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京流光读后感锦集

北京流光读后感锦集

《北京流光》是一本由黄西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流光》读后感(一):《北京流光》——让流光照亮星夜

《北京流光》是青年作家黄西蒙的全新力作,讲述了北漂青年们在北京这座城市中的生活,这里有梦想,有挫折,有坚持,有失落,他们是这座城市中的一员,却仍在苦苦找寻着自己的位置。 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能是为了逃离原来那个世界,他们选择了北京。他们孤身一人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他们想在这里找到不一样的生活,活出一个希望中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日子,带着点希望,也带着点失望,度过每天的普通时光。对于北漂青年们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抉择,也是一种挑战,只是现实太过复杂,太多人现实中苦苦挣扎。他们有的无法融入这个喧闹浮华的大城市,有的被现实逼迫得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远离最初的梦想,但他们还在找寻,找寻那个对的方向。

他们在北京留下了追逐梦想的足迹,而那些为了梦想奋力一搏的勇气和坚持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勋章。吴梦学没有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而消沉堕落,完成大学学业的他来到北京,目的是考取北大的研究生,为的是心中的北大梦和学术梦。在呼伦贝尔长大的他喜欢一边驱赶着羊群一边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喜欢在草地上追逐太阳的足迹,而为了梦想他拼搏了四年,对梦想的坚持让他在失望中一次次站起来。奋斗途中总有着太多的苦辣与辛酸,也许这些永远是无法诉说,或许也无需所说。

他们生活在北京的各个地方,在这个喧闹的城市里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在北京,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找寻自己的方向;他们一次次换着工作,无数的尝试只为契合心中的理想;他们每日辛苦往返于燕郊与城区,只为保留奋斗的希望……有时候他们也会无助与彷徨,却又一次次抉择与现实对抗,也许生活中总有些不尽如人意,可那又怎样,与梦想同行便没有遗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人生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铭记,那些爱与痛,那些孤独与渴望,那些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最真实的经历与情感。也许茫茫黑夜仍未过去,但那些拼搏与坚持会化成划破黑夜的流光,照亮整个星夜。

《北京流光》读后感(二):漂来漂去的日子

偶然看到黄西蒙的《北京流光》,被封面的万家灯火所吸引,忍不住细细阅读起来,十三个北漂的故事,没有生离si别大起大落,让人看了却隐隐难过,万家灯火,没有一盏为我停留。 黄西蒙也是名北漂,在北京漂泊的山东济南人,他说这不是纪实文学,书中内容都是虚构的,可是我分明看到了很多人似曾相识的身影。 潮流的三里屯,码农的中关村,学霸的海淀,比北京郊区离北京还要近的河北燕郊,北漂蕞密集的天宫院,天通苑。其中作者《醉酒天通苑》让我格外的有感触,我们的宿舍就在天通苑,双人间独立卫浴,环境也还可以,让我省下一笔租房钱。只是宿舍离单位每天往返三个小时,就这三个小时筋疲力尽,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音,怎么都是心烦意乱,成年人很会掩盖自己的不开心,在心里即便是千万分委屈也不曾说出口,说了总觉得自己矫情。白天小太阳,晚上网抑云。罗贯北和乔心蝉的一夜,没有男女之间的俗事儿,只有陌生人之间蕞大的安慰。 有时候越是亲近的关系,越是没有办法说出自己的难过,只会分享喜悦开心的事情,难过的事情留给自己慢慢消化,然而有那么一天,或许是酒精的作用放松了自己,又或许是陌生的身份让你放下了戒备,你开始打开话匣子,絮絮叨叨的说着自己的不容易,罗贯北就是在酒后和乔心蝉聊了很久,两个失意的北漂,用自己微弱的灯光温暖对方的心。 总是被陌生人的善意感动,他们原本可以不必这样,北漂的路上有了很多善意的陌生人,才会有更多的人坚持下来,人与人之间的暖风让城市也显得不那么冰冷了。 北京让很多人认清自己,没有在北京扎根又怎么样呢?闯荡一番回家了也没有遗憾,同样北京也让很多人实现梦想,有很多的ji汤大家都喝过,我想说我身边的一位大姐,大姐就是酒店普通洗碗工,来北京三十多年了,和老公在丰台有个不大的家。平时就喜欢读书看报,休息也是捧着一本书看,知识或许没有改变她的命运,但是她三个孩子都很 优 秀 ,大女儿在私立幼儿园做幼师,二儿子被北大录取读博,小儿子在万达的资助下国外踢球,我想大姐的梦想也实现了,每次提起来自己的孩子她都特别幸福。 来北京之前对“北漂”的概念很模糊,觉得就是为了生存,为了梦想漂泊在北京的人,日子过得很清苦,甚至会因为省钱而睡地下室。很多经历只有自己遭遇以后才知道个中滋味。看着《北京流光》里的故事,想到一腔孤勇刚来到北京的自己,我们虽然从未谋面,却有着一样的故事,我想我也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 万千灯火,总会有一盏灯光因我停留。

