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书》读后感1000字

《红书》读后感1000字

《红书》是一本由荣格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书》读后感(一):我是网购的,没注意是德文原稿……

完全看不懂!哭死了。

原价298元,100元转让!完好,无损,崭新!

要的豆油。

或者懂德文的一起来研究。

我上海闸北的。

要的豆油豆油豆油完

全看不懂!哭死了。

原价298元,100元转让!完好,无损,崭新!

要的豆油。

或者懂德文的一起来研究。

我上海闸北的。

要的豆油豆油豆油

《红书》读后感(二):一本需要有宗教及心理学积累读起来才不会觉得单薄的书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是红色侧封的封面设计,配上荣格的手稿插图,在层叠的书架中给人一种宗教的肃穆感。 学校将这本书同许多释梦的主题书本归为了一类,初次翻开这本书时,能感觉到作者的文字所表现出的状态像是一个出离状态下的人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作品,一眼扫过就能明白这是些常人也不可能梦到的离奇梦境。 但如果只是用梦境去概括这本书会显得过于单薄,因为你总是能在许多细节间理解到作者的人格与梦境的具象间的撕裂感。对荣格心理学派不是很了解,这些光怪诡谲的梦境也许也是反映了其自身时代精神与深度精神(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的拉扯。 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这本书并没有我一开始选择时想要看到的跳大神式的内容,尽管作者的描写充满了神秘学意味,但作为一个同样和梦境牵绊多年的人,即使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学知识,也没有深入了解过荣格的心理学观点,也能够明白梦境对于作者来说绝不是一次灵魂出游的探索,所有的一切都一定有现实生活的影射。这本书也不是什么夜半奇遇记,而是作者近二十年呕心沥血的描绘,里面必然融入了他这二十年在心理学上的造诣,同时书中关于七次布道的记叙以及作者本人的家庭所涉及的宗教背景也许是这些梦境的另一层阐述,如果有这些信息的积累,对这本书的理解也许不会像我这般的停留在读故事式的浅尝辄止。 值得一提的是,荣格先生有着非常优越的审美,手稿文字的排版、以及所有插图都透漏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美感,如果未来有能力的话会考虑买手稿版收藏。

《红书》读后感(三):灵学与神秘

交流不仅通过语言实现,而且通过一切人所做的、所想的和所感觉的实现。一个人的无意识可以跟另外一个人的无意识沟通。人们往往接到他们长久思念着的亲朋好友的来信或电话,似乎无意识的沟通先行于笔头或口头的交流。 儿童和动物对人的感情尤其敏感,他们的无意识比成年人的强,他们的无意识尚未受到意识的阻碍。儿童和动物经常能觉察人的感情,甚至在人试图掩饰感情时也不例外。 歌德就注意到思想和感情经常由无意识传递。他说:“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其默然无声的存在就对另一个人的思想产生决定性影响。……有几次在我和朋友一起散步时,正当我想着某件事时,我的朋友也提起那件事。……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电性或磁性的东西。” 感情的沟通在身处异地的人之间也可以发生,无意识可以穿越空间。这种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同一家庭成员之间。亨利希·曼在他姐姐自杀前听到她的呼喊。当时她在德国,而他在意大利。曼说:“我正在散步,突然,四周一片寂静。我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以为房间里有人叫我。我当时毫无准备,竟没有想到这里并没有人知道我的教名。”王尔德预感到他母亲的去世。当他的妻子告诉他他母亲去世的消息时,他说他已经知道了。 无意识不但可以穿越空间,而且也可以超越时间。人们经常对即将发生的事有所预感。比如,墨索里尼就预感到对他的刺杀。他说:“1926年10月31日,我正在波伦亚。整整一天,我都觉得压抑、沮丧,有大难临头的感觉。结果,当天晚上就发生了对我的行刺案件。”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等程度的通灵能力。某些人,如史威登堡和拉斯普廷,就有超人的通灵能力。史威登堡有一次告诉人们,300英里以外的一个地方发生了火灾。结果,事实证明了他是对的。史威登堡的通灵能力是那样地准确无误,就连对此将信将疑的康德也感到惊奇。拉斯普廷呢,则经常能猜出人们在想什么。有理由相信,诺查丹玛斯具有预知的能力。荣格就相信这一点。还有人认为,被闪电击中又复活的人往往有异常的通灵能力。 我们应当对灵学持开放的态度,而不应当由于它难以解释或与流行的观点不符就放弃对它的研究。灵学是当前思想界最广阔的未被开发的领域,它有可能在21世纪的思想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正如无意识心理学在20世纪的思想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和进化论在19世纪的思想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样。

《红书》读后感(四):绝密日记

一个从未说出的字,一道从未照耀的光,

一片无可比拟的乱,还有一条没有尽头的街道。

我们的固定思维说:不要让你的思想受外界的影响,否则你会失去自我。

红书说:你的思想不是你,它只是和你生活在一起,它是一种文字却并非你的整个世界。

我们的自由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人会受到外在的约束,但因为他能打破内在的枷锁,他还是能感到自由。

