录像,《俺爹俺娘》中的照片就是甄选于此,作者将之归类整理,穿插的文字质朴醇厚、真情流露,令人动容。这些照片不是为了审美或是收藏的艺术照,而是最单纯、朴实、真实的记录,翻阅一张张照片,我们能看到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冲突和碰撞,也能看到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真善美。

爹娘那个年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没见过一面,结婚后三年未说话,动不动就挨骂的娘,也曾赌气喝下一瓶灯油,幸亏抢救及时才得以活命。在那样的时代,他们是想不到离婚的,“结了婚就像钉子砸到木头里”,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磨合、包容到后来的相依相偎,彼此扶持。“少年夫妻老来伴”,世间从没有一不小心就到白头的夫妻,旧时的婚姻制度虽然与当今的观念有很大的冲突,但如今的青年男女真该学学那对感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努力给对方多一些体谅,才能让两颗心日渐靠近。

看着焦剑(焦波儿子)用推车推着奶奶在村子里转的那张照片,看着桂花用身体托着病弱姥娘的照片,看着焦波抱着身体娇小母亲的照片,多少人会为之动容,这是世间爱的传递和反哺,因为给予过,所以对方才更学会珍惜。古老的乡村虽然有很多不为现代人理解的习俗,比如“割绊脚线”“开锁”等,但它也用最宽容的心包容着每一个子民,虽然条件落后,但大多数人都知道给予,为了借给对方五毛钱,他们可以拿着仅有的鸡蛋去换钱,然而在物质条件日益丰盛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真诚却慢慢淡了,在他们身上,可以寻回高楼林立的都市最最缺少的东西。正所谓大道至简,且让我们在爹娘最简单平凡的日子里去体会为人处事的人生大智慧吧。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三):乡土中国里温暖的群体记忆

最近两年,每逢春节之际,“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论调就甚嚣尘上。去年一篇“博士返乡笔记”在网上引发热议,今年一篇虚构杜撰的《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 返乡日记》又再次成为网络热点,这种肆意编造的想象不禁令人反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作者这样污蔑自己的故乡?是迎合感伤论调的市场需求,还是真正关注乡土中国的转型?也许是前者。令人欣慰的是,确有从农村走出来,踏实、真诚地记录乡土中国变迁的人。摄影师焦波就是这样的一个记录者,他用影像书写着一代人的群体记忆。

焦波的摄影集《俺爹俺娘》从初版就获得赞誉无数,如今时隔多年后再版仍广受关注,是什么使这样一本以两位普通鲁中百姓为主角的摄影集产生这样的影响力?也许是因为俺爹俺娘这普通的个体让人联想到无数伟大而又平凡的父母,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乡愁;也许是因为这长达三十年的用心拍摄,是以普通百姓的角度见证时代变迁的鲜活例子;也许是因为农耕文明深植于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中,焦波的影像恰好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你总会被《俺爹俺娘》所打动。

山东省现简称鲁,我们都知道,古时鲁国的首都在今天的山东,这里是孔孟之乡,礼仪之乡。儒家传统文化穿越千年,渗透到鲁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爹没读过多少书,教训“我”时经常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论起家国大事来兴致勃勃;娘不识字,但心如明镜,为人宽厚,有着独特的大智慧。爹倔强、固执,有点大男子主义;娘温和、善良,有点胆小怕事。这不只是焦波的爹娘,也是生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普通中国百姓的共同特质。

《俺爹俺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拍到21世纪,不仅仅是属于一个家庭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巨变的形象体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充满活力的农村、爹娘到北京后的新奇与欢喜、外甥女桂花开的新式美发厅、“引水济博”工程实施后旧貌换新颜的天津湾……无不诉说着时代与个人的沧海桑田。

如今,焦波的爹娘早已离世多年,但他们的影像会同罗中立的《父亲》一样,永远存在于艺术的世界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于春节期间那些刻意美化过去、塑造虚构的田园牧歌式乡土世界的文章,焦波的《俺爹俺娘》以真实和真情打动人心,让人在其中总能觅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可以说,焦波记录的不只是他的爹娘,更是我们的乡土记忆。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四):俺爹俺娘,也是我们的爸妈

读焦波的摄影作品集《俺爹俺娘》,头脑中盘旋着孟子的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正如新东方的俞敏洪在前言中所说:“没有谁的爹娘比焦波的爹娘更广为人知,也没有谁的爹娘会比焦波的爹娘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俺爹俺娘,其实也是我们的爹娘。虽然地域不同、世代不同、职业不同,但相同的爱是不变的。

人生天地间,父母的爱最大。他们把相互之间的爱情转化为对家庭、对子女更深远更绵密的爱。反过来,子女能做的又实在太少太少,无怪乎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那如春天和煦阳光一样的大爱,又岂能报尽。而焦波几乎做到了,他以整整三十年的光阴,用光影记录下了爹娘生前的一些生活和记忆。从中我们看到“俺爹俺娘”这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以及我们自己的父母的辛劳。焦波的孝心和孝行让人感动更让人反思,反省自己对待父母的言行,不禁惭愧。一如上月22号妈妈生日,我正值开学初,忙得全忘了。倒是爸爸牢牢记得,在前两天便嘱咐我去85°C买蛋糕为母庆生。其实每年都是爸爸记得我和妈妈的生日,而他自己的却从不在意。