《北京流光》读后感(三):星夜再长,终见流光

小时候,总以为最美的地方在外面,总以为最好的人在远方。我们看不上家乡那个小地方,我们嫌弃家人的唠唠叨叨。

拼尽自己的全力也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闯荡。以为外面的世界处处繁华,去了之后才发现一切并不是那样。

所有漂过的人都懂,大城市再繁华,也不如家乡灯火可亲。

《北京流光》是一部讲述北漂青年故事的书,这些漂泊在异乡的人,有底层的人,也有文化的人,但是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书中讲到杨洛诗的故事,她是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是不愁找工作的。但是在大城市,并不是有份工作就可以了,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家,有房子。

她的家庭条件还不错,父母为她凑齐了首付,但每个月巨大的房贷,依然压得她喘不过气。因此她兜兜转转不停地换工作,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挣扎。

喜欢的工作工资不高,工资可以的工作她不喜欢,她矛盾着挣扎着。感情上也是一片空白,自己孤独地在这个城市打拼。

在她的家乡,她也成了尴尬的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其实何止是她,多少个漂泊在外的人都有这种感觉。

我小时候也不喜欢自己的故乡,其实我的家乡很美,十里桃花、山清水秀,但是那时心心念念都是怎么样才能出去。所以我比谁都刻苦学习,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考上大学,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后来我总算如愿以偿,顺利考上大学。在报考志愿时,我选择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第一次去学校时,因为有父亲母亲陪着,再加上兴奋的心情,我并没有过多伤感。

直到父母们离开后,留下我一人。室友多是南方人,她们说的方言,我甚至听不懂。外面许多商贩也说得是方言,因为听不懂南方口音,我闹了不少尴尬,甚至后来我自己都不单独出门,即便出门也要拉上室友一起,因为室友可以在旁边帮助我沟通。

然后是饮食问题。南方多食米饭。我的家乡以面食为主,中午吃米饭还能接受,晚上、早上也吃米饭,我怎么样都不习惯。

然后是每次回家,自己独自一人挤火车,一挤就是十多个小时。那时候才发现原来远离家乡,并没有想象中这么美好。虽说在大学认识了一群可爱的朋友,但他们无论如何无法弥补亲人。而且我待在那个城市四年,始终有一种漂泊感,总觉得无所依傍。

所以大学一毕业,无论室友如何邀请我留下,我都义无反顾地回了家乡。那个小城,它不够繁华,它不够美丽,但它的一草一木我都无比熟悉。

因为熟悉,所以亲切。因为亲切,所以有依托感。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的亲人。想他们了,念他们了,不用忍受相思之苦,随时能见面。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故土难离吧,祝福每个漂泊的人,有能力扎根城市,也始终记得家乡的灯火可亲。(诗晴绿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