灾难会降临在依照别人的方式为榜样而生活的人身上!生命与榜样相悖。如果你根据一个榜样去生活,那么你活出的就是榜样的生命,但是如果你不活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应该由谁活出你自己的生活?所以,活出你自己吧。

若你理解黑暗,它就会临到你头上,就像夜晚有蓝色的影子和闪烁的无数星星。当你开始理解黑暗,沉默与和平就会来到你头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通过理解你内在的黑暗、夜晚、玄秘,你会变得简单。

本书是荣格自传性质的书,里面充满了他的潜意识与他的梦境。

个人的欲望摆脱掉其他外部的事物之后,他才到达灵魂所在的地方。如果他找不到灵魂,空洞的恐惧将会压倒他,恐惧的长鞭将会不停地鞭打他,使他再一次陷入绝望的追求中,让他盲目渴望世界上空洞的东西。无体止的欲望把他变成一个傻瓜,使他忘记了自己灵魂的道路,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了。他追逐所有的东西,会抓住它们,但是他却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因为他最终会发现他只存在于自己的身上。

事实上,他的灵魂存在于人和事中,但是盲目的人只抓住人和事不放,而不是他在人和事那里的灵魂。他不了解自己的灵魂,又怎么能够将灵魂与人和事区分开呢?

他能在欲望那里找到他的灵魂,而不是在欲望的对象上。如果他拥有自己的欲望而他的欲望没有拥有他,他就能够碰触到自己的灵魂,因为他的欲望是自己灵魂的意象和表现。

常常误解生活是未来,是下一秒,是白天,是那些我们愿意承认的时刻。但其实生活是生活中的每一秒,不管是那些开心还是想忘记的瞬间,无论是清醒还是梦着。所以为让自己过上一个晚安后好梦的生活而负责。

《红书》位列“世界十大神秘天书”之一,由荣格手绘插图,详尽记录梦境、灵魔与精神的追寻历程,像是一本隐秘而绝美的日记。

《红书》读后感(五):《红书》的启示

杂感 荣格《红书》中宣布, 若你放弃你的自我,你就在别人里生活,这样你会变得自私,所以你就是在欺骗别人。人人都以为有可能这样生活,但这不过是猴子的模仿。你屈从于自己猴子般的欲望,这样你就感染到别人,因为猴子会激励像猴子一般的人。 你把自己跟别人都变成了猴子。你们相互模仿,依照平庸的期望而活。在所有的时代,为了所有人模仿的欲望而树立了英雄的形象。……你可知道,为什么你不能摆脱猴性?是因为对那孤寂和失败的恐惧。 显然,如果荣格将这段话放在报纸上,坑定会有一些作为“你们”的猴子来攻击他的。而上一个这么做的人,叫尼采。《红书》是荣格是私人日记,全书用精美的哥特体写成,还有无缝对接而且至关重要的配图,其实应该说是该书核心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荣格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精神分析师,但荣格更有一股精神病人的色彩。他还写过一本自传,将自己的梦和心理展现给世人。《红书》所揭示的荣格比自传甚至更为详尽,它用的是启示文学的形式,交替多种文体。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评论过《尤利西斯》,其中没有分析其结构、思想等等,只是给出了读中和读后的感觉——窒息与虚无。大概,荣格所理解的《尤利西斯》比艾略特、庞德、叶芝还要透彻。 一个精神病人,另一个身份是最顶尖的心理学家。俨然像是一本后现代主义小说里跑出来的人。他让我想起了斯塔夫罗钦,魔鬼一样的人。 后来荣格隐居了,死后,《红书》被出版。其实愤世嫉俗的人何在少数?只怕愤世嫉俗的人脱了社会就活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更不不了解自己。所谓自己,不是ego,而是id,为什么没有superego呢,因为把id作为ego的人,肯定是识破了道德规范真正的面孔的,他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他将不为道德所困扰。斯塔夫罗钦,基里洛夫,哈姆莱特,唐璜这些文学形象如此,现实中也有爱伦坡,波德莱尔和王尔德。而王尔德最后成了殉道者。对了,荣格也是其中一员。那认识id的途径,显然就是通过梦。而荣格最清楚不过了,他是这之中最完美和纯粹的自我。 有的人认为自己不是猴子,奈何他的灵魂还有猴性,他发自潜意识的对孤独的恐惧,就是他的猴性。 一个人,站在猴子之中,是要被排斥的,行异于人,众必非之。被伤害的人,有一天抹去脸上的化妆,重新成为猴子,回到集体中去。而真正的人,估计要被猴群打死了。除非他隐退,就像荣格一样。这并不是小隐隐于野。 荣格继续宣布, 你以为,孤独者都是穷人,你看不到他漫步到硕果累累的树下,抓到了自信的粮食。在深色的叶子下,艳红的花蕾向他绽开,果实里绷紧的汁液快要破裂而出了。芳香的树脂从他的树上滴下,种子在他的脚下破土而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