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透明的夏天读后感摘抄

透明的夏天读后感摘抄

《透明的夏天》是一本由梁夏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明的夏天》读后感(一):期待篇

虽没看,但是很期待、、

就随便说几句,看完后再做最后评论、

作者和我是一个镇的,俩村也就相差几里地、刚看了下简介,写的确实和我童年所差无几。儿时的知了、那时因资源所限,电力不是很充足,自习时蜡烛也成了我们最好的玩伴。太多太多的美好值得我去回忆。暂且这样,看完再论。。

《透明的夏天》读后感(二):童年情怀

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了一些童年趣事 可以勾起大多数成年人的共鸣 是不可多得的走心之作 但是后半部分作者花费了大把内容去描述童年食物 食物也是童年的一部分无可厚非 但是内容实在太多 重复太多 反倒有“懒婆娘的裹脚布”的嫌疑。好在本书结尾作者来了篇童年人物 才能重新激起读者读书的欲望 总体来说还是值得推荐。

《透明的夏天》读后感(三):童年的记忆

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它的副标题:致我们从未忘记的童年。对于童年,我时常觉得仿佛只剩下些记忆的碎片。确实,我们从未忘记,可是为什么却又记不起来?儿时同伴的聚会,聊得是物价,房价,孩子,老公,再不像刚毕业那阵的聚会,大家会说,诶,还记得那时我们如何如何嘛?过去的事情好像被封印起来了,没啥好提的。

读完整本书,我简直要羡慕作者的童年了,简单的游戏,简单的娱乐,简单的饮食,可是跟着她一起用童年的目光去看、去想,好像都是那么有趣,这是被上帝吻过的记忆吗?一字一句的,多适合在傍晚静静的微光下读一读,忘掉当下生活中的种种,想想自己的童年,想想自己的童心。幼时的我们,除了需要苦恼学业,有吃有玩的日子真大过天。

童年人物这个章节最喜欢,童年的游戏大家大相径庭,但每个人童年里的人却是不同的,因为不同,我们才只能自己回忆。作者的文笔很好,带着读者认识了她童年里的人们,而我们自己童年中的人物呢?许多许多的人,还有机会见面吗?见面时是说好久不见,还是不如不见?

PS,书中作者的插画真是非常可爱,简直可以出一套明信片啦。。。

《透明的夏天》读后感(四):不想长大的小女孩

认识海沫快十年了。

我们曾经是一个项目组的同事,那几年大家一起坐在白石桥的高楼上做儿童课件。组里几个合得来的朋友常在一起吃饭、画画、看展览、看动物(办公室挨着动物园)。各自都有些年少轻狂:年轻、热情、简单……每天去单位都跟同学聚会似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开心,好像这世界永远都不会变。世界当然会变,而且变得好快,好多熟悉的地方越来越陌生,我们也都长大了。除了多了个宝贝女儿,海沫还是当年那个海沫。

海沫这个人外表羞涩,熟悉后发现是一话痨:爱吃、爱穿、爱逛街、爱串门;画几幅漫画与朋友唱和、扯几尺花布给自己做身红袄、下班后做些故乡的吃食这些自不在话下。但纵有万般想法和才情,其实还是说得多,做得少,不过好歹给我们留下几百篇文字。

看着这些文章很亲切,有些是大家一起聊天聊出来的。聊得开心,我们一个个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人家却没闲着,第二天,那些故事变成了文字。有次中午散步时,她给我们讲中学假期给村罐头厂打工的故事,当时笑得我们肚子痛,没几天就变成了《第一桶金》这篇文章。

文中的人物像是情景喜剧里的角色。海沫跟爸爸、妈妈、姐姐、哥哥是固定人物,爷爷、奶奶、外婆经常会来串门,老师、小伴、四奶奶、秋、葱葱则会偶尔出现。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尘土般微不足道,我们却像爱邻舍一样也爱着文字里的他们。这样一个庞大人物群使得这些独立成章的短篇又彼此顾盼。一个朋友说:“海沫的老家怎么像蓝精灵村一样?”——也许日后她有机会会将这些变成动画片吧?

海沫做这些是出于天然的兴趣,她只写她熟悉的晋南和在北京的生活琐事,也无意让她的文字多么地富有思想,无雕琢、快、准、传神,好记性更是令人惊奇。她描述的这些,或多或少我也经历过一些,那是一代人曾经的共同记忆。

从她的小葵降生一直到两岁多,海沫以女儿的口吻写了几十篇日记,描述她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一切。那种发自生命的爱让我们感动,忽然觉得海沫其实在把小葵当做童年的自己,一个人在跟自己的童年对话——海沫就是书中那个穿着红袄不想长大的小女孩。

《透明的夏天》读后感(五):海沫印象记

结识海里的泡沫是从那篇《夏县方言》开始的。看着她用夏县方言描述家乡父老乡亲的衣食住行,饶有趣味,勾起了对语言学的好奇心,于是拿自己家乡太谷的方言与之做对比,洋洋洒洒地在文章下面跟帖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评论。再后来,被海里的泡沫拉进了QQ群,也开始参与“我在这里”项目,写一些家乡的故事。

好吃会玩,这是我对海沫的初步印象。她的文字、她的图画,勾勒出一个贪嘴儿贪玩儿的疯丫头形象。海沫是晋南运城地区夏县付村人,我是晋中地区太谷县贺家堡人,因为山西老乡的关系,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和随和,每次看着海沫的文章,心里暗暗想,嘿,这个老乡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故事?表里山河的山西,风土人情却不能用大同小异来形容,单就语言来说,山西是全国各省市中方言非常复杂的一个,同属晋语区,但五花八门的音调、词汇,反映了千差万别的习俗生活。海沫曾经丢出一小段夏县方言故事《灌屎半壳》让大家翻译成白话,结果下面是笑话连连,还有一个长篇《摸知了猴》,看她穿着花衣、啃着馒头和小伙伴打着手电去树林里捉知了,甚至上房爬树,才发现原来女生的童年生活也可以很“彪悍”,几乎颠覆了我对童年的概念。海沫的文字好看不用多说,手绘的插图更是绝妙,在她的画笔下,不但“童年的游戏”活灵活现,家乡的小伙伴儿、亲爱的家人栩栩如生,而且其中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就是小时候的海沫。

大地上写过一篇《我们的民间》,“民间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在写自己。我们的语言、生活、价值观体系,需要我们来写一写,否则它们就会淹没在官方语言、文人语言、传媒语言、商业语言体系里面,这样就让人悲伤,况且它们又那么温暖、美丽、快乐。被淹没的是我们自己。”海沫讲述的故事就是这一宗旨的鲜活呈现。通过海沫的文字和图画,即便有地域差异带来的陌生感,但那种“我们”曾经共同经历的时代记忆 “透明的夏天”很快会让人产生代入感,“那么温暖、美丽、快乐”,而这正是在交往逐渐深入以后我对海沫的印象。

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去研究怎么吃、怎么玩,海沫不仅乐于创造生活,也善于记录生活。杂乱无章的记录是一种,有条有理的记录是也是一种。在现在微博泛滥信息拥堵导致的碎片化网络生活的局势下,海沫的记录显得弥足珍贵。她的记录是活生活的生活,而不是冷冰冰的出土文物。翻看海沫的文章,有时候跺脚大笑,有时候口水三尺,还有时候眼中含泪,在她的笔下,倔强的奶奶、温柔的父亲、严厉的母亲,还有可爱的宝贵女儿小葵,那里有海沫温馨的家庭,也有“我们的家”。

写于2012年3月9号上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