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新定义父母》读后感精选

《重新定义父母》读后感精选

《《重新定义父母》》是一本由默薇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定义父母》》读后感(一):做学习型父母

最近,受疫情的影响,孩子又开始居家学习了,每逢这个时候,总会爆出几单家长或孩子的极端事件,心疼父母的同时,也会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亲子关系普遍这么紧张。父母肯定都疼爱孩子的,怎样才能和孩子相处融洽,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这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因为我也是一个妈妈,我也喜欢能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开心,能引导她成长得更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亲子沟通的三大原则 1、澄清问题, 各归各位。 2、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3、做真实而真诚的父母。 引自 第五章 12-18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发育任务、常见问题 分享 当一个问题产生时,我们要想一想:这个问题究竟是谁的问题?判断的标准是:这个问题给谁带来了困扰?谁会去面对它?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未必和你的一致。我们要相信孩子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开始放手,孩子就学会了为自己负责。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帮得上忙,帮不上也没关系,我们不是无所不能的神。挫折教育不是人为的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我们可以拒绝孩子。但不能把孩子当作我们的“情绪垃圾桶”,这样只会伤害他们的心理健康。 强壮“心理体质” 1、当自己有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时,痛痛快快满足,不提任何附加条件。 2、当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时,你可以拒绝,诚恳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为难之处,但是不指责、不批判孩子的需求,不向孩子诉苦,不抱怨孩子不懂事。 3、孩子被拒绝后可能会有情绪, 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4、单纯的肯定和认可,不隐含着期待和要求。 5、肯定孩子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肯定做这件事情本身,这样的肯定会让孩子体会到“我对别人是有帮助的,我是有价值的” 6、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而不是结果。 引自 第五章 12-18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发育任务、常见问题 分享 孩子年龄越小,满足的程度越要高,回应的速度越要及时。 孩子需要父母稳定的陪伴,及时地关注和回应,随着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能力变强,需求也越来越多,父母已经不可能全然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要主动逐渐呈现出自己的无力、挫败、懈怠、无助等所谓的“阴暗面”,向后退,变成真实的人。 孩子考了99分,可以称赞孩子考得好,但不说下次继续努力,争取考100分,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担心以后做不好而产生压力和焦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榜样不是拿我们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而是我们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开启自我成长、自我改变的英雄之旅,让我们自己变成孩子的榜样。 让自己不再焦虑,让孩子得到恰当对待。

《《重新定义父母》》读后感(二):《重新定义父母》:父母对孩子心理养育的指南手册

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真的越来越高了,表面上,父母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相比以前来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内在里,家长还要深入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去,害怕稍有偏颇,孩子性格不好了,心理不健康了,就走歪了。 所以,说现在的家长是最焦虑的一点都不为过。 作为一位宝妈,我每天就很焦虑。我的焦虑来源于我的孩子——两岁小男孩。现阶段的他开始喜欢看手机、发脾气尖叫打人、抢小朋友玩具、不好好吃饭还严重偏食等等。想了很多方法,效果不大。我想等他长大一点,到了入学阶段,或许我又会有新的焦虑,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 最近阅读了默薇老师的《重新定义父母:破解当代教育难题,走出八大养育误区》这本书,给我很多思考。 默薇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研究0到18岁孩子的父母心理养育能力,特别是对青春期孩子厌学和相关问题的心理成因和改善上有一定的贡献。她把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到孩子的心理养育上,启发了很多家长。 默薇在书中系统介绍了0到18岁孩子的五个心理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任务,比如6到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性别的界限更清楚,更倾向于发展与同性的友谊,而且这阶段的孩子所依赖的已经从家庭转向学校或者某些社会机构,日益发展的思维和逻辑会使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快乐。总之,了解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父母更好地养育孩子。 虽然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很多父母往往会由于传统教育理念而陷入一些养育误区。默薇书中指出八大养育误区,听话的才是好孩子,不打不骂才是害了孩子,以“为你好”的名义,父亲缺位造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隔代养育,别人家的孩子好,父母匮乏心理影响了孩子正确看待财富,过度关注孩子学习。这八大误区值得父母认识和反思,是否自己就在某个或某些误区里面。及时走出误区,用恰当的方法重新养育,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快乐积极的人。 父母子女是一种特别的社会关系,而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未来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给孩子成长的选择权,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突破限制性信念,让孩子成为ta自己。孩子心理发展过程需要“营养”,父母在能力范围内可以满足,当出现“心理垃圾”时,父母更要及时帮助孩子排解垃圾。 只有科学的养育方法才能养出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孩子,可以说,默薇提出的“53321”心理养育体系真的值得所有家长好好学习。 每个孩子出生就带着自己的生命密码,遵循其发育节奏和规律,科学养育,孩子才能以最好的姿态在社会上绽放自己。

