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读后感1000字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读后感1000字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是一本由王小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5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读后感(一):贵

这年头觉得自己的情怀和专业素养值68一本的都是自以为是的人,这么个东西10块钱买来垫着睡觉很合适,20块钱就嫌多了,居然卖到68,也是醉了。

或许唯一的用处是拿来送人的时候可以说“哇,这书还挺值钱的”,然并卵。

PS:有人提醒我才发现,这位作者还专门写了一篇书评来反击我嫌贵,然而他这篇评论竟然是所有评论里好评最多的,恰好说明了这本书之烂已经到了除撕逼毫无价值的地步,看来我说10元一本也是多了。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读后感(二):没有读到书就嫌书贵的人

辛辛苦苦折腾了大半年做好的书,刚发豆瓣,就发现底下评论有一条写着“贵”,并标记读过。“这年头觉得自己的情怀和专业素养值68一本的都是自以为是的人,这么个东西10块钱买来垫着睡觉很合适,20块钱就嫌多了,居然卖到68,也是醉了。 或许唯一的用处是拿来送人的时候可以说“哇,这书还挺值钱的”,然并卵。”——首先,这书,不可能他读过,我这边刚刚下厂,一本600面的书,这位同学就读完了?对一本自己都没有读过的书,就可以写这样轻率的评论,我不知道道理何在。一个不读书的人,10块钱买来也是垫着睡觉的,也不会读。如果能够认真读完,发表评论,即使是批判的,也是我们这些编辑欢迎的。相反,如果看都没看,就写下两星恶评,那我只能理解,这才是真正的“自以为是”。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读后感(三):什么才是文化

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书名就已经说明一切,说到底,文化的根源就是“是否来自你的内心”,判断文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是否真实”。

本书辑集了2001—14年《三联生活周刊》文化部记者王小峰的重要采访报道51篇,收录了对近百位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可称为文化风向变迁的时代见证,那段时间也是三联周刊辉煌巅峰。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状态,王小峰感叹说,“一个在地上特别扎实的东西叫文化,在这上面漂浮的像灰尘一样的东西叫‘文化现象’。比如今天的文化现象是空气很干净,过两天可能有雾霾了,再过两天可能有沙尘暴了。雾霾、沙尘暴、寒流是各类现象。当这些东西很坚实地落在地上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文化,变成了一个向后来的历史去提供各种各样可借鉴的东西的内容的时候它就是文化。”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读后感(四):大众拒绝文化的原因探究

看传记,了解当下。在书店偶尔发现了这本书,可能有些人装逼,鄙视这本书的价值,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我觉得大众对文化是抵制的。有个朋友是做旅游行业的,她的实体店原来是做户外装备旅行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她说,大众就是拿文化装一下而已,你做太多了,把文化产品,比如旅行的路线做成了比如博物馆之行,很多的客户是拒绝的,因为他们压根不是用放假休息时间来学习的。偶尔看一下可以,泛泛滴了解就可以了。绝大多数国人都是被动学习的,大众奉行的实用主义,眼前没有用的,他们是绝对不愿意去了解的,更何况学习呢。最近传统文化风尚流行,各地各种网红书店纷纷如雨后春笋一样哎出现,还有以零零后为主力发起的传统汉服运动,大行其道,各种读书的app 也纷涌而至,在朋友圈里,你时常看到打卡读书的链接出现,当这些貌似文化繁荣的现象出现的时候,读这本书就会有很大的感慨,大众拒绝文化的愿意何在呢?大众之所以是大众就是因为拒绝文化拒绝深刻,拒绝学习吗?当代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思考文化的方向和意义,似乎只是少数那些掌握真理的人在做的事情吧。

这样的论点看起来似乎过于悲观,打自己的脸,骂自己没用,清醒认识自己的短处,不是大众能接受的现实。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读后感(五):为什么作者起了这样一个书名

《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读后感

说实话,我读这本书主要就是因为这个书名。随着现在看书的增多,再加上我自己在网络上所看到的和经历的,我现在越来越认同哲学家萨特说的那句话:“小知识分子警惕强权,大知识分子警惕民众。”不过我可没有给自己带高帽的意思啊。只是最近那些对大众带有一些批判视角的书,比较能吸引我的注意力。

跑题了,说说这本书吧。说实话,这本书其实是一个“故事”合集。音乐界的罗大佑、李宗盛、崔健、窦唯、王菲、周杰伦;文学界的王朔、北岛;电影界的贾樟柯、陆川;曲艺界的马季、单田芳;西方的迈克尔杰克逊、鲍勃迪伦等等。采访也好、记述也罢,这本书更多的是在记录他们的故事,涉及到的认知和观点并不多,所以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本书不是很有营养。但如果你把这本书当作了解那些名人的故事来看,可能就没什么问题了。

不过作者自己在序言中写到的一个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他说:“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前提下,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才出现的。它的目的是丰富生活,它的方式是精神消费。而我们传统中的伦理道德、世俗风情、处世哲学等大都是为了生存,而不是生活。我国的大众文化在过去中缺少商品市场属性,更多的体现为是一种政治倾向加大众的欣赏趣味。”

也许这就是作者为什么给这本书起名叫《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的原因吧,我们的大众更多的可能还只是停留在趣味上,而这种趣味离精神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离文化更是还有一段路要走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