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苔丝》经典读后感有感

《苔丝》经典读后感有感

《苔丝》是一本由【英】托马斯· 哈代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5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苔丝》读后感(一):我们常把无奈交由命运说笑,虔诚地赋予未知以力量

重读苔丝,少了许多对这个凄惨故事的感受力,倒增加了许多偏理性的认知。

有些厌倦了“魔鬼与天使”这一类片面评判,而更关心双方如何一步步执着地走向两端。其实看完故事,就找不到这样至善至恶的例子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不过有一个很好的发现:无论如何,结果都会造成伤害的话,我们会去关注行为之前的动机,是有意还是无心。

如何认识一个人呀?

之前读简奥斯汀作品有记过这么个句子——“不仅要看他想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这是强调了比起轻易吐露的毫无分量的只言片语,也要记得难以真正落实的行动。现在又多了个“难言之隐”的例外,有些人总是有恰当的理由表现得里外不一,如果全把行为当真实,那也模糊了背后深层动机的体恤。再加上时间的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问便更失准了,不过复杂的情况更接近真相。

爱他,只不过是幻觉的他。

这点从英文表述中更浅显,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主语和宾语,分明地告诉我们,这不是指代同一个含义。你爱的“他”,这个印象存在于你的脑海,和真实的他,是不完全重合的关系。你可以爱得忘我,也可以爱得忘他,爱呀,也可以无关真实的。

表现出来的,隐藏的,有意的,无知的,受局限的,混作一团、理清楚作甚,人们想要的是爱情的欢愉呀!那混杂着眼泪与心痛的痛苦呢?人们都不想要,却常表现地苦于没有办法放下。

人为什么会做这些违反趋利避害法则的事情呢?

细想想,品尝痛苦也是有益处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也是有益处的,出于想自我保护、避免再受伤、为自己申辩、免责、感受自己的善良、牺牲,感受他人的同情、沉浸其中的忘记一切、反复咀嚼得到教训、提高情绪的感受性……这都是深刻的体验呀,深刻到骗过自己再看不到其他。

那反面——冷漠麻木呢?可能息止,可能更可怕地爆发。

苔丝这个可怜人爱的纯洁姑娘,如果把她看作单纯无辜的受害者,那么这个摆弄是非的罪魁祸首就是命运吗?我们经常把无奈交由“命运”说笑,虔诚地赋予未知以力量。“随缘”可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借口,沉默的“尊重”可能也被误解为不被需要,当双方放弃沟通时,天知道对方的心理活动。

兜兜转转,把决定权交由时间、等一个自然契机的时候,可能时间的其他产物会先一步酝酿出世。

《苔丝》读后感(二):关于贞洁的解读

读完小说,苔丝的遭遇让人心疼。苔丝为家庭、为克莱尔全情付出,却陷入贞洁悖论。贞洁的女人却因“不贞洁”遭到命运的种种折磨,直至被处以极刑才走完悲惨的一生。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贞洁,千百年来始终如紧箍咒死死束缚着女性。贞洁为什么重要?贞洁背后的社会象征是什么?贞洁作为道德,为什么形式要大于实质?

贞洁的象征:财产及尊严

人类行为或思维背后多半是社会选择的结果。贞洁背后的逻辑是生育观念和父系社会。

在传统社会中,生育关系到生产的发展、家族的兴旺,而女性又意味着生育。生育观念下,女性被物化了,女性成为生育工具,被视为一种财产,而财产是不容许被别人占有的。作为印证,可以反观男性的“贞洁”。人类社会对于男人也有“贞洁”的要求,但男人的“贞洁”不值几个钱,仅仅作为锦上添花的装饰,因为男人不作为生育的工具。 这种观念应该是内化为人类心理的一种潜意识。

男权社会,贞洁又牵涉到男性的尊严。社会道德关系到社会秩序。传统社会是一个秩序社会、意义社会,而现代社会秩序和意义正越来越淡化。传统社会需要“秩序”和“意义”来维系,道德的崩塌导致秩序和意义的崩塌。越是传统的时代和地区,对于女性的贞洁越是重视,正如在某些封建的国家女性出门还要戴着面纱。