焦波曾在一篇演讲词中写道,“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里或许有很多你的照片,你朋友的照片,或者是你孩子的照片,但是你的手机里有多少张父母的照片呢?你心里有多少个你爹娘的故事呢?”这样的提问真实振聋发聩,使人汗颜。我们为人子女者,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无私地爱着我们的父母。就因为父母的爱不求回报,我们反而不懂珍惜,而真的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将成为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其实,我们都将面临父母老去和逝去的命运,如果天不假年,则更是人生哀痛。

看着书中一幅幅黑白的照片,读着一篇篇深情的文字,感受着“俺爹俺娘”的欢乐与愁苦,好像我也是他们的儿女,与焦波一同深情回忆和缅怀。真实的影像最为感人,比如在大夏天两老互相搓澡,情意绵绵。少年夫妻老来伴,一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但不离不弃,互相的依靠和扶持是两老爱情的保证。而令人潸然的是,“俺娘”在87岁病危之时,“俺爹”的深情一吻。焦波动情的写道,“娘躺到了灵床上。医生说,最多还有两个小时娘就走了。全家人围在娘的身边为她送行。就在这时,爹说:我试试她的体温高不高。说着走到娘的身边,使劲儿蜷起两条病腿,跪在灵床上,慢慢俯下身子,双唇贴近娘的脸颊。”

即便我们还年轻,父母才刚刚衰老,但是和父母相伴的日子,过一天便少一天。父母的这份亲情,看似很长,其实已经越来越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忙于工作忙于交友忙于自己的事,可就是没有时间留给父母陪伴父母。“春天又来了,花儿又开了,俺爹俺娘却走了”,徒留悲伤。焦波的爹娘,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父母?

最后以这句话作结,“想为爹娘做事,不要等到明天”,孝心不能等!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五):敬畏亲情

《俺爹俺娘》敬畏亲情

30年的跨度,12000多张照片,600多个小时的录像,汇聚到一本沉甸甸砖头般的精装书本里,这些数字、影像和文字无不传达着浓浓深情。当你打开焦波作品《俺爹俺娘》也将会有如此感触。

关于这些作品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焦波以摄影师的视角面对父母,以亲情为基点,仿佛他在用画面谱一曲忠孝之歌。另一个角度,焦波对准的是老一辈的生活,虽然他记录的是自己的父母,但可以让我们感同身受,就像看着我们自己的父母一样,都在乡村岁月里受苦受累,不屈不挠,苦中作乐,慢慢走完一辈子。

在余秋雨为焦波所作的前序中,将焦波的照片与罗中立的著名画作《父亲》做了等同比较,可见对其推崇有加,之所以两者有共通性,最基本的一点,是抓住了沧桑的角度。一个是画作,一个是摄影作品,在虚构和真实之间因相同的气息而显得彼此融合。

汇集的照片有各个年月的留影,满满都是回忆,这些终将成为历史,所以也可以这么说,焦波是在记录家族历史。读读他笔下爹娘的趣闻轶事,他们是扎根于农村的老一辈人,对土地的感情根深蒂固,他们相融以沫,偶有磕绊,相扶相持过到老。时而流露爹的较真,娘的淳朴的文字里偷着诙谐和天伦之美。一幅幅照片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又在焦波的字里行间注入回忆点滴,两位老人平凡又琐碎的日常生活,岁月逝去了而影像留存下来。拍摄自己的父母,且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应算是最可贵的精神了。

焦波另有一部关于乡村的纪录片,镜头对准他的家乡一个村庄里普通老百姓们,记录了乡村的人土风情,平凡人的喜怒哀乐。焦波的关注点是值得推崇的,以人的本性出发,而纪录片的手法比电影更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那些当地农村特有的习俗散发传统魅力,其中婚嫁丧娶事宜都有涉及,比如,片头“咬春”那一段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孩子们和老人们的欢笑声透出丝丝诙谐;其二,有个男孩在爸爸的棺材入墓添土之际,笑着说墓坑的门太小了,这种自然朴实的场景比一切高尚的渲染更具令人震撼的气质。因为,没有比真实(生活就是真实)更好的艺术。

《乡村里的中国》其空间呈现了地地道道的农村世界,家家都有难念的经,磕磕绊绊过日子,如其中的角色杜深忠所言,弹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当自以为是的杜深忠乱弹着心爱的琵琶,妻子也跟着唱起了《孟姜女》,这幅温馨画面竟有了超越纪录片的艺术效果。所以说,焦波对农村对家乡的熟悉就像自己的呼吸,他作为一个乡村里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始终怀有对乡村,乡亲,土地的敬畏。不管是他的纪录片还是摄影作品,都在复述这一切,乡村是他手里的琵琶,琴弦为亲情所系,弹起来就是一曲曲爱之歌。

焦波为爹娘所拍的作品都是黑白构图,少有彩色,没有花里胡哨的编辑,只有家乡的黄土后天的自然映证。人物在世界里也是黑白的,这是情感所决定的基调,儿子对父母只有真挚的感情,洁白肃穆,又令人沉思其中。

1998年,焦波带着爹娘一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俺爹俺娘”摄影展,爹娘亲自上阵为影展剪彩,成了一时话题,作品引起热烈的讨论,因为他拨动了观者心底最深处的亲情感触。是的,我们都看到了,焦波用影像演奏了一曲关于“俺爹俺娘”的大爱之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