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读后感100字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读后感100字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是一本由[美]默里•N.罗斯巴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9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读后感(一):常识性错误。

A disciple and contemporary of Plato was the Athenian landed aristocrat and

army general, Xenophon (430-354 Be).

事实是

1.色诺芬是柏拉图的同学而不是学生或门徒(disciple)。

2.色诺芬与柏拉图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此外,作者对柏拉图的理解真不能算高明,简直可以说是粗暴误读。

并且其在第一章内对其他哲学家思想的经济学解读也不无荒诞之处。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读后感(二):關於這本書的八卦

關於這本書的八卦出自馬克·史庫森的《現代經濟學的歷程》導論。1980年,馬克·史庫森請羅斯巴德寫一本書替代羅伯特·海爾布倫納的《世俗事務的哲學家》(1999)。海爾布倫納的簡史寫的很好,但其內容和背景卻省略過多。(簡單說就是偏社會主義價值觀)

羅斯巴德很高興的接受了史庫森的建議,也接受了一筆誘人的2萬美元的預付金。在合同中,史庫森做了幾項具體的規定:該書應面向大眾。它應該有十幾章,從亞當·斯密開始,至現代結束。它不應該超過300個印刷頁。還有,手稿要在一年內完成。

羅斯巴德和史庫森在合同上簽了字。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沒有完成的手稿,沒有300頁,沒有講給外行的故事,沒有亞當·斯密。羅斯巴德倒是一直在寫,但他不是為大眾寫一本300頁的書,他是在寫經濟學圈子里稱為“熊彼特式的巨著”的東西:為專業人士和經濟學高年級學生寫的幾卷本、厚重的經濟思想史。在20世紀40年代,熊彼特這位離經叛道的哈佛教授,寫了他的大部頭的《經濟分析史》,出版時達到了1260頁。羅斯巴德的著作從希臘人和亞裡斯多德的著作開始,緩步走向天主教神父和啓蒙運動,最後在第16章終於到達了著名的亞當·斯密。在厭倦了詢問“你寫到馬克思了嗎?”之後,史庫森寄給羅斯巴德一段熊彼特1944年在接受《哈佛深紅》採訪時的話:“我的研究項目越來越長,而我的生命越來越短。我的《經濟分析史》遲遲不能完成,而我總是追逐著另外的兔子。”它使史庫森想到了羅斯巴德拖起來沒完沒了的歷史著作。

在15年后的1995年,愛德華·埃爾加(出版商)出版了羅斯巴德的經濟學史的前兩卷:《亞當·斯密以前的經濟思想》(566頁)和《古典經濟學》(528頁)。羅斯巴德的第二卷以論馬克思的各章結束。史庫森同意羅斯巴德寫的大部份東西(但羅斯巴德對亞當·斯密的否定評論是例外)。

在熊彼特于1950年去世后,熊彼特的妻子伊莉莎白試圖將幾近完成的手稿編輯出版,卻也在完成這一任務之前去世,手稿由他們的哈佛同事整理出版。

不幸的,1995年1月,羅斯巴德因心臟病突發,在紐約市去世,終年65歲,僅僅幾個星期后,他的兩卷本著作便付印了。他從未有機會著手他計劃的另外兩卷。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读后感(三):商务版罗斯巴德经济思想史译者序及序言翻译商榷

作者: 黄花非鱼

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hp?mod=view&aid=3601

首先要说的是,两卷本《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和古典经济学》的出版,对奥派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这两本书是罗斯巴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且是其学术生涯最后一部巨著。所有要想深刻了解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人都该看这本书。商务印书馆和译者的工作和努力都该被尊敬。特别是如此大部头的两卷书,译者用了近4年时间,翻译本是苦差事,其中甘苦恐怕只有译者自知了。

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我读过一部分,商务版的译文总体上是不错的,对读者理解原文没有大的影响。但对比译文,还是有不少遗憾的地方。

