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苹果狂潮》的读后感大全

《苹果狂潮》的读后感大全

《苹果狂潮》是一本由[美] Brian X. Chen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苹果狂潮》读后感(一):一本没什么深度的书

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总的来说,有点小失望。

其实,当初让我决定拿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最后两章对永远在线生活的反思。但我觉得作者本身是一个坚定的“永远在线”的支持者,名义上在探讨“永远在线”带来的负面效果,实际上却是一个坚定的捍卫者。

基本上,这本书非常概要的描述了苹果在走向“永远在线”模式过程中的各个重要决策,并强调了“垂直整合”这个概念,引用了一些研究结果证明“永远在线”并不会带来担心中的“浅薄”,剩下的就没有什么有印象的了吧。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书中用了一段文字尝试证明“提笔忘字并不是文化上的倒退”,可惜他引用的证据实在是站不住脚。证据是“幼儿使用拼音可以写出更多的字”,实际上,从一个中文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幼儿能写出拼音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使用这个字”。

《苹果狂潮》读后感(二):很不错的在线时代分析

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段自己的生活片段,从约朋友吃饭,订餐,打车到最后支付小费,所有的事情全部通过在线搞定。但就这样的生活方式来说,也很吸引我,我不知道美国是不是到处到都是如此快捷高效,从描述来看这确实是属于在线时代的生活。

“anything,anywhere,anytime”,这是书中提到次数最多的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都可以在线完成,这就是永远在线时代的标志或者说是口号。

“垂直商业模式”也是作者在分析很多在线公司的经营模式的时候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思想就是控制权,控制所有核心技术或者资源。就像是苹果,掌控所有的硬件软件,以及在线商店。

more:http://www.the5fire.net/book-always-on-net.html

《苹果狂潮》读后感(三):触及时代潮流的思考

作者本身从事于互联网,业内人士的其手写其心。

书共10章,前面5章主要描述手机互联网的革命,当然重点在iPhone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后面是作者对“永远在线”理念的思考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深思。

我觉得本书最终要强调的或让人们思考的是: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代,有一种说法叫“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对扮演的无法替代与或缺的角色,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病,如对身体的伤害,思考的浅显化,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这么一种矛盾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我是采用中速阅读完本书的,不同地方快慢不一样。读尽,明显感受到作者始终捍卫了“永远在线的理念”,当然这也是作者最终想表达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的未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哪将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

书中提及的韩国夫妇的案例,“永远在线”理念受到重重的冲击,其负面影响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职责谩骂声不断。

互联网时代,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感谢她之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帮助、便利,同时又憎恨她之于泛滥的数据、迷失的空间。其实我庭赞同作者书中的一个观点,在说起亚米西人的生活时,他提到:科技是会进步的并且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从这个角度看,亚米西人只不过没有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当然也就不能够说他们是落后的,是一种静止吧。

《苹果狂潮》读后感(四):永远在线的狂潮

此文已发表于《程序员》杂志2012年6月刊。请勿转载。

2004年,那是NOKIA S40风靡全球的年代。当时我在读大学,并和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名叫“梦飞无线”的软件工作室,最初只是接接外包,赚点外快。有一天晚上,我们在路边吃烧烤,突发奇想,想要做一款手机应用——移动课表。当时在大学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选课,都有不同的上课时间表和教室。(甚至有时有些课程是隔周上的。)没过多久,我们已经实现用户输入学号和密码,网页上的课表信息就会被获取并结构化到本地Java客户端中。

但,那时没有App Store,没有LBS,没有微博,智能机的概念更多是PDA上面的记事本、邮件和日程管理软件。如果这事儿放在现在,兴许会完全不同:App Store里上个架,弄个基于教室的签到,拉近一下异性同学的感情,黑灯瞎火的漂流瓶,基于网络的短信服务,再弄个SNS,课程表里塞些广告也有了盈利模式。转眼,我们看到了这八年间的巨大变革:从128x128屏幕分辨率的3100到全键盘手机横扫商务人群再到现在“不是触屏手机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触屏手机给用户带来最大的变革就是用户体验的飞跃。曾今,我们操作手机就像是没有鼠标的电脑,选择菜单项不知道需要按下多少次上上下下,而现在,手指轻轻一触即可直观地完成任务。用户体验至上,是苹果一贯的作风,而且苹果比别人都清楚,开发者也是用户。xcode除了容易崩溃外,几近是用户体验最好的IDE。苹果理解第三方开发团队才是最了解市场需求的草根,可是却缺乏售卖软件的营销渠道和支付渠道,还同时备受盗版打击。于是App Store横空出世,为众开发者创造了广阔的商机,同时也为苹果招募了大量的开发者。这些开发者(也许也有你)为苹果和苹果用户创造了数十万五花八门的你能想得到的所有应用,并只需轻点几下手指,就能安装到你的iPhone中。

其实,苹果比我们看到的可能还要宽广——从iPhone的软件系统、硬件的工业设计、电子电路设计和生产、让iPhone开发者又爱又恨的App Store,再到整个新媒体革命。《苹果狂潮》这本书的前半部,将会带你从一个开发设计者的角度站出来,从更高的层面去看待整个苹果的垂直产业链。

《苹果狂潮》中提到,微软CEO鲍尔默在2007年1月接受CNBC采访时,对iPhone评论道:“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手机,而且由于它没有键盘,故而不是一台很好的电子邮件收发机,因此并不能吸引商务用户。”然而在5年后的今天,手机的邮件甚至短信、电话都变成了附属功能,手机正在全面替代传统的媒体和娱乐方式。现在的餐馆吃饭前、地铁上,几乎大家无法自拔地握着手机刷微博、玩游戏或把玩一下其他手机应用。相信鲍尔默当时没有预料到的是,现在,手机已经浸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手机从“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方面浸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一些现象也慢慢浮现出来——人们在 “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都已经完全无法离开互联网。很多人担心对互联网的依赖最终将让人类的思考变得“浅薄”,并对新形式的娱乐上瘾。大家担心,像Facebook、微博这类型的社交工具,会抢占人们社交的时间,让人们逃避现实,变得孤僻、内向。

到底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也是《苹果狂潮》作者Brian X. Chen一直以来在思索的问题。书中说到艾比林基督大学对Facebook研究,发现Facebook这样的网站实际上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了现实生活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那些Facebook上更加活跃地和人们联系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本来就是热衷社交的人。所以社交工具应是对线下的延伸,是网络让社交变得更加方便。而整个互联网对人们的改变,也将在未来被印证为积极的变革。这就像是活字印刷之前,书籍都是由称作“文士”的抄写员做成手抄本。然而在15世纪末,活字印刷开始兴起时,部分宗教人士大为恐慌,他们认为这破坏了人们的虔诚,本应由文士亲自抄录,现在却是冰冷的机器。1565年,瑞士科学家康拉德对印刷书籍也进行了批评,他宣称信息过载将会让现代社会不堪重负。然而,现在恐怕手抄的也只有作业了吧。

“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的时代已经开启。《苹果狂潮》就是要带领各位,一起探寻永远在线社会的意义。

此文已发表于《程序员》杂志2012年6月刊。请勿转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