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例外》读后感100字

《例外》读后感100字

《例外》是一本由毛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例外》读后感(一):出柜书

作者阅读了不少史料吧

只是看了几篇总觉得是一本老牌影星八卦周刊。

并且帮每一个明星出柜。。。

P.S.我就知道葛丽泰嘉宝一生未嫁有点问题,小学时候阅读嘉宝的生平说她因为深爱一个男人,此男人去世后就终生未嫁,深居简出。。。现在。。。一切都。。。明了了。。。

《例外》读后感(二):太多的例外

原先看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看她在《万象》上的文章,有瞬间惊艳的感觉,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怀着如此强大的八卦之魂,写出这么动人的影评。接着陆陆续续买了很多她的书,出的几本随笔很烂,到了《例外》,前面几篇还不错,后面就不行。前面的几篇,发表在万象上,有考据,有八卦,很好玩,毕竟是鲜活的人生道路。后面的大部分,观点陈旧,仅仅是影评,与一般没什么两样,与之前的巨大期待相比,很失望。

《例外》读后感(三):阅读•毛尖电影笔记

阅读•毛尖电影笔记

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作者是一位在香港读书,后来留学美国,有着博士学历的女士。我猜测她学的不是专业电影有关的学位,而是在美国期间看过许多电影,其中主要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主。照理说,这样的人写出的影评我是满怀期待的,看了之后,我却不大喜欢。我问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她的电影笔记?

1书的前百分之三十讲的是好莱坞七十年代的大腕的情感纠葛史,浓墨重彩的写了好莱坞的同性恋的几对名角,后面的部分穿插着是国内的几部影评,最后面部分也是日本导演和其他好莱坞演员的生平笔记,总体上排版构思比较乱。

2毛尖的文字风格就是引用非常多的电影的名字和电影明星,这一点让人看的头晕,让你仿佛觉得她很专业,而她关于电影里面故事情节,镜头剪辑手法,配音的分析几乎没有,又觉得她走的不是走专业影评之路。

3作为一个看影评的人,我是抱着毛尖能写出她关于电影本身代给她的思考的目的来看她的笔记的。而不是需要她向我炫耀她有多么了解好莱坞的过去,如果我需要专门了解好莱坞的过去,我会看专业讲好莱坞电影史的书。她关于自己对电影思考的部分少之又少。

4现在的我是电影小白,电影的过去与将来我都没有去系统的了解,也许现在的我看她的书对她所做的言论是一种偏见,将来也许我看了更多的电影和书会改变现在的观点。

《例外》读后感(四):普普通通的愿望

《例外》的最后一篇叫《普普通通的愿望》,“我的愿望是,有一天,还能走进一家普通的电影院。”所以呢,普通的电影院都成了例外——照毛尖的意思,“电影院也自暴自弃了”,以至于人民只能自己服务,自己买碟,“而看电影在今天的全部意思,就是高消费”——我们还敢奢求什么普通的电影,连福尔摩斯和华生都能腐得泉水叮咚,回头要说柯南看上了毛利兰的——老爸小五郎,又有什么不可以?

没有什么不可以。不是小说,也不是小品,一次次刷新我们下限的最大功臣,就是当代电影。毛尖带着Q宝看《龙门飞甲》,母亲想立马回家温习《龙门客栈》,儿子呢,却嚷嚷着要再看一遍,因为《龙门飞甲》比喜羊羊和米老鼠都好看。毛尖说她“心虚了”,颤悠悠地质疑,“这是电影的白话文时代吗?”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必在乎电影的叙事手法或性格铺陈,直勾勾欣赏片中的美色就好,而这美色多半指的就是镜头前那几具耀眼的肉身。可当伊丽莎白•泰勒的那句“我只跟和我结婚的男人上过床”,“隔了岁月,简直可以当作爱情誓言了”,如果影星的大志也这么一落千丈,我们除了接受毛尖的建议,“用看色情片的心情来看所有的电影”,还有什么力量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沉醉两小时?

因此,你可以把《例外》当作观影指南,也可以认为毛尖念兹在兹的,是电影人的道德姿态,或者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姿态。对热爱的小津安二郎,毛尖说,“认真吃认真喝”于导演而言,就是一种道德标准。对毛尖来说,不拆穿她和表弟逃票的电影院看门老头,就是圣诞老人。毛尖没说穿的是,小津或看门老头,在青年三分法的谱系中,都算普通青年。普通青年看《午夜巴黎》,睡着了,因为如今“星巴克里就坐着很多海明威打扮的人,上流社会下流社会走动着成群的达利和曼雷,那么多2B青年离家那么近”,而普通青年的小清新占领运动,也终究敌不过HBO对《反击》第二季施加的色情压力。

后记中,对越来越不小资的指摘,毛尖承认“健康不讨好”。但早些年,她其实已经表露过,“打心眼里愿意在这个时代做个左撇子”。或者就像毛尖看中《》里传递的信仰,“因为事关未来,会是新起点”,健康的影评有什么不好,至少也能去去眼下电影中弥漫的腥气。(by 淹然)

《例外》读后感(五):毛尖《例外》作者后记:不例外

大概是在我的第一本书《非常罪 非常美》出来以后吧,我出去开会,主持人会介绍我说:影评人。那些年,我自己觉得也挺骄傲的。影评人,听上去蛮酷的不是?

现在不酷了,尤其电影院里的大片常常就是全民口水收集站,说自己是影评人,不过表明自己更能骂,其他,还有什么呢?豆瓣里的骨灰粉一个个都是福尔摩斯,看得出汤姆克鲁斯在《碟中谍4》中的思维模式和《谍3》有区别;电影课上的学生一个个都是佐藤忠男,说起小津说起费里尼说起希区柯克全跟自己亲戚似的。一个影评人还有什么呢?

为了寻找这个“还有什么”,我不再热衷于用“非常罪非常美”的方式写电影,我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在不同的形式中,我试图找回昔日的荣誉感。也是为了让读者检阅我这些年的变化,不同形式的文章我都选了一些,所以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有长有短,有松有紧。

常常会有读者跟我提意见,说我现在文章没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我从前比较腐朽,如今比较健康。我知道健康不讨好,可有时也想,三妻四妾就一定好看过一夫一妻吗?这个事情,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准,因为电影有电影的道德,电影有电影的美学。所以,我仍选了一些“万象”体文章,一些发在香港和上海的电影随笔,和几篇电影论文,在此感谢董桥先生、林道群兄、陆灏兄和钱亦蕉,也要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师妹,没有他们的督促,我就是个贪图冬暖夏凉的人。

感谢郑树森先生为本书赐序。我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的时候开始写影评,全是因为科大的影像资料馆让我有了最初的底气,而这个资料馆,就是郑先生一手建立。毕业回校我去听过郑先生一次课,他头亮人亮鞋子亮,后排同学时不时呻吟一下,老师这么风度翩翩,中外电影手到擒来,令人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了。

感谢刘瑞琳老师,这是我在广西师大出的第三本小书。感谢责任编辑杨静武为本书所做的工作。本书策划雷淑容在这本书上,前前后后费了两三年的神,目录换过三四次,书名换过三四个,她的耐心和识见我会一直铭记,这也让我感到,遇到一个好编辑是多么幸福!感谢最美的设计师朱赢椿先生,他的设计定义了“例外”。

最后,不例外,感谢读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