我觉得可能有两点影响了本书翻译水平:一是译者可能对奥派经济学了解不多不细;二是作者在译文中对遣词用字推敲不够。这可能是受篇幅所累。本人虽然水平有限,愿意提点自己的见解,主要是以序言的翻译为例。

一、译者序中的问题

1. “奥地利学派是……一种以个人主观心理分析为特色的边际主义理论流派。”这显然是误解,奥派理论的基础虽然是主观价值论,但其经济理论并不进行心理分析,而是分析人的行为,即分析人的表现偏好。

2. “近些年来独立发展起来并且日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实验经济学,据说也是体现了奥地利经济学的思想传统。”这个完全弄颠倒了,奥派的方法论与实验经济学完全是南辕北辙,不知道译者这个据说的依据是什么。

3. “由此看来,在当代的西方经济学界似乎已经不再有一种门格尔时代那样严格意义上的‘奥地利学派’了。”这也与事实不符,虽然由于凯恩斯经济学兴起,奥派经济学被边缘化,但包括现代奥派的复兴,现在的奥派经济学反而更清晰地作为一种不同方法论的经济学保持其传统。

4. “比如,虽然主观心理评价是决定价值的重要因素,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生产成本也是决定价值的重要因素,二者在不同的条件下作用的相对强度是不同的。”这是译者的见解,不管译者序对奥派的批评是真心话还是走过场,至少这段话是不符合奥派经济学的。

二、序言翻译商榷

(文中序号,如1.2表示第一章第二自然段)

1.1 ‘Austrian’应译为奥派,全书中出现的Austrian都应译成奥派或奥派的,根据上下文既可以表示理论,也可以指学者。译成“奥地利的”会让人一头雾水。

modern Austrian应译为现代奥派学者,而不是现代奥地利学者。显然,罗斯巴德不是奥地利学者。同理,下面的Austrians也应译成奥派。

Misesian应译为米塞斯派或者米塞斯式的,而不是米塞斯学说。这里表示的是米塞斯所坚持的方法论传统。

1.2 1940s翻译成20世纪40年代固然不错,但显得啰嗦,译成1940年代更佳,书中类似的地方非常多。

Studying economics应译为学习经济学,而不是从事经济学研究,1940年代,罗斯巴德还在大学读书。

Superior knowledge如何都不该翻译成超级知识,此处应该翻译为:“从今日更优的知识的视角”。

1.3 Unlucky enough翻译成极其倒霉,译成足够不幸已可。

Generally翻译成一般地,应翻译成总体上,大体上。

Dismissed应译为漠视,遗弃与上下文不合。

这里有个误译,文本的意思是“与每个国家”,翻译成“对每个国家”,意思完全改变了。

同上,dismiss这里又翻译成了抛弃。

‘just’price译成合理价格,比公平价格更好。

Who后面作为scholastics的定语,翻译未体现这一关系。

1.4 这里又有误译,“他们通过强调与物品的全部等级比较而言的边际单位的重要性”应该翻译为“他们通过强调物品的边际单位相对于整体类别的重要性”。

Supposedly one-sided应翻译为“被认为片面的”,文中译成了“被假定为一边倒”。

1.5 exclusive emphasis on the micro翻译成了“唯一地强调微观”,不符合一般表达,应翻译成“仅强调微观”。

1.7 定语顺序有问题。

Any应翻译成所有,而不是任何。

Omitted应译为遗漏,而非忽略。

1.8 “人们彼此之间如何相互产生影响”,重复了,应译为“人们如何彼此影响”。

1.12 zig-zag fashion翻译成锯齿形,应译为之字形,或曲折的。

1.13 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译成了经济计量学。

hard science 的意思是自然科学,文中直译为硬科学,表意不够充分。

Amidst this situation,译为处于这种形势当中,应简单翻译为这种情况下 即可。

1.15 methodological generalizations译为方法论上的一般推广,应译为方法论上的一般演绎,或者推理

Sophisticated 翻译为复杂老道,其实只翻译为复杂即可,这里形容的是理论,作者并无表示老道的意图。

1.16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翻译成说英语的国家,其实译成英语国家即可。

ruptured the once Europe-wide community of scholars.译成“造成了学者们曾经达到过的在全欧洲范围的联系的中断”,应译成“使曾经的泛欧洲学者社会解体”。

