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00字

《缘缘堂随笔》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一):大巧若拙,往事如在眼前

咋暖还寒的三四月间,零零碎碎地读完了丰子恺先生的这本散文集。

较之名气较大的《渐》《怀李叔同先生》这些适合编进课材的篇目,我还是更喜欢《作父亲》、《山中避雨》《野外理发处》《忆儿时》的自然质朴,尤其是《忆儿时》,对父亲赏月、吃蟹,以及平日晚酌的描写,寥寥几笔间,几十年前的往事如在眼前,裂纸欲出。

所以说真正好的文字,不必有华丽的辞藻,也不必有繁复的技巧,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或者博尔赫斯所说的“像数学一样简洁”,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二):字如其人 画亦是

丰子恺的随笔,字里行间都是故事,那个年代特有的认真、执着和淳朴的故事。

很多人都是经历了家庭的变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而当下的我们,可能真的是生活在太美好的时代,所以温水煮着青蛙,不再那么蹦跶,不是我们,是我。

丰子恺写母亲,也是那个年代经历了大场面的人物,有一个中举的夫君本来应该是可喜可贺,无奈家里和整个时代都有变故,看似对当家人打击很大,但我却着实心疼这个母亲,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丰子恺是不是也会成熟的早些,主动为家里担起大任。

知道丰子恺是因为他那些信手捏来的图画,万万没想到,他的绘画启蒙是给父亲的书籍插图涂色,这个家里开染坊的孩子,对色彩也是有着相当的敏锐度,而私塾先生在发现他刻印涂色后没有打手心,而是让他画孔子,也着实不错,没有掐灭小小的兴趣萌芽,而助他越走越好,虽然他觉得这样的开端不好,但我还是固执的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一些关键的人和事,比如丰子恺遇到了李叔同,这个名字很熟,可是印象里又很模糊,借此又更新了一把,父亲的老来子,母亲是五姨太,出生就是父丧,而后随母生活,青年时是个翩翩公子学富五车,留洋又回国,任教音乐时遇上了丰子恺,而后交往密切,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自己先学道后修佛,终成弘一法师。人跟人的关系就是这么神奇,莫名的交织在一起,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两个陌生人之间,至多隔着六个人。

还有一段车厢社会,写得也很得我心,初始的新鲜,中期的见怪不怪,到后期的重拾心情,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段新的开始,人间百态,历历在目,就在那窄窄的车厢就在那字里行间。我是不怎么坐火车的,我喜欢骑自行车,系数学会骑车的这些年,我还是在初始的新鲜,哪怕每日走一样的路,好像都能因为天气变化、不同时辰、哪怕行人车辆不同而觉得欣喜,更不论路边又开了新网红店或者地标。

连那些个苦难的岁月,把逃难也写成了奇遇记,这大抵也是不同人心态不同、境遇不同、笔下的文字也让人觉得舒适。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三):此中有真意

还记得高中时做到的一道漫画题,是以丰子恺的名画《阿宝四只脚,凳子四只脚》为背景,只是当时的我想破了脑袋,也没看懂画中的小女孩是担心凳子着凉,脱了自己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那道题自然也是得了一个大大的鸭蛋,更被同学嘲笑“不懂童趣”,那时只知计较分数的得失,如今再捧起丰先生的散文《缘缘堂随笔》,记起这件事,不禁莞尔。

读丰子恺的散文,他的文字功底,比起他在艺术上的造诣,算不上太出彩,但那朴实平淡,温和自然的文风细细读来,却是说不出的妥帖舒服,那一派通达率真,平淡中见深味,疏放中见机灵,他以细腻而略带感伤的笔触,绘世态人情,描童真童趣,于细微而又不寻常处,品人生真谛,寻至真至美之境界。

丰子恺对于“真意”的探求,贯穿于他的散文中,《剪网》中刚玩完“大世界”的大舅感叹:“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此言犹如钥匙, 让作者打开了一把价值论的锁。丰子恺警觉:“价钱” 容易使人限制又减少事物的意义”。因为 “倘用估价值的眼光来看事物,所见的世间就只有钱的一种东西,而更无别的意义,于是一切事物的意义就被减少了”。由此推演,“价钱”就是使事物与钱发生关系。可知世间其他一切的“关系”都是足以妨碍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的。 故说: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丰子恺所探寻的真谛,是一种脱离于世俗,超然于物外的人生观,只是芸芸众生,又有几人不必为生计奔波于滚滚红尘,不为浊世俗气所沾染呢?于是丰子恺将目光投向了神秘王国中的儿童,孩子是生活在迥异于世俗之外的另一片天地的,如他所说:“倘能常常不想起世间一切的关系而在这世界里做人 , 其人生一定更欢慰。”所以孩子往往能剪破繁复纷扰的网,一语道破天机。

丰子恺对儿童的喜爱是热切而深沉的,他曾写道“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双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一双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艺术,星辰同等的地位。”这其中,不仅是为父者对子女的舐犊之情,更有对世间儿童的无限关怀,他对于儿童,是奉若先知与神明的,因为他们能穿透世事繁芜的网,道破事物的本质与真相,能除去虚伪繁杂的礼节,展示自我的本真与欲念,不虚荣,不造作,幼子华瞻将逃难看作是一次全家出游的机会,一次少有的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他惊叹“他是创造者,能赋予生命于一切的事物”,阿宝与软软为阿韦抬轿子,翻倒了轿子,跌痛了阿韦,却表示自己要“好”,是“彻底地诚实,纯洁而不修饰的”,他便反思自己“难得有一日不犯言不由衷的恶德”而自问“谁造成我们这样呢?”这种种思索诘问,我想,既是作者对自身的反省,却也透着其对于成人世界中虚伪、冷酷、隔膜、倾轧的失望。

毫不伪饰地生活,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我们言不由衷,我们表里不一,大概总是出于保护,掩藏,美化等目的,驳杂人性,如云笼雾罩下的密林,我们彷徨踟躇,不知何时毒蛇在伺,亦不知何时以手中利刃误伤他人,只好先练就一身铜墙铁壁百毒不侵身,由此回头看,以孩童之心观察世界,行走人间,真的是人生之大境界,这需要切除心中那些如杂草藤蔓般疯长的凡尘杂念,需要在污浊尘世中拨去重重迷雾寻得事物真相,还需要怀一颗赤诚之心领悟人生真谛,明知这世界不尽如我意,依然托付一片冰心,依然率真温软如婴孩。

周梦蝶在诗中问: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观世事,心如明镜;入尘世,饮冰卧雪亦散发光热。这该是做人的高境界了。孩童的天真是出于无知与好奇,少年人拒绝长大,多是对于成人世界中的责任的恐惧与逃避,唯有阅尽世事纷扰,历过得失哀乐后留存的那一份超然物外的纯真,弥足珍贵。丰子恺在《渐》中这样收尾“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年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试听Blake的歌:一粒沙里看见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在你掌里盛住无限,一时间里便是永劫”此中的真意,不知我这“不懂童趣”之人,有生之年,能否领略一二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