《《重新定义父母》》读后感(三):《重新定义父母》在学习中学会与孩子相处

重新义父母 在当今的社会,出现很多孩子厌学甚至是休学的现象,着实令父母忧心,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亦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去交流。有时想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谈谈心,不到三句话就又爆发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吵、冷战,为此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只爱成绩,另一边父母觉得为子女付出那么多,孩子还如此的怨恨自己而苦不堪言。 厌学是心理发育出现问题的外在症状,根本原因是孩子早年的教育出现了问题。默薇老师编写的《重新定义父母》这本书为父母亲职教育指明方向,让父母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呢?默薇老师提出的心理养育方法三步曲:建关系,给营养,排垃圾。 1、父母的角色要从“全能神”到“照顾管理者”到“守护者”,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密度要越来越低。最关键就是“贴着”孩子走,按孩子所需而不是按父母所想、按父母的期待教育孩子。 父母要和孩子划清界限:给孩子空间和自由,不控制精神,要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试错的自由、痛苦的自由、快乐的自由;不要让孩子介入到夫妻关系中来,不要让孩子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责任,更不能让孩子成为父母情绪的拯救者,稳定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要建立自己的边界,不必事事都顺着孩子,当父母有困难时,完全可以拒绝孩子。 2、充分满足心理需求,强壮“心理体质”。能力范围内无条件满足,“补”的第一个方法,首先,当自己有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时,通通快快满足,不要提任何附加条件;其次,当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时,你可以拒绝,诚恳的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为难之处,但不指责、不评判孩子的需求,不向孩子诉苦,不抱怨孩子不懂事;再次,孩子被拒绝后可能会有情绪,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补”的第二方法,首先是单纯的肯定和认可,不隐含着期待和要求;其次肯定孩子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肯定做这件事情本身,这样的肯定会让孩子体会到“我对别人是有帮助的,我有价值的”;最后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而不是结果。 3、及时的排泄“心理垃圾”,减少创伤与疾病。对于孩子来说,负面的情绪主要来源于学习上的挫败感,父母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有四个步骤:第一,允许孩子有情绪,不批评孩子的情绪;第二,不求助、不帮忙、不打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处理情绪,不干扰孩子;第三,在孩子释放情绪的过程中,学会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第四,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当孩子倾诉时要专注,不打断,适当的时候用语言引导,当孩子有能力思考的时候,才有探讨问题的可能性。

《《重新定义父母》》读后感(四):《重新定义父母》: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加强对孩子心理的教育

