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光永驻读后感摘抄

流光永驻读后感摘抄

《流光永驻》是一本由缪爱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光永驻》读后感(一):令人欣喜的一本书

看了作者的简介,是个很有才华的女生。这本书应该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就第一部作品来说,作者笔触很细腻、行文也很老练,感觉不像第一次写小说的人。女主角的性格有村上春树小说中的范儿。字里行间,有些段落让人很有感触,例如:猫的名字“如墨”,用散开在水里的墨来形容孤独等等。很期待作者的第二本书。

《流光永驻》读后感(二):再品“猴魁”--清绿明澈 醇厚回甘

许久没有看到耐人寻味的小说了,不是一口气看完,而是慢慢地品。想到了酷爱的太平猴魁,越品越有味,首泡汤色清绿明澈,再品滋味醇厚回甘,而这本小说恰似如此。作者的描写细致如微,笔触淡淡地略过,似小说也不似小说,清新淡雅。没有当下的浮躁夸张,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起伏,成长就是如此,真正的成长是内心。尤其小说的第十一章“原来我非不快乐”,淡淡地下笔,却不自觉地感动了我。苏锦深座在出租车上,她想:“我之所以觉得可以随时抽身而退,可以不在乎我周围的关系,情感,是因为这些人对我付出了真心实意的感情。于是我可以践踏在他们的感情之上去理直气壮地蔑视。”此时, 我释然了。少年时的锦深,成年后与人相处时礼貌得体但又远远置身之外的锦深成长了,自然细腻,成长就在瞬间。致善同样如此,成年后与妈妈的对话简明清晰,没有呼天喊地,“不用担心我,”他说,“虽然长成现在这样的性格感到很抱歉,但也算跌跌撞撞地找到自己的轨道了。”一下子想到了《时时刻刻》,男主人公的性格困扰在这貌似轻松却等待多年的对话中放下了…..,期待作者坚持自己的风格,在这浮躁迷茫的当下,始终有一股清新的文风。

《流光永驻》读后感(三):真实得干净

一口气看完了《流光永驻》。很久没有看小说,中文小说,成长中文小说。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是身边熟悉的人可能不会关注,但也不知道看什么好吧。

我觉着,还挺好看的。一口气看完不是因为熟人是作者,而是写得东西都很实在自然,而感觉是非常熟悉。村上春树似的比喻句,跑步与弹珠,心中的黑洞,成长的炼悟,真实得干净,文如其人。一边看,一边脑海里浮现很多抽象而非具象的画面和图案,颇能解释文字表现的感受,不如我擅自来给文字配点儿图吧!

马岩松 – 金鱼游弋空间的建筑模型

独立和交会的圈圈

弯路的曲线,上扬,顿挫,反刍,反复,再上扬

血色烂漫但窒息的小木屋里紧紧相拥的卡通男女

达斯汀霍夫曼,村上春树以及本杰明富兰克林与成年女人们交错重叠的脸

不断渗透扩散的墨迹以及溶化的冰块在一起交融

有种不吐不快的畅快,平时沉默的人往往付诸于文字。很高兴作者能够通过这样符合自己的方式总结,沟通并且创造,也许只有真实的感情和创造力才是最后可以留下的。性格不是自己挑选的,“抑郁来袭,此城将倾”- 没什么不好,只有能坦然孤独的人才最真实,最具观察力和感知力。回顾追寻和反思,也都是理解的过程。但最终,“黑暗尽头的光”希望是真正的顿悟。 “知命”不是认命,相反而是对人生荒谬性的认知。所谓彼岸就是达不到的地方,所谓光是因为有黑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生只是自己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要达到彼岸。人类永远是折断了翅膀的天使在人间,在神和动物间徘徊,而创造就是接近神性的光辉。

曾经16岁小论文《忧愤与超脱 - 论古人的入世与出世》时向往张良范蠡功成名就退隐江湖,竹林七贤放荡不羁自然洒脱,但最推崇的是苏东坡,融合儒,释,道三教的集大成者。最难禁欲之东坡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西湖苏堤景观建筑的政绩。出世入世,出出入入,过犹不及,反者道之动,得大成也。

坚信能够创造价值,同时又能保持心灵的平静,我们都需要一起修炼。

《流光永驻》读后感(四):等待另一只的刺猬的刺猬:《流光永驻》

不久前,我在上海的新天地北里邂逅一个展览,一本杂志配合他们的第一百期,有选择地展出了一百位文化名人所提分享供的对他们各自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物品和记忆。新天地北里,那是上海最繁华也是最市侩,最华丽也是最空虚,最上海人也是最外地人的地方。本来就是邂逅,我原本并未期待任何感动。

有人拿出了三十年前和笔友通信的原信件,有人只提供了剃须刀刮下来的一堆胡须渣,还有人展示自己工作室的产品。当时,一尊敦煌佛像的照片让我停下了脚步,她的微笑和表情,感动我至深。魏晋时期的佛像,每每都有这样的神情,让人忘却年少时的张狂,引人追问生命最终的意义。

《流光永驻》是一部小说。可是,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册叙事的相片集,那里有过去---孤独少年对于青春往事的记忆,故乡 熟悉又陌生的街道和伙伴、操场上独自跑步的身影、教室外遥远的一瞥;也有现在---出租车司机背影嵌在无聊的电台电波中、在独居的公寓里给自己做一顿晚餐、在结伴旅行的旅途中意外却宁静的短期停留......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的历程,每一步也都伴随着迷惘和追寻。终有一天,会被某个外在的“因”打动,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理想的人生。

这本书的青春记忆,属于所有从小有点内向、有点特别、有点敏感的孩子。那种和外面世界的格格不入,从小时候的不自觉的张扬,慢慢收敛为成年后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秘密。这些人就像是需要温暖的刺猬,常常不慎刺伤了不是刺猬的同类,最后发现只有同类才能隔着距离感受到自己的温暖。《挪威森林》里有这样的刺猬,《倾城之恋》里也有这样的刺猬。《流光永驻》里也有,比村上春树多了些真实少了些距离,比张爱玲多了些温暖少了些悲凉。

有幸曾看到一组敦煌壁画的照片,是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随行摄影师拍摄的黑白照片与2011年敦煌研究院用最先进的高清度照相机拍摄的照片的对比。当年在黑白照片上清晰鲜明的壁画纹饰,现在无论用如何的器材拍摄,也已经模糊不清。那不就像是我们的青春记忆?年复一年,那些影像越来越模糊,终有一天它们会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依然,我们从未中止过去和保护修复那些记忆和努力,因为,那是最珍贵、最瑰丽的、而又无法重来的东西。

书中最后一个情节,男女主角终于相约去旅行,本要去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丹。但他们暂停在了印度,在街道上走走,在寺庙前坐坐,日子缓慢而飞快地流逝。旅途还未结束,小说已经到尾声。 我知道他们还会以刺猬的方式相携相伴,继续前行,直到寻到他们理想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