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卧底》读后感摘抄

《人间卧底》读后感摘抄

《人间卧底》是一本由马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卧底》读后感(一):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不动声色的,活在人间,像个卧底。

每年元旦,我都会收拾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把不会再看的书清理出来,在微信朋友圈免费转赠给喜欢的朋友,当然偶尔也会收到朋友的回赠,这本《人间卧底》,连同黑泽明的《蛤蟆的油》就这样到达了我的手中,感谢小川兄。

这本书偏自传散文性质,相比蔡崇达的《皮囊》,更胜一筹,胜在够坦诚,不刻意伤痛,不刻意悲春哀秋,翻看这本书的前言,就喜欢上了作者的文笔。随着一篇篇的文章的阅读,作者笔下的自己仿佛走出来,走到了读者的面前,那个毛头小子,那个自卑的少年,那个无所事事凌晨走在街上踢空易拉罐的青年,那个在书海和绘画中找到自信的青年广告人……

到底是哪个时刻,会让人产生记录下来的冲动呢?那些穿越时光的细节为何可以如此精微毕现?毕竟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不动声色的,活在人间,像个卧底。

那些曾经只属于我的日子,它们的确会慌张啊,怕成为无主的故事,无人讲述,也无人来听。所以说,是故事自己怕被遗忘,选择了借助我这只手,强行留在了人间?

我也想要这样的体验,这样的一本和曾经的自己好好拥抱的自传!

《人间卧底》读后感(二):遁形于人间的卧底,寂寞又善意

马良的名字好记,对于有种相似童年回忆的80后们,对这个马良,倒不记得在哪里看过这个名字了,总之有印象,在书架上瞥到这本书后,似乎是潜意识里告诉自己是自己要找的书,也就这么凭着直觉收入了囊中。

上下篇的故事,断断续续分了几个晚上看完的,都是童年和青春的回忆。不能一下子看太多,会卷起满满的回忆,难消化。正确的说,因为同乡人的关系,倍感亲切之于也颇有点羡慕嫉妒恨的意味。羡慕这马良的超强记忆力,儿时的故事逐个叙来有滋有味,而自己的基本已经忘的跟断片一样;嫉妒是这家伙典型的“读书不好也能成才”的例子,狠是给自己曾经骄傲的三好学生的童年生涯来了一个响亮的巴掌;要说恨么,嗯,也许是那份自己一直都不曾想象的敢于追寻自由的洒脱吧,喜欢画画了,就考美院,发现自己绘画水平不拔尖了,就搞搞文字,然后是摄影,一切浑然天成,感觉没走什么弯路,就这么一路走下去;再想想自己那兜兜转转也不知道究竟要什么的麻线人生,那简直一个恨呐。

说回这本书,同时代同地域背景的,读起来更容易引起共鸣;但就算不具备这些条件,也能读到马良满满的诚意。虽然有几处文字写得有些文绉绉,让人实在难以把这温柔的文字跟一个铁铮铮的大汉子联系在一块儿,但抛开这些,这本书还是很美好的。

最后,在其中的一篇关于工作室的文章中提到了他那个“移动照相馆”的项目,这才恍然大悟,对了,就是那个跟我一样混过广告圈后来做摄影师的马良啊!

《人间卧底》读后感(三):记住的和记不住的那些过往

被引过来是在微博上有人截了一段文字,问出自哪里,寻着评论里指引的“三个疯子”就这么寻到了这“人间卧底”。

就像马良说的,他的大脑想必看起来是个满是皱纹七八十岁的老朽啦,那些深入沟回的回忆细腻的浮于纸面,看的仿佛你就是事件发生当时一同围观的小伙伴。

我常常在合上一本书后去搜寻停在自己印象里最深的画面,我想到底你留住了哪个画面,之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吧。于我,画面有二,一是那片在黄浦江边烧成一片的芦苇荡,彼时少年在奔逃中若回望,不知为何,画面竟然和蔡国强空中升腾起的白日焰火重叠啦,于是一片火海在我的脑海里升腾成了一片色彩......

蔡国强 白日焰火

第二个画面,是散乱在老宅中作者想“窃”而不得的书籍,那一阵及时吹起惊醒了作者的清风,吹起的是纯白还是泛黄的书页呢……

我寻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妄图忆起属于自己的那一幕幕画面,无奈发现记忆或是模糊,或是被自觉不自觉添加了过多的矫饰,总归是语焉不详,面目全非啦……

《人间卧底》读后感(四):《人间卧底》评论-5分

多年之前,我在平遥,见过一次马良,他在为自己的展览发放宣传单,那时他的小宇宙还不够那么的强大,当然我那时也是很傻很天真,其实我应该去抱住他的大腿,然后要求赐予我一张合影的。他留给我的印象是高大威猛,长的不像中国人。任何在自己行业中,能够干到极致的,都是恶狠狠的角色。狠角色就自然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去关注他,去研究他,总结出他们的个性,寻找他们变得如此凶猛的理由。在现如今的观念摄影领域,马良的名气毋容置疑,是我极其喜爱的。

这本书算是马良的回忆录吧,由众多小故事组成。或者说算是随笔,不仅仅谈论的是成长,还顺理成章的融入了一个经络分明的时代,言辞直截了当,弥补着我对那段历史的印象。我身为80后,就特别喜欢70后一代,年纪上的落差刚好,会给我提供必要的成长经验,又不会出现跨度太大的代沟,他们的成绩也是我可以用来衡量自我继续奋斗的标尺。

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当成故事来读,那就糟蹋了马良的心血。读这本书之前,你应该至少了解马良,知道他的作品,甚至看过他的绝大多数作品。这样一来,就能对号入座了。你可以在他的叙述中,找到他相应的作品感受,也就是创作的初衷和源头。一个艺术家,所能做到的,就是用熟悉的艺术手段,来记载和表现他所存在的这个时代,包括他的回忆,他的感受,他的经历,他对世界的看法。留给很多年后的人们,去慢慢咂摸其中的味道。

也许马良在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设置这么复杂的因果关系,我把它视为已然形成的马良风格,当一种艺术创作手段饱满,它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我正好路过,顺便捡到了,视为珍宝,也希望能够掌握这种收集和输出的技巧。能品出其中趣味的,我想大多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按着马良的这个套路,去开垦活过的那些年里,值得表达的有意义的事物。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兴奋的过程啊,不枉费活过的那些时光。

今天的饼干实验非常顺利,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越做越好,我再琢磨琢磨,争取精益求精,尽快上架。我要把这条邪路,走的笔直!

《人间卧底》读后感(五):在田野旁奔跑着的少年们

一开始时间是很长很长的,会想20年、10年、5年,后来就越变越短,只敢想今年,好像今年结束,一生就能结束。再后来,今年的里面也被切分成50份,就像50年,把今年这个也颇大的空间分成50个小房间,心里就稍微安宁些,所以只敢想这个季节、这个月、这个星期了。直到来到一个临界点——每天反复在想今天——人生就失灵了,没有底线了,既然都能想今天了,那也可以只想上午、只想下午、只想三个小时……最后来到终点:想五分钟,一根烟的时间,靠着不断想五分钟过完无数个五分钟。整个过程里,一个高大的人慢慢佝偻、蹲下、蜷缩,最后退回胚胎,想20年这种事,很遥远了,就像20年本身那么远,想20年的那个自己,也很陌生,相遇时不知谁该笑谁,但多是面无表情,那时他的面前是一条宽阔的无限的大道,他精神满满,正要启程,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一个人居然只敢想五分钟呢?

我转发给马良的私信,文字来自孙大棒的宇宙酒公众号

来自宇宙酒公众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