“如果人们要问”属于译者加的,此处并无必要,why表后置定语,并不一定代表提问。

1.17 during the same decades翻译成“两个十年间”应译为“同时代的”。

role of Adam Smith译为“亚当斯密的作用”,应译为“亚当斯密的地位,或角色”。

On the contrary译成“就相反的情况而言”,联系上下文,应译成“事实是”。

1.18 “不仅经院学者即是”应为“经院学者不仅是”。

“只是”多余。

“并不是应当被”应为“不该被”。

Someone译成“某个人”多余,不译出即可。

necessary precursor译为“必要的前辈”,应译为“不可或缺的先驱”。

1.19 Good译为“好事”,应译为“善”,这是哲学史中既成的译法。

In itself 没有译出来,文中指加尔文教派认为劳动本身就是善。

Necessary evil 应译为“必要的恶”,文中译为“不得已的邪恶”。

2013-1-3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读后感(四):读《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第一卷)》

读《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第一卷)》

这是一部基于奥地利学派视角的经济思想史著作。相比于主流的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的人数是比较少的,但在经济学的发展演变中,确是出过不少著名人物并作出过不少重大贡献,如门格尔、哈耶克、米塞斯、熊彼特以及本书作者罗斯巴德。

奥地利学派与经济学主流派别的观点区别,是比较大的。由于该学派人数较少,学派内部的理论观点差异相比于古典/新古典学派内部的差异要小的多。相比于以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学派,奥地利学派的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主张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强调个体决策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行为,反对统一计划和国家干预。

(一)如何基于奥派视角重写一部经济思想史

我们绝大部分经济学人接受的是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所学理论及经济思想演变历程也是基于古典/新古典视角展开的。罗斯巴德这本书既然是基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来撰写经济思想史,自然也是想对当代奥地利学派的历史传承做个详细交代。考虑到影响经济思想发展演变的无怪乎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及学派,如何把奥地利学派的思想萌芽、传承等从中汲取出来,是摆在作者眼前的头等大事。果然,作者没有让人失望。罗斯巴德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第一,打破旧有的经济学发展演变规律的观念。基于主流经济学所认为的经济科学是一个永远向着光明螺旋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约翰穆勒、马歇尔、凯恩斯等我们熟知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来看,无一不给人营造出经济学是一门日益完善且在不断发展中的科学。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摧毁了这一“辉格党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并不那么乐观。其实,基于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反思,不少经济学家也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罗斯巴德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可能更像锯齿一样,后来的系统性谬误可能会排挤掉先前更为健全的健全范式。

此处,作者暗含了对亚当斯密的批判。由此引出本书的第二种方法,即强调小人物在经济理论发展演变中的贡献与作用。一谈起经济学,大家能举出的经济学家通常也就是那几位。历史上,又有哪些经济学家为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后,成为默默无闻的人物呢?既然本书是基于奥地利学派视角的经济学思想史,自然要重新检视那些被主流经济学思想史遗漏或曲解,同时又对奥派经济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者,如西班牙的经院学派。在主流经济学的论述中,经院学派是一群生产成本的道德说教者,是劳动成本或生产成本价值理论的理论家。然而,通过罗斯巴德的进一步详细分析,发现经院派学者贯穿了13-17世纪,他们相信“公平价格”是在自有市场上基于“共同估价”而建立起来的价格。当然,生产者的估价是基于生产成本,而消费者的估价是基于商品所能带来的潜在效用,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主观效用论”者。经过作者考证,经院学派甚至已经发展出了初始的动态企业家理论,作者因此将其称为“原初的奥地利学者”。至于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人能考证出经院学派的这些贡献呢?作者将其归因于英美学者的拉丁语水平不足导致。

