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丽失败者读后感锦集

美丽失败者读后感锦集

《美丽失败者》是一本由[加拿大] 莱昂纳德·科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失败者》读后感(一):以欲望的形式呈现了超越文字形式的可能

莱昂纳德 科恩的这部小说展现了意识流的表达手法,特别之处在于将两条主线互相缠绕,时空交错。通俗来讲,若果没有嗑药,看看这本书就能脑补那是怎样的颅内高潮。但是,这些高潮往往在宏大的群情激昂的革命下展开,用粗俗的语言,粗俗的方式,来的突然,没有征兆。所谓的革命又在做什么?不知所终。印第安的圣女是另一场革命,癫狂的、神经的,被群众裹挟的。这一切就是欲望的挣扎,但欲望永不可满足,终必毁灭,形式各异,自杀、做死。

这部书的脱离了时间线的意识流表达方式,更像是作者把自己的脑中低声的旖旎,跳跃的困惑,无名的愤怒一股脑儿倒在了纸面上。读者会被情绪所渲染,会发现这种表达方式更像超越了文字,是脑与脑,人与人直接的心灵裸露。

书中有失败者吗?看你如何定义了。反正我没有找到,按自己所思,随心而无悔亦无所谓失败。

《美丽失败者》读后感(二):也读美丽的失败者,2003年李三沖的译本

一直很喜欢科恩,但当翻开大陆的这个译本,首先缺少原作者写给中文版读者信的译文,和译者必要的说明(即使大陆出版一贯的那些套话都没有)。其次,译者干涩的语言,粗暴的陈述着爱与性,加之大字号、大面积留白的版面设计,一度让我对科恩很失望。

直到找来台湾2003年的译本才了解到:1960年,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恶与困惑,率性即兴的来到海德拉(Hydra)小岛上,是在户外、在石头、杂草与雏菊间的一张桌子上,完成《美丽失败者》这部小说的写作。

这本小说是诗与散文的无限延伸,主题是对爱与性的渴求、失能与自刨。手法是回避前辈作家透明自传式的文体、混合东方神秘主义与北美原始传说素材,做自嘲夸张的拼贴堆砌。

台版还有科恩写给中文版读者的信,挺有意思的,他曾拜齐残赵州法师修禅,研究临济宗经文。

如果不是李三沖的译本,只看刘衍衍的译本,可能我会听着这位老爷爷的歌曲,却又十分厌恶他。

刘的这个译本可以丢掉了,退一步从书籍装帧讲,都没有收藏价值。

虽然,每个译者在翻译中有自己的语感,或对原著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对母语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加之对作者的喜爱,即使不喜欢他的每一部作品;或仅仅喜爱某一些、某一类作品,对于文学作品双语间的转换,自然也不会像翻译器那样能快速调取数据库资源,反而会因转译一个字、一句话而纠结。

慢功不一定出细活,但有些事,可定是不能快的。

读书、看书、藏书,我们有时会喜欢原作者,有时会喜欢那个译者,有时会为感动你的那一句话、或一页装帧设计买下整本书。

《美丽失败者》读后感(三):初读科恩

科恩的作品《美丽失败者》是一部极具反叛精神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本书实在是缺乏传统小说所拥有的顺畅逻辑关系,故事情节在杂乱无章如呓语般的自白表述中若隐若现。使得读惯了传统叙事小说的读者的阅读过程充满艰辛。 与此相似的其它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我感觉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镜子》与这部文学作品一样晦涩难解,它们都背离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塔可夫斯基的作品《镜子》同样使用非线性的叙事,它更多是在渲染气氛,从而表达某种相应的情绪。其中战争、革命、童年往事。过去、现在、未来甚至超现实的情景一并出现在这部作品里,使得作品的主题充满陌生感,难以把握。 同塔可夫斯基的《镜子》一样,科恩的文学作品《美丽失败者》的叙述同样使人摸不着头脑,它完全是一堆破碎而又凌乱的叙述片段的堆砌。故事没有了连贯的情节,叙述中视角不断变换,幻想与写实界限模糊。 但是我们以文本的‘现实’与‘虚构’这两个辩证关系来分解这本小说的话或许能够发现这本书的主题。 这本书里主要人物有四个:第一人称‘我’、‘我’的妻子伊迪丝、‘我’的同性恋人F、印第安圣女凯瑟琳·媞卡薇瑟。 前三个人物是属于现实层面的,而最后一个印第安人圣女却是属于虚构层面。 故事开篇自述现实中的‘我’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民俗学者,研究A族人的权威。A族在书中被描述为失败者的族群,简短出现的历史却充满挫败,与其它族群的战争中从来都属于失败的一方,‘我’对A族的研究兴趣显露了‘我’相似的失败者性格特质。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的自白,是对‘我’转而研究印第安人圣女凯瑟琳的自白。从研究课题的转变可以看出,作者渴望救赎。因此第一部分充分解读了‘我’的失败与印第安人圣女自我救赎的历史往事。 在故事里‘我’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作者同性恋男友F的羞辱。而F恰恰是研究易洛魁族(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圣女凯瑟琳所在民族。)的权威,所以‘我’的研究最终需要羞辱者F的帮助。 F是个成功人士,是能够购买工厂的成功富翁,是身居国会要职的政治家,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是玩弄女性的高手。他和‘我’一同在孤儿院长大,和‘我’是难解难分的同性恋人,他睡了无数女性,甚至连主人公的妻子伊迪丝也不放过,之后再向主人公详述同伊迪丝的偷情经历。 妻子伊迪丝后来在公寓自杀,同性恋好友F的因病离世加剧了‘我’的空虚与挫败。也使‘我’在印第安人历史的研究中越来越深入,虚构中的圣女在经历一切艰苦磨难后坚定不移地信仰基督教,她自虐般的苦修表明她信仰的纯洁,在她死后显现出种种神迹造福苦难之人,从而而被易洛魁族人奉为圣女。 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作者开始从F的视角开始叙述他淫乱无度的生活,他对圣女最后结局的讲述。他给‘我’留下的遗产树屋。 作品第三部分从第三人视角展现整个故事结局,‘我’居住在树屋,承受F留下的坏名声。然而当故事结束,原来之前的一切都只是一部电影,现实又转向虚构。 从故事中现实里的‘我’的失败和虚构中圣女的成就我们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在一种混乱污浊的现实生活环境里渴望寻找出路,渴望得到精神救赎,最终却陷入茫然无解的主题。 另一方面在我们阅读这本杂乱无章的小说时除了把握现实与虚构的对比和转换关系外,还要了解作者所在国家的历史,这更能加深我们对作品,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如果从人物关系这个微观角度分析了个人的美丽失败者的话,那么从国家民族对这一宏观角度来分析,同样可以看到了国家民族层面的美丽失败者。 加拿大经历了原住民印第安人被屠杀被殖民的历史。在被英国漫长的殖民过程中,加拿大人一直在寻求主权的独立自主。从1763年英国在历时七年的英法战争中获胜,加拿大从此成为英属殖民地,直到1982年加拿大国会通过新宪法,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废止旧宪,才实际上从英国独立。直到今年英国女王仍然是加拿大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书中处处透露出的民族意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