在湖南,一名12岁的小学生向他的亲生母亲举起了菜刀,接连对着自己的母亲疯狂砍了二十多刀,导致母亲当场死亡。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小学生做出如此的举动?就因为这名小学生在家偷偷抽烟被母亲无意中发现,从而导致两人发生矛盾,酿成惨剧。回过头来细想真的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其实这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看完这个事例,我们不禁在心里暗思:父母和孩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父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作为父母,到底该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呢?《重新定父母》一书在父母养育孩子的心理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培育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养育是重中之重。 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作为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给我们提了个醒。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的一名学生,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知识水平可谓极高。可就是这样一位天之骄子因为心理问题残忍杀害自己的四名舍友。 《重新定义父母》把心理的养育和身体的养育做了类比,把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活着的四个区域比喻成了人心里发育过程中必须的五类心理需求,把负面情绪比喻成了心里的排泄物,把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技术变成了心理养育的方法,让父母养育孩子的心理的过程变得具象化,易操作。 父母们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心理养育手册,也可以作为预防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一本心理免疫接种手册。 《重新定义父母》的作者默薇以“53321”系统为理论基础,研发出一套适合中国父母的心理养育体系。本书从心理养育原理、心理养育原则、心理养育目标以及心理养育方法等几个方面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二、培育孩子,要走出中国父母教育的误区。 养育孩子的方式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父母的期望和价值观往往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受长时期农耕文明以及长期贫穷的影响,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几大误区,一是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二是父母可以对孩子使用暴力;三是丛林原则下产生的比较意识;四是父亲养育的缺位和隔代养育;五是教育的功利性和人的工具性。这几大教育误区使得我们养育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下心理问题。 在知乎里,我看到几个孩子的自述: 有一个孩子说妈脾气异常暴躁,从小就打骂他。他上高中后个子高了,打不了了,才不打。他今年27岁了,但是每每想起他躲在桌子角落被妈狂踢时,还会泪流不止。 还有一位小孩子说,由于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责骂,在七岁的时候,他就想过自杀。父母对他教育的不当,也让他在学习中常常走神,有挫败的感觉。 出现这样心理问题的孩子何谈未来。 《重新定义父母》一书为父母找出了走进教育误区的原因,并帮助父母改变认知,让父母不再用错误的理念去伤害孩子,还介绍了当父母无意识状态下对孩子造成伤害以后,如何通过退行,无条件满足和无条件接纳等方法重新养育和治愈孩子的方法。 结束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如果从母亲怀孕或者从孩子出生起,就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那么相信孩子定会拥有一个家长做梦也无法达到的精彩的明天。

《《重新定义父母》》读后感(五):《重新定义父母》:一本可以解决孩子厌学、叛逆等问题的好书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焦虑不安,每天因为孩子的种种问题而焦虑,比如不能按时交作业,不能好好听课,不能好好吃饭等等,我的神经每天绷得紧紧的,稍微一触碰,便会绷断。

感谢这本《重新定义父母》,我用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以后,心情一下子轻松了好多。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启发很深,我一遍又一遍地去思考其中的观点,发现自己做了四十多年的母亲,竟然一直不懂孩子。

我将读这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希望能给更多的父母以启发。

一、53321心理养育系统

作者在前言中针对孩子出现的厌学、网瘾等问题为我们指出了一套科学的养育系统,5个方面指的是学习状态、手机游戏、生活习惯、性格养成和社交关系。通过这五个方面了解孩子积累了哪些情绪垃圾,并如何重新养育。三个方法指的是放手、界限和破除性限制信念。两个技巧是无条件满足和肯定认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一个原则便是无条件接纳的原则,通过无条件接纳,让孩子自主排泄出心里垃圾,从而情绪变得稳定下来。当然书中第二章还讲到了心理养育的3类客体。

可以说本书非常系统地为家长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读完以后受益匪浅。

二、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书中通过重新审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蓬勃的生命之火,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他们从出生开始,便带着自己的生命密码,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规律。父母只是一个陪伴者、照料者,而不是一个重塑者。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他并不是家长的附属品,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家长们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来塑造孩子的形象,无端地强加给了孩子很多东西,而这些恰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种子的发芽,不能拔苗助长,父母静静地看着他们沐浴阳光雨露,经受风吹雨打,然后开出璀璨的花儿。

三、父母的人格,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其实父母就应该像一个容器,可以包容孩子,接纳孩子。让自己先变得独立轻松快乐,唯有这样,才能对孩子放开束缚,孩子才能放开手脚发展与强大自己,而不至于再去为父母担心。

所以做父母的,最该做的便是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不断学习进步,只有父母情绪稳定了,内心强大了,才能真正滋养到自己的孩子。否则,只能成为孩子的牵绊。

四、八大养育误区,击碎我固有的教育理念。

比如听话(懂事)未必是好孩子;“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并非是真正爱孩子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给家长们提出了很多具体可行的养育方法,父母如何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要真诚,其次要有稳定的人格状态等等。

这本书通俗易懂,案例也非常经典,可谓是醍醐灌顶。正在为教育孩子苦恼和迷茫的父母们,不要错过这本好书,相信它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