贞洁的悖论:实质与形式

苔丝因为被玷污失去了贞洁,虽然这是违背她自己的意愿的,但是在克莱尔等人看来苔丝是不贞洁的(包括苔丝自己也如此认为)。哈代塑造了美丽、善良、贞洁的苔丝形象,并且以这一形象与世俗的观念做着对抗。难道因为被玷污就应该由苔丝来承担责任?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对于社会来说,为什么要更看重形式的贞洁而不看重实质的贞洁?肉体占有即成事实便无法改变,人们心理无法接受。另一方面,肉体的占有远较内心的贞洁好辨别。

《苔丝》读后感(三):三个人的命运都不值得同情,但亚雷显得更无辜

如题,读完之后惊叹哈代将人性写得太真实了。尽管三个人的命运都不值得同情,但相比之下亚雷显得更无辜――凭什么要被捅死呢?公子哥做派罪该致死吗?把苔丝逼死的根本不是亚雷,而是克莱。克莱的所谓“爱”过分理想化,追求完美和神圣成了人自私和意气用事的借口,爱成了恨的理由。苔丝太年轻鲁莽,不懂没有智力和能力一起面对不幸的男人终究是错付一场,只能把自己拖入深渊。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哈代版“理智与情感”的故事。 实际上,克莱从一开始出场就显示出了“随心所欲”的性格,两个哥哥有目标有计划地赶路,他却自顾自地去跟年轻女孩跳舞,对待舞伴的态度是来者不拒,没有主动物色舞伴,也就没有与相貌最出众的苔丝共舞。而苔丝也不如另一个女孩那样主动,可见苔丝和克莱都是被动性格,或者说任由命运安排的性格。在面临“理智与情感”的选择时,俩人都不够理智,而情感又因为年纪太轻阅历太少而不够成熟。 克莱比亚雷更复杂,一方面想要摆脱教会家庭对自己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很难摆脱条条框框对自己的精神束缚,他在新婚后的出走是无法令我原谅的,走了就走了吧,何必又回来呈现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搅乱苔丝已经步入正轨的生活,错上加错,自私得要命,从不为对方的处境着想,也丝毫没有能力和智力去保护爱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苔丝被捕的时候,克莱只会哭,这么个愚蠢无能的男人真是令人厌恶。 为克莱这么个巨婴去杀亚雷,搭上两条性命值得吗?如果苔丝30+,我想就不会为了这么个男人去杀人。亚雷究竟犯什么错了,以至于躺着挨千刀?某月的那个被月光笼罩的野外潮湿的夜晚――哈代在这里的环境描写并没有暴力与反抗的痕迹,没有就对了,我压根不相信苔丝是被迫的,被动接受也是接受,很难说没有主动选择的成分。苔丝假装受害者的样子博同情更多出于世俗偏见的心理包袱吧。我一直不觉得她对亚雷完全不动心,破落贵族家的闺女怎么会不想嫁给有钱公子改变人生命运,摆脱窘境?只是亚雷的表现太公子哥了,令苔丝没有安全感,把握不住而已。但公子哥做派是亚雷犯下的死罪吗?与其说苔丝是被命运推上刑场的,倒不如说是人物在个人局限性下选择了命运。 苔丝天真地以为自己原谅了对方曾犯下的错,对方也应该能原谅自己的错。天下哪有那么公平的事,情感是没法对等交易的。整部小说最清醒理智的人还是苔丝的母亲。最深的秘密要么就选择深埋心底假装遗忘,要是觉得隐藏秘密太痛苦,一个人承受不住,那就面对面说清楚。可苔丝啊连当面说的勇气都没有,憋到新婚前夜写个纸条塞门缝里,想这样蒙混过关?怎么可能?命运放过谁?它的公平之处就是,人一旦做了错事,要么守口如瓶一辈子忍受心底的自我谴责,在最幸福的时刻承受最大的折磨;要么全盘托出,勇敢面对现实结果。苔丝想要悄悄坦白自己的不堪,企图付出最低成本得到爱人的谅解,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这是自以为的诚实高尚,但实际上无异于把痛苦转嫁给他人,一个人的隐痛变成两个人的折磨。何必呢?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有什么比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更有效? 三个人的命运都不值得同情:苔丝死得其所,警告后人引以为戒;克莱理应活着遭受良心谴责,这是巨婴的成长代价;亚雷反到因为被杀显得挺无辜。

