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松弛感》读后感精选

《松弛感》读后感精选

《松弛感》是一本由[日] 加藤谛三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松弛感》读后感(一):《松弛感》——放松心态,拥抱生活

你是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紧绷着神经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加藤谛三的新书《松弛感》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在这本书中,加藤谛三以他独特的方式,分享了如何放松心态,缓解焦虑紧张情绪。通过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他表达了一个观点:领会“松弛感”是摆脱负面情绪的关键。

面对高压力的生活,我们需要松弛感,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放松呢?书中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1. 拥有正面思维

我们往往被负面情绪所笼罩,无法自拔。加藤谛三认为,要拥有积极的思维方式,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面对挑战。他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思考方法,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当我们陷入沉思时,我们倾向于去寻找那些与我们内心感受相符的东西,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加藤谛三在书中,强调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 坚持自我成长

成功往往是建立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基础上的。加藤谛三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坚持自我成长,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他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告诉读者如何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优化自己。

每一个章节中,加藤谛三都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松弛感”这一主题,向读者传递了共鸣和温暖。他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还引用了许多其他人的故事和名言,使得这本书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总之,如果你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松弛感》读后感(二):《松驰感》:远离琉璃心才能远离黑暗

俗话说:“有人饮水开怀笑,有人衣锦愁苦闷”,自恋患者即便物质再富足,依然无法获取幸福。 本书以“自恋”为关键词,通过数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自恋对个体日常生活和人类未来(流血事件到家庭暴力)的影响以及如何远离焦虑、成为快乐的人。 “自恋者”通常拥有以下特征: 一、过度敏感、极度自卑 由于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和稳定的心理,因此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渴望被理解和得到赞美。 如果别人没能及时反馈到自恋者,他就会歇斯底里。 二、固执的追求自我存在感,不是在说自己就是在说他人,但却极不愿意倾听他人说话,更加不会体谅他人。 只要有人的地方,他们总会极力表现自己,以示自己的存在。 三、无限夸大自己的心理创伤,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亦不接受他人的正当批评。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自恋者程度越高,就越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只要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就会用一切常人无法理解的言语来打压对方。任何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成为他们暴躁发怒的导火索。 四、神经症患者与自恋者因为幼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会有暴虐行为,成长之后更容易发怒。 对他们而言其实是种悲剧,若想要改变现状,只能靠他们自发理解到这一点,建立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形成新的、正确的人生观。 五、“沟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恋者往往只关心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所以才无法与外界产生联系。 要想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结,就得学会客观看待事情本身,乐意倾听他人说话。 六、片面的认为现实的世界,就应该是自己想象中的模样。 他们难以沟通很大程度是内心恐惧孤独、没有自信,不相信世上有可以信任的人。 其实人生不过匆匆数十载,相比于物质富足我认为精神富足更加重要,没有可做之事也没有可信之人,成日活在孤独内耗中,那得多么悲哀! 作者说:“能够拯救现实的只有现实本身。方法只有一个,即无论现实多么悲惨,都要客观地去认识现实、面对现实。” 只有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本身上,才能减少和弱化悲伤,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随它吧,你要知道跑得越快,闲话才会像风一样;走得越慢,身边尽是闲言碎语,做自己喜欢的才是正经事! 作者说:即使你没有被所有人爱的特权,也可以活出内在的自洽与淡然。练习听他人说话,把心打开,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关心他人。 如果明天,再次陷入悲伤,那就问问自己:有必要为这样的事情受伤吗?我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昨天已逝明天未知,只有活得松驰自在,才能尽快摆脱那些恐惧和不安的日常。 写在最后:有能力信任他人,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才会感到幸福!

《松弛感》读后感(三):《松弛感》▏太扎心了!你不是自卑,而是自恋

“松弛感”,无疑是近期最被全网追捧的一个词,也映射出一种当下人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

那么我们期待的“松弛感”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道理总归是道理,实施起来实非容易的事。今天拿到哈弗心理导师加藤谛三的《松弛感——把能量从敏感焦虑中释放出来》这本书,一口气读完,短短三个小时的时间,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只觉得扎心又清醒。

缺乏松弛感的症状,你中招了吗?

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童年时期缺乏爱和安全感,即便已经长大,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内心还残留着想要无条件被爱的欲望,表面看似要强,内心却只是敏感的孩子,恐惧而孤独,脆弱的自尊随时可能被击的粉碎,松弛感对我而言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那么所谓的缺乏松弛感具体有哪些表现?我从书中总结出以下一些特点,:

如果你也有以上几条或者多条“症状”,不如和我一起读一读《松弛感》这本书,因为接下来它会告诉你我们为何会缺乏松弛感。

你不是自卑,而是自恋!

一直以来我都给自己贴上自卑的标签,觉得自己内心敏感又脆弱,在意所有人评价,却又经常感到被冒犯、易怒、玻璃心,却又无比渴望他人能够理解自己、认同自己。读完这本书才醍醐灌顶,原来自卑的源头其实是自恋。

作者在书的前言部分总结了自恋者的三个特征:

自恋者的生存能量被内心的纠葛白白地耗费掉,身心俱疲,只能无助地生活在“”没有人理解我”的痛苦中。他们看似阳光自信,实则活的十分紧绷,脆弱的自尊随时可能被击的粉碎,松弛感对他们而言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书中根据哈佛大学的任何论教科书《人格》记载的有关自恋的内容,总结了8个方面评判个体的自恋程度:

其实每个人都多少会有一些自恋程度,心理健康的人在幼年时期都得到了恰当的对待,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恋得以消除;而没有被恰当对待的,究其根源大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之所以无法接纳现实中的自己,是因为“现实中的自己”从小到大就没有得到周围重要人物的接纳。

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要提供一个容器功能。

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并没有做好一个很好的“容器”,孩子的喜怒哀乐,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或是冷漠地置之不理,或是粗暴地呵斥一番,更有甚者对孩子拳脚相加,导致孩子从小便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用自己也未意识到的虚假面目去讨好周围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足,又何以活出松弛感?

罗洛·梅指出,有虚荣心和自恋倾向的孩子,总是要求父母表扬自己,如果得不到表扬,便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心理创伤对他们来说就成为家常便饭,而长大后这种坏心情便会如影随形。

是时候卸下心灵盔甲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不是无药可救,作者在书中贴心地给出了一些可实施的方法:

那么,从此刻起,让我们慢慢卸下自己的盔甲,慢慢培养自己的松弛感,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借用萨提亚女士的话:接纳我还不能做的,欣赏我已经做到的,并且相信走过这个历程,终究可以活出自己,绽放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