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锦集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锦集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是一本由唐七 / 浅白色 / 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80,页数:2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一):爱跟红焖羊肉没有任何关系

爱跟红焖羊肉没有任何关系,当你在外面吃饭时,一份浓汤燕鲍翅不比一份青椒鸡蛋盖饭所涵盖的感情多出多少,更何况什么红焖羊肉。

所以别动不动就什么“爱”什么“情”的,好吃就是好吃,那是你味蕾的体验,跟感情没关系,别整的跟每次都吃了芥末似的,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这对不起你桌前的食物。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二):饮食男女什么来着?

孔夫子曾说过,食色性也。中国自从古代起,吃饭和男女情事就摆脱不了关系。吃饭是人生在世最普通最常见的事情,也是做的次数最多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中、回忆里都离不开一些故事,而很多故事都和吃联系在了一起。这本《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说的就是这些和吃有关的故事。

“孤独之时,你欲何往?有我相随,黯黯星光”。这是社社《黯然销魂红烧肉,百般无奈熘肝尖》中的话。这篇充满了父子情怀及青春成长的文章里,吃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咱们包素馅饺子,用韭菜和豆腐干”。“儿子,爸买了煎饼,晚上咱吃煎饼”。然后作者做了一顿美美的红烧肉。最后作者总结道:

这么算来,我对银川的回忆大多与食物有关,我们吃了什么,我们家吃了什么。而想起父亲,那些银川的回忆如焰火如劫灰。

而另一篇《如若有你,一生何求》则是一个很美好的爱情故事。若说爱情的成功,会不会和那顿成功的早餐有关系呢?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有感情的饭。意思是说,兴奋的高兴的做一顿饭出来的味道,与麻木的机械的做一顿饭出来的味道是绝对不相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外边大饭店的饭即使再好吃,吃几次也就烦了。而家里的饭永远也吃不烦。

家人做饭永远怀着感情。在我的记忆中,80年代是贫穷的年代。但那时候,榆钱饭、山药片粥都是难得的美味,是因为奶奶做的。现在回想起来仍是美味。

男女爱情离不开吃。巧克力啊,薯片啊,棒棒糖啊……比较起来,女生比男生更喜欢吃。大概因为女生喜欢被哄,而美食就成了哄女生开心的媒介。这是说的未婚男女吧。而结了婚的男女,表达爱的方式也离不开吃。

肯爱你的人,就肯为你下厨房这句话貌似一点儿也没错。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三):你可以错过一种食物,可你不能错过一段记忆

我们都是尘世间的饮食男女,由食物引发出的一个个温情的小故事、小片段,自然让读者感觉再熟悉不过了。看的时候,故事中的很多场景、片段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让我想到了大学时代和死党在校门口吃的水煮鱼,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暖暖的冬日在茶吧里听着《东风破》,喝的那杯丝滑Q弹的珍珠奶茶;还有老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的温情牌葱花蛋炒饭......太多太多,以至于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泪点不断,好几次在地铁上情感失控。

是的,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什么地方吃,重要的是食物背后的那段剪不断理不清的关系。一个资深的吃货绝不仅仅关注美食带来的多样化口感,更重要的是每次开吃都伴随着一个故事,若干个故事连成坚固无比的记忆长链,以至于当你再次吃到每种食物时,藏在心底最深处的那些情愫就会一一涌现,我想这才是食物的精髓,是灵魂所在。

我不得不佩服这些作者们超强的加工素材、讲故事的能力,每个故事都紧扣人心弦,让你读的时候欲罢不能,将你的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步步推进,然后拉到最高潮点,看到最后轻舒一口气彻底释然。难怪说好的作家、编剧都是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这本书除了让吃货们更“痴”外,我想在故事加工上也是非常值得推敲和学习的。

补充:电影《双食记》、《饮食男女》也是关于食物有关的故事,朋友们可以一并看看,补充进你脑海的“食物记忆库”中:)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四):爱的味道