《苔丝》读后感(四):世界既是苔丝

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冷酷的旁观者,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存在于世上的苦难又该向谁诉说,我们到底在祈祷些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根冗长的命运丝线,诸多丝线纷繁缠绕在一起,像一团乱麻一样构成这个世界,至此,谁都不敢轻易去抽身,但凡有人以英雄般的气概幻想着扬长而去,等待他的往往都是愈加可恨的死结,换句话说,他们只能小心翼翼的生存,细心地去梳理杂乱的命运,在彼此交织的命运里发现彼此对于自我的存在价值。

苔丝的一生总是离不开被迫这两个字的魔咒,为了所谓的高攀,她背着“德伯”这个贵族姓氏被迫去结婚,以一种“自我牺牲”的态度去被迫爱一个她不喜欢的人,等到不需要“被迫”的时候命运又送给她一个十分艰难抉择,如果她逆来顺受,安然接受这一切,那么她的悲剧就不可能发生,可苔丝对家庭对一切强烈的责任感使她不得不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个选择唯独是有背于她自己的个性的。

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不允许十全十美的存在,十全十美既是罪恶,命运的剪刀会时不时、而又以惊人的精确去破坏这种完美,安吉尔超越世俗的门第观不顾一切去追求他心目中十全十美的苔丝,他们之间那热烈、丰富、纯粹的爱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他们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追求,这种向纯粹、完美进发的合力最终逃脱了他们的掌控:苔丝因为无法忍受自己身世的负担而对安吉尔全盘说出,安吉尔因为极度相信苔丝而被这种信念反噬,在巨大的痛苦与失望下毅然决然的去了巴西,杳无音讯,生性敏感,感情丰富的苔丝在等待安吉尔回心转意的漫长时间里也从热切期望到极端心灰意冷,加之家庭的变故,她又一次被迫与自己十分厌恶的人生活,这种转变,前后反差极大的鲜明对比再一次向读者表明,苔丝根本无力对抗命运,但她终究对抗到底,这是她的使命,所以她要杀掉亚力克,最终回到自己的挚爱身边,不计前嫌,个人认为,这时的苔丝已经趋近于完美,人格的个性化以趋近于完成。

苔丝的命运令人惋惜,她在追求自己幸福的道路上倾尽了全力,而幸福的时光确实少之又少,哈代对此十分吝惜笔墨,但同时又能感受到作者对苔丝的同情,通篇没有一处对苔丝人格上的缺陷进行具象描写,她的人格光芒太过于耀眼,又那么的具有普遍意义。对于这样一个善良、纯真地几近毫无杂质的苔丝来讲,她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其缺乏安全感,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对于幸福的排斥,这种排斥是外力与内在相结合的产物,周遭的人、物无一不处于一种当时时代的破灭感之中,苔丝既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又是他们可以诉诸遭遇以及欲望的优质实体,外在上,苔丝美丽、温柔,凡是有过教养的人都能在她那可人的外表下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内心里,苔丝敏感、丰富又热烈,为自己认定的事情不顾一切,同时又懂得妥协、隐忍,几近全力去保护她所关心的一切,她独立、向往自由,可是又次次被时代的缺陷打回原形,她在一次又一次的“追踪”下生存,最后又在另一种形式的围堵下落幕,可是,一个弱女子怎么能够超脱时代的范畴,换句话说,又有谁能够超越时代而不被如此对待呢?

问题是,时代的缺陷究竟是什么,这一切的确要诉诸时代吗?这里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答案,就是普遍意义,苔丝的悲剧在如今看来毫不新鲜,世界的运作不为个体,通篇所说的上帝也不会在乎个体的毁灭,苔丝终究还是没能逃出去。德伯这个古老贵族姓氏没有在苔丝身上焕发容光,她最爱的安吉尔也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她,可苔丝坚决、热切、甚至卑微的爱让这一切的相形见绌,如同那个像巨石阵一样永恒。

回到开头,我们到底祈祷什么?在存在主义的庇护下,我们是向自己的绝对自由祈祷,向自己的绝对个性祈祷,苔丝自始至终都在竭尽所能庇护自己的个性不受污染,拼尽全力挤进道德的窄门,即便存在那些刻骨铭心的煎熬,被平庸所拖拽的庸俗;苔丝的一生表明,个性化的个体才是存在的终极意义,所有不符合自身个性化需要的都必须毫不留情的去摒弃,苔丝在这点上毫无疑问,我们时时刻刻被这种追求所感动,被这种永恒的自我战斗所激发!

生而为人,莫过于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