第三,重新评价亚当斯密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既然奥派主张己方的理论是真理,自然就要对主流经济学为何会走偏做出解释,并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亚当斯密进行重新评判。基于德裔历史学者埃米尔·考德的考证,认为斯密“拿走了完好的、几乎发展成熟的原初的奥地利的主观价值传统,并悲剧性地将经济学导向一条错误的路线上”,是锯齿型经济思想发展途径中的巨大“倒退”的开创者,由此彻底否定了斯密在经济理论创立中的贡献。

至于为何主观的效用理论传统繁荣与欧洲大陆,而劳动和生产成本理论在大不列颠以及后来的美国发展起来?考德将其归因于宗教的影响,前者涵盖的经院学者、法国、意大利等属于天主教的地盘,天主教主张消费是生产的目标,追求适当的消费和效用属于有价值的活动与目标;后者涵盖的大不列颠属于加尔文教派,强调努力工作和辛苦劳累是一件好事,而享乐充其量智能属于一种不得已的邪恶,一种促进劳动和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罗斯巴德则在研究中一再证实了考德的这些观点与推测。至于如何证实,就涉及到本书的内容了。本书虽然是一部经济思想史,但为了说明相关经济思想的来源,作者努力从其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宗教和哲学思想等多个侧面来探究其思想成因。

(二)如何阅读这部基于奥派视角的经济思想史

在致谢中,作者提到,基于奥地利学派视角撰写一部经济思想史的创作动力最初来自另外一位学者的鼓励,要写一本与《俗世哲学家》针锋相对的著作。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出有用的资料并能够基于奥派视角进行解读分析,无疑体现了作者的雄厚研究功底。即在读文献之前,一定要在心里装着一杆秤,基于这杆秤对所阅读的信息进行衡量分析。对此,作者采取了富于目标的撰写手法,即肯定符合奥派理论的经济思想与观点,否定与其不符的论点。如针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描述,作者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读出了社会分工的益处,但否定了柏拉图的集体主义乌托邦思想。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反对赚钱和积累财富的思想,同时肯定了其所认为的“私有财产具有更高生产力和促进技术进步”,将其描述为相比于柏拉图的进步之处。但为何亚里士多德之后衰退,如斯多嘎学派等一些学派主张节制欲望,作者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另外,作为一部史,自然也要保持前后文的连贯,即一以贯之(一即后来的奥派思想)。结合前面所述,经济思想的发展并不是持续前进的,更符合锯齿型。这种解释似乎可以用来说明为何基于奥派视角的经济思想发展为何有前进、也有倒退,即便同一个人也同时具有先进和落后的经济思想。但这只是基于当代奥派这一单一学派视角的经济思想演变梳理,不能解释为何这些思想家同时表现出综合多学派的经济思想。这样的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就相胡适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思想史的梳理也是如此。归根结蒂,有关思想史或广义史学的研究就是从不同视角来讲述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或诞生过的思想的来龙去脉及承前继后关系。这本经济思想史中奥派的视角太过明显,如称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右派的集体主义乌托邦,这样以今日词汇来称谓古人思想中的概念的做法也过于粗暴,存在曲解古人思想和掩盖真实信息等问题。

作为读者,又该如何阅读这本书呢?篇首的译者序做出了回答。即跳出奥派看奥派。奥地理学派在推进经济学的发展中有其贡献,如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数效用理论)、边际革命,同时也存在不足,如相关理论仅适用于特定的经济环境、极端化倾向。针对这本奥派视角的经济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自然可以从中了解到奥派经济思想的形成、演变过程,认识到思想发展的曲折之处。在阅读本书的整个过程中,读者心中也应始终存有一杆秤,即奥派经济思想只是众多经济思想中的一员,现在一个奥派经济学家把所有符合当代奥派经济思想的概念、观点、分析逻辑及框架等都凸显出来,让我们了解到奥派思想的星星之火是怎样不断蔓延至今天的。当然,相比于其他经济思想的火苗而言,奥派的火苗只是在近代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辉煌过,绝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其他经济思想的发展背景,但不曾熄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