很多人都说喜欢吃妈妈做的饭,我妈工作很忙,我小时候都是吃奶奶做的。那饭菜的味道,到现在都忘不掉。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奶奶的厨艺太好,以致于我总是没办法复制。直到昨天,我问儿子想吃什么,小东西给我提了一大堆要求,什么肉要大块些,菜要切小小的,汤要多,可以拌饭,想稍微做淡一点儿,因为嘴里起了个泡……忽然想起,在我小时候,这样被宠爱的话也经常出现在我和奶奶的一问一答中。奶奶做饭前总要问我想吃什么,有什么要求,而不是像一般大人那样要小孩子必须家长做什么就得吃什么。所以奶奶按我心意做出来的饭菜一定是最合我心意的。如今我大了,已为人母,不自觉的把这种爱的询问延续了下来。为什么奶奶做的饭好吃,别人做的饭不好吃?是因为奶奶做的饭菜中有浓浓的爱的味道,是为我独家定制的。

在这本《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中,唐七、浅白色、寐语者等等作家联袂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舌尖上的温情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道让人印象深刻,贯穿始终的菜。有时在家把菜照做了,吃的时候也会想起那个故事,像是在品味一样。

一直都看惯了大长篇,偶尔看些短篇小故事就觉得格外精致。三五页间讲完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本书中的故事却一个比一个催泪,有的笑中带泪,有的泪中带笑。以食物带故事这个提法很新鲜,大概是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太火的缘故,出版的东西都想往上靠一靠。好在本书的每位作者都功力极佳,虽然是命题作文,但也写得不牵强,不敷衍,一小段故事一小段故事娓娓道来,故事本身非常吸引人。

民以食为天,一碗饭,一盘菜,平时看着普通,但细细品味起来却能体会出大情感。在这些盘盘碗碗中,包含着爱,包含着关怀,包含着宽容,包含着心酸……人如果在吃饭的时候可以体会,可以感念,也就全了做饭人的一番心意。如果冷口冷心的把饭菜只当填充物塞进肚子,好吃不夸,不好吃开骂,那充其量也就是个酒囊饭袋。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五):食物的意义

做饭按说是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但是我却很汗颜的必须要承认,我还没有掌握这项基本生存技能,当然你要说饿死那是太夸张,但是却绝对做不出什么美味来。除了自己爱喝的奶茶,基本能煮个面条炒个蛋炒饭,我对做饭一直没有什么兴趣。从我阅读《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开始,几年来也一只断断续续的再读美食书,有时候还真不敢以“吃货”自居,要知道,一个合格的吃货都是会做才能有资格会吃的。一直以来,我和食物的关系是疏离的,我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

唐七公子在她的文章《秘制腐乳,秘制爱情》中说:这世界所有的食物做出来都只是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吃下去。而做食物的人想方设法要让食物变得好吃,不过是为了让所爱的人吃的幸福。那天晚上,我突然萌生了学习做饭的意愿,从食物开始思考,我突然顿悟了,也许这么多年,“吃”仅仅是“吃”,食物对我意味着果腹意味着生存,或许我在寻找食物的路途中,恰恰是缺了一味叫做“爱”的佐料。当自己的心慢慢打开,想要付出,想要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原来,厨房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是我三十岁之前未曾顿悟到的,而一路只是为“吃”而“吃”,也的确损失了很多食物的心情。

《黯然销魂红烧肉,百般无奈熘肝尖》我读的很有感触,就像他一样,也是十八岁离开家,从此成为家乡的过客。读完那个故事的夜晚,我突然很想念一碗刀削面,但是却想不起家里的美味来,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得不说都是一件悲凉的事情。有时候,食物就是一种回忆,食物就是用味蕾来凭吊一段岁月的凭证。如果连食物的念想都丢掉了,我的前十八年到底有什么是值得温暖回忆的?

好在食物的最本质就是给予人温暖的,就像深夜路边摊的一碗面。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见了很多人,突然通过食物发现自己长大了。那些固守的信念原来也并非坚不可摧,然总要走向成熟,爱和被爱,给予爱积极爱。我相信这些都是食物教给我们的,它们不仅仅是抚慰肠胃,也会在岁月中温暖灵魂,总有一天,你会明白